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小说(豆瓣)
《魔鬼小说》是一本美国式的〈聊斋志异〉,全篇充溢着死亡与恐怖的浓烈气息。在作者笔下,死者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只是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没有温暖,没有伴侣。”他们在一个变了样的世界里蜷缩着,颤抖着,疑惧着和绝望着。
这个死亡的世界其实是对我们社会中那些被压抑、被抛弃、被遗忘、被忽略的部分的象征,在我们感到自己正被“弃绝”之时,这个世界趁着我们的孤独与软弱,潜入我们的意识并用恐惧击垮我们。就像在睡梦中,那些被我们压抑的潜意识进入间识一样。
比尔斯的恐怖小说可以说是当今时代整个人类的梦魇。在他的小说中,幻像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难以辨清,使得小说的情节像梦一样简单而复杂清晰而又模糊,诡异、离奇、神秘,富于暗示与寓意。
安伯罗丝・比尔斯(Bierce,Ambrose)(1842/1914?)是一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最为著名,这些小说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刻薄、残酷和可怕世界。他的后半生是在无聊和悲伤中度过的,这在他的最著名的《魔鬼辞典》中有所验证。这本书在那些对世界拥有玩世不恭态度的人中相当流行。

《大师与玛格丽特》:魔鬼在人间,不要作声
怯懦是人类缺陷中最最可怕的缺陷。
人们相信自己说出口的就是真相,有助于自己利益的就是真实,能够被自己驱使的规则就是真理。荒唐就是严肃。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前苏联作家,毕业于基辅国立大学。其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布尔加科夫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
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正值“拉普”当道,实行翦除异己的宗派主义极左路线,以致一批作家被打入另册,受到排斥和批判,他们的作品禁刊禁演,甚至连手稿也被当局抄没。写作为生的布尔加科夫一度几至衣食无着,最后被迫投诉斯大林本人,才在某剧院里找到个糊口差事。据他自己统计,他曾受到过近三百篇报刊文章的攻讦和漫骂。他也曾将费时两年写到第十五章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手稿付之一炬。这些不幸遭遇在作者笔下得到艺术的再现。作者的自况还可从小说的一些细节得到暗示。玛格丽特为大师缝制的黑色小帽上有黄色丝线所绣字母M,意为“大师”(Macrep)一词的缩略,这也是作者名字米哈伊尔的第一个字母。据称,玛格丽特这个人物就是以作家的妻子为原型的。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40年布尔加科夫去世前才告完成。不过,直到1966年,《莫斯科》杂志才开始连载它的删节本。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最初是用来评价一类绘画作品,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批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流派作品也当之无愧的冠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称号。就在世界惊讶于一直被忽略的大陆作家的惊人想象力时,在同一时代,在苏联,一位大师却忍痛毁掉了这部足以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分庭抗礼的伟大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究竟是怎样一部让作者忍痛付之一炬又重拾残稿再次创作的带有明显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书呢?本书作者究竟是一位“暴露了本身的人道主义弱点”的平庸作家呢?还是一位思想深邃、“以大无畏精神向一切恶提出挑战”、“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天才于一身”的文学大师呢?这些暂且不谈,因为该书的隐喻已经够多的了,有些隐喻甚至明显到了只要是粗略了解苏联那段历史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作者究竟在影射谁。也正是因为隐喻太过明显,讽刺太过辛辣。直到70年代正式出版前,该书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然而这部书在还未出版时就已经炙手可热了,甚至有人不惜把整部书都抄写下来,等到70年代正式出版,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足见这部书魅力之大。
