上海科技报
深海是什么样?深海里有什么?当前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近日,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的新著《深海浅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将为读者解开关于深海的这一系列疑问。
汪品先院士表示,深海,是新世纪谈论的新题目。从20 世纪晚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这些认识正在成为科技发展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深海是科普的绝佳材料,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深的沟谷都在深海,连最大的滑坡、最强的火山爆发,也都发生在海底。深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资源,深海又是地球系统中关键而人类对其尚缺乏了解的部分。
“撰写这本《深海浅说》,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获取深海知识,又能当作消闲读物看的科普材料。”汪品先院士介绍,该书是在十多年干部培训与科普报告的基础上,收集新资料加工整理而成。从深海的基础知识讲起,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说明海洋既不能当作聚宝盆,也不该用作垃圾桶。在学术方面,此书也力求深入浅出,争取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
《深海浅说》一书定位是海洋科学的简明介绍,让读者用尽量短的时间,获得相对深入的了解。全书共有8章31节,8个篇章分别为“初探深海大洋”“发现海底是漏的”“发现第二生物圈”“海底在移动”“解读深海档案”“祸从海底来”“深海藏宝”“无风也起浪”。书中附有150幅图片。
为了集中主题、提高效率,此书对国内深海研究进展不作介绍,只是通过实例剖析和历史回顾,介绍海洋科学的认识过程和存在的争论;也不包括人文科学,介绍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海洋强国梦,要从走近深海大洋起航。真诚希望有更多国人抽时间读一读这本小册子。原因是我国传统文化里海洋因素不强,而世界上海洋尤其是深海的知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汪品先院士指出,现在华语文献里海洋出版物不少,但对当前进展反应滞后,甚至于相互传抄、以误传误。
汪品先院士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他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开拓了我国古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等新观点。他积极推动深海海底观测,促进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同时,他还成功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倡强化科学的文化内蕴,并身体力行促进海洋主题相关的科普活动。

《国之脊梁》
《国之脊梁》通过记录中国院士们的成长经历,展示他们在不同领域中的突出贡献。书中的40 位院士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考古、医学,以及新中国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全方位地展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力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是《国之脊梁》这本书中40 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给我们的启迪。同学们现在正在读三、四年级,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阅读这本书,大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本书讲述的是40 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为了贴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心理,编者把40 位院士按照年龄的顺序依次编写。阅读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之后,你一定能发现,这本书中每位科学家的讲述都分为院士名片、院士语录、院士故事三个部分,多角度呈现院士们的形象。院士名片是院士们的基本资料;院士语录都遵循忠于原文的原则,没有删改;院士故事选取的是他们成长经历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读书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科学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始终以理想为灯,从困境中振作;有的科学家虽然身在海外,但时刻心系祖国,舍弃了优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还有的科学家因为国家的需要,毅然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改变研究方向……他们严谨治学、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他们的故事汇集在这本书中,就是科学家们勇攀高峰、科技兴国的壮美画卷。
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你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故事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讲述吴自良院士——《晚年成了“蝈蝈”专家》,一本讲述科学家的书为什么要选他喂蝈蝈的故事呢?是选择了错误的素材吗?只要认真阅读这个故事,仔细思考一定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独具匠心。乍一看,封面由“国之脊梁”四个大字和五位科学家的肖像组成,仔细一看,设计者的巧思就一一显露出来。书名为什么叫“国之脊梁”?从封面的小标题我们可以预测出这本书要讲的是百年来中国院士的人生故事。再看左下角的一句话——科学群星耀华夏,院士精神代代传,本书的编写目的也跃入眼帘。这本书不是一位作者完成的,是整个项目组编者根据史料编写而成。
这时,大家会发现封面还暗藏玄机——折页。这本书的封面跟普通书不一样,前勒口的设计是向外翻的,展开前勒口,40 位科学家的照片一一展露在我们眼前。读完全书,我们可以发现,40 位科学家按照年龄的顺序,从左边开始,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我们可以翻开目录,再一次把他们的照片和名字一一对应,让我们在心中再次默念他们的名字,再回味一下他们的感人故事。当年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今天我们要铭记他们的故事,让院士精神代代相传。
读了40 位科学家的故事,你对哪些科学家的故事记忆犹新?如果现在我们正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现场,你想给感动中国的科学家们颁发一个什么奖呢?请为你最喜欢的科学家设计一张奖状吧,奖状上拟定一段颁奖词。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百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无数的科学家,一本《国之脊梁》写不完他们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杰出的科学家的故事,请搜集整理资料,做一份手抄报在学校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川省成都双语实验学校 吴佳璐
一枚枚火箭划破长空,冲上云霄;一艘艘航空母舰,下水试航;一位位航天员,进入太空;一项项新的技术,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院士艰苦卓绝地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的成果。
《国之脊梁》这本书精选了各学科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40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展现了老院士们的科学成就和辉煌人生。读完这本书除了更加了解竺可桢、钱学森、华罗庚等熟悉的科学家,我还认识了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他们在艰苦的年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物理学家何泽慧,她从小就坚信男女平等、女子不输男儿。为了作研究,她在高倍显微镜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经常坐到全身僵硬直不起腰来,眼睛酸痛得睁不开。她的细心和耐心让她在反复的观测实验中发现了铀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因此她也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培养人才也是何泽慧的重要工作,她手把手教小孙学会了作科研要小心翼翼;她用严厉的批评让小周明白作科研要勤奋。在那个科研人多为男性的年代,“何公”是学生们对她最尊敬的称呼。
读完《国之脊梁》这本书后,我们也开始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何公”。我发现我身边一位位严谨治学的老师不就是“何公”吗?他们辛勤的培育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耐心的教导让我们做事更认真仔细。在学校,我也是同学的小老师,老师经常表扬我能够带着同桌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这样我们俩就能共同进步,攀登属于自己的顶峰。
《国之脊梁》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让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指引我们不断前行。
《院士在吉林》出版
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是科技工作者云集的地方。先后有80余位院士在吉林工作、学习,为吉林、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淡泊名利,胸怀报国之志,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院士在吉林》编辑部(吉林省寻脉文化传播公司)主创团队响应国家“抢救老科技工作者学术事迹”号召,本着“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的原则,以“走近大师,抢救历史,传承精神”为宗旨,历时四年,大量研究吉林科学历史、院士成长、工作情况,走访了许多曾在吉林工作过的院士,以及院士亲友、同事、学生,并与国家科技部资料室联络征求意见。最终采集整理文稿40余万字,获取上千幅珍贵的图片资料,遴选、编辑形成此书。
《院士在吉林》为2017年度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项目。本书以现实的笔触、详实的资料和珍贵的院士个人图片为基础,生动、准确、鲜活的形式,如实记述在吉林的院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孜孜以求、奉献人类的科学精神和感人故事,是有史以来记述较为完整的、关于在吉林学习工作过的院士文献图书,许多内容属于首次公开披露,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该书对研究吉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吉林科学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史证;同时对抢救、整理吉林国家院士学术史料,教育后人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爱岗敬业都将起到积极意义。本书出版后填补吉林省没有院士合集的空白。其价值已被学界、相关专家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