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挽雕弓 失意且徐行
北京冬奥会接近尾声,一幕幕悲喜剧在这里交替上演。让人感慨的是,竞技场上没有永恒的胜者,正如人生之中没有永恒的强者。
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在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以一枚闪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完美收官。5年后的东京奥运会,还是郎平率队,人员也没有太大变化,中国女排折戟小组赛。
2018年平昌冬奥会,武大靖以无可撼动的绝对优势夺得男子500米冠军,让整个赛会期间倍感压抑的中国代表团扬眉吐气。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身为卫冕冠军的武大靖在500米半决赛中失手,遗憾地无缘决赛。
同样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历尽艰辛的冬奥会“四朝元老”徐梦桃、齐广璞、贾宗洋、蔡雪桐、刘佳宇命运不同。徐梦桃、齐广璞一朝圆梦,金牌在手,而贾宗洋、蔡雪桐、刘佳宇未能如愿。还有人比贾宗洋、蔡雪桐、刘佳宇距离梦想更远,韩天宇、耿文强、陈虹伊等名将连北京冬奥会的舞台都没能登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竞技场也是如此,从来没有永恒的胜者。体育的本质是游戏、是教育,参与竞技、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过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的价值,远远大于一次冠军或是一枚奖牌。
今天的谷爱凌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武大靖,今天的贾宗洋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徐梦桃、齐广璞。然而,也有可能在你拼尽全力之后,仍然无法到达梦想的彼岸。在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近3000名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中,大多数人的姓名和故事并不为我们所知。可是,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奥林匹克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勇气,并不比那些冠军和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逊色。
是非成败转头空。在奥运会上取得佳绩值得庆贺、值得铭记、值得颂扬,不过对特定的运动员而言,那不过是他人生中短暂的辉煌一刻。昔日的冠军们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做教练、有的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与普通人一样,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有无数烦忧和挑战需要去面对、去跨越。
人生得意须尽欢,可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人生在世不称意,何妨吟啸且徐行。奥林匹克的赛场告诉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可能获得成功,也有可能依然失败,但生活仍会继续。
在16日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比赛之后,年轻的中国运动员孙龙因为自己的失误通过社交媒体致歉,一连用了6个“对不起”。孙龙的诚挚反省令人肃然起敬,不过他也不必太过自责。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人学会从容面对成功和失败,如果他领悟了这一点,也许在未来的赛场上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
跟孙龙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成与败、进与退、荣与辱中成熟、成长。今日之失,可能是明日之得。只要眼里有光,就不会偏离方向。
(记者王镜宇)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生命在于运动”从未如此正确
骑友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乡间道路上进行骑行练习。新华社记者张晨摄
今年初,28岁的成芸决定从老家武汉重回北京。
在天河机场与家人分别前,她还有一项额外任务——托运自行车。这是她在疫情期间形成的新爱好。
2019年底,成芸还在北京上班,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乡成为不见硝烟的战场。公共卫生与健康这个一度遥远的话题,忽然之间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
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成芸在家乡微信群里不时看到亲戚邻居守望相助的感人消息。但身在千里之外,她依然倍感担心。此后,成芸父母感染“新冠”,作为独生女,她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老家照顾父母。
“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成芸说。
这样的心路历程不是个例。疫情三年的巨大冲击,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注意到,疫情后,运动的人明显增多。“以前说了无数遍‘健康是一,其他是零’,但很多人都没真当回事儿。当疫情让所有人健康面临威胁时,大家才意识到健康是多么可贵。这是激发人们疫情后高度关注运动和健康的内在动因。”