虽然这部小说被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公认为标准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又不似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那样,情节过于离奇曲折。它的情节非常简单明了并且给人一种看童话的感觉。第一部是魔鬼莫兰德听说莫斯哥是一座不相信神与魔鬼存在的城市,便以黑魔法师的身份携带着自己的仆从一起欣然前往了这座城市,在与当时的权贵进行周旋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荒诞不堪的“趣事”。第二部是玛格丽特为了解救自愿关在疯人院的大师,自愿与魔鬼做交易,成为了魔女。在惩罚了一切迫害大师的人,并为魔鬼在莫斯哥放了最后一把大火,与大师一起前往了上帝与魔鬼许诺给他们的“应许之地”。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穿插着小说中大师写的关于彼拉多与耶舒阿(耶稣)的故事,最后故事的主角的命运也在大师他们前往“应许之地”之前有所交代。整部小说以戏谑的口吻描绘了种种荒诞的事实,却在最后结尾用游吟诗人那略带哀伤的笔调写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在前往最终归宿时的所见所想,读起来让人感动不已,甚至有想要祝福二人能获得最终安宁之感。
魔鬼,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角,作为上帝的对立面,世界黑暗的一面,在西方可谓是罪恶的象征,而与魔鬼做交易,最后被魔鬼欺骗付出惨重代价的带有告诫意味的童话故事甚至小说可谓是枚不胜举,更有意思的是,西方不少名言也与魔鬼有关,比如“魔鬼出现在午夜的十字路口”、“与魔鬼共餐,必有一长勺”等等,可是书中的魔鬼究竟是谁呢?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要知道当初被上帝贬为魔鬼的天使总共有七个。要找到答案就必须仔细读《浮士德》,魔鬼沃兰德的名字源于《浮士德》,此名也仅仅被提及过一次,即在瓦尔瓦普吉斯之夜,梅菲斯特要求让路时说:“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但这个名字因《浮士德》流传之广,所以也成为了魔鬼的另一个代称。作者也特别喜爱《浮士德》,还于小说开篇引用《浮士德》诗句,但不同于传统描写魔鬼是如何用利益蛊惑众人,人们都是主动要求魔鬼实现自己的愿望的。魔鬼在整部小说中倒像是一个作为平衡光明与告诫人类不要过度贪婪,无度索取的存在,"记住,任何时候您也不要请求任何东西!任何时候,任何东西也不要请求!尤其不要向那些比您更强有力的人物请求。他们会向您提供的,他们自己会给予您一切的。"这种像极了那些告诫不要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长者口吻的话居然出自恶魔之口,让人不得不思考作者是否是借着恶魔的外衣来告诫人们提防人间真正的魔鬼。
然而作者真正想让人提防的是人类的怯懦,小说中本丢彼拉多说:"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整个故事里,战胜怯懦的人少之又少。战胜怯懦的人最后都进了疯人院,不与尘世接触,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借用魔鬼抒发自己悲哀之情之处,同样在现实中同样找不到出路的作者为了自己的企盼在结尾安排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死亡,正如大师在进入“应许之地”前赐予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自由一样。布尔加科夫为自己创作的主人公安排了“大赦和永远的避难所”,可以窥见写作之于布尔加科夫,是自我拯救之道,却难以成为“永远的避难所”。身处死寂般的孤独之中的布尔加科夫,也许并未籍着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抚平灵魂深处的不安宁。
编辑|新媒体中心编辑部 武咏洁
商品 详情 评论 推荐
魔鬼少年:拉迪盖小说集(诱惑了整个法国文坛的早逝天才,三岛由纪夫、卡尔维诺、波伏瓦、香奈儿都爱他!巴黎奥运开幕式禁忌文学代表作,翻译家李玉民全译本,精装口袋书)
迷人却早逝的天才少年,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现象!三岛由纪夫、卡尔维诺、毕加索、波伏瓦、纪德、香奈儿为之倾倒。 17岁横空出世,20岁殒落,100年后作品亮相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成为法兰西禁忌爱情 盗墓笔记文库本印签版 预售点这里
当此商品在90天内满足您的期望价格时,您将会收到手机短信通知 (需填写手机号码)。
相关资讯
黑暗笔录讲的是什么故事《黑暗笔录》故事背景介绍
黑暗笔录是一部以神秘和恐怖为主题的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了阴暗和不可思议力量的世界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作家,他在未知的领域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笔记本,.........
下篇:龙骑士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