健康和运动意识的觉醒,在成芸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一开始,骑车是为了避免挤地铁带来的感染风险。后来,她逐渐享受傍晚骑着共享单车在街上驰骋的感觉。
骑车和坐地铁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骑车的时候,成芸能感受到很多扑面而来的东西,光线、风、各种声音、形形色色的路人,而且“可以在想停的时候就停一停”。
她对运动的观念因此发生了巨大转变。“疫情前,我其实一直是个运动‘废柴’,早晚通勤就是我一天全部的运动量了。但现在,感觉一天不运动就不太舒服。”
爱上骑行后,成芸欣喜于对自身的“掌控感”——可以把握行进的速度、决定骑行的路线,“能明确感受到自己一点点变强了”。这样的“确定感”,让她在疫情期间一些失衡郁闷的时刻找回内心的平静。
骑着骑着,骑行工具从共享单车升级成了专业公路自行车。“身边的朋友陆续都换了车,我骑共享单车肯定追不上了嘛,就想着也买一辆。当时去专卖店里一问,提货要等一个多月。”成芸说。
疫情期间,“一车难求”火上热搜。疫情改变了大众出行方式和生活理念,也给了运动市场契机。据《2022-2023年全球及中国自行车产业运行监测与消费需求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940.7亿元,预计2022年自行车市场规模将突破两千亿元,此后将保持平稳增速,预计2027年可达2657.7亿元。
数据背后是观念的转变,“生命在于运动”从未如此正确。
著名跑者金飞豹认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首先是逼迫我们来追求健康的身体状态,来审视我们到底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钱财有多有少,生意有亏有赚,但健康没有了,我们的人生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很多人都在疫情期间喜欢上了运动。”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李文葭身上。2021年秋天,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京“香八拉”(香山到八大处)徒步:“那段时间一直在居家办公,有天突然觉得该出去走走,活动活动筋骨,就一个人开车去香山了。”
走在山野中,李文葭收获着一种简单的轻快:“我太容易迷路了,所以就只关注地图和脚下的路,其他什么都不想,反而觉得非常轻松。”
也因为徒步,她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人方向感强负责带路,有人贴心细致负责善后。大家在途中都只关心彼此跟没跟上,关心下一步往哪走,不看手机、不聊工作,挺开心的。”
健康,除了身体还有心理——运动的多种功能此刻彰显。相同的体育爱好形成了若干社群。疫情期间,以骑行、徒步、飞盘、露营等为代表的新兴休闲运动成为了人们的运动新选择,也成为了让“孤岛”都市人打破社交壁垒的新方式。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认为,运动本身带有很强的线下社交属性。疫情之后,更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去向远方。“我相信,一方面小众、新兴的户外运动热度将持续,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将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新方式。”
运动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包括出行、社交、休闲娱乐甚至潮流趋势。
王雪莉认为,疫情打破了人们参与体育的固有形式。“比如疫情催生了新的居家健身场景,你会购买使用一些居家运动装备,相关企业也做了很多线上产品,去满足新的体育消费需求。”
据以线上运动为主营业务的健身APP Keep统计,2022年第二季度,该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有4108万,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65万。与此同时,健身环、魔镜等运动新品一度风靡,刘畊宏、帕梅拉等健身视频博主火爆出圈。疫情后,传统体育活动的回归,让一些新运动形式的火爆程度有些回落,但仍有不少场景得以延续。
与运动潮流相应的是,运动穿搭也逐渐成为新时尚。据《小红书2023年运动户外服饰行业用户洞察报告》显示,其近8成用户会购买运动户外服饰,26岁以上群体对其偏好有所增长。
“体育运动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如今正在变成现实。”王雪莉表示,“换句话说,运动,变得更自然而然了。”
李文葭至今还保持着每个月至少要徒步一两次的习惯,从日常繁琐抽离到山野中,是她放松的方式。而成芸等了一个月才到手的那辆专业公路自行车,一直陪着她,从北京到武汉,又从武汉回到北京。她说,骑行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她会一直骑下去。
我的班主任是体育老师
“叮……”初一四班51名同学拿上滑板,鱼贯滑向操场,队尾压轴的黑瘦年轻人是朱宝阳,他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也是昆明市第三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
去年底,为了让在家上网课的学生运动,朱宝阳选择了滑板作为班级健身项目。他自己也买了一块,和大家一起学。每天,朱宝阳会用10分钟分享滑板技巧,等大家有了兴致,跃跃欲试时,他就催促大家出门。家长对此举赞不绝口:“疫情期间,孩子越宅越不愿动,有了滑板,自己就去滑了。”
今年2月开学,孩子们重返校园,所有人已经可以用滑板代步,有的还能做简单跳跃。朱宝阳也从一个“小白”,进阶成了滑板爱好者。
滑板只是朱宝阳众多爱好之一,除了三大球、各小球外,他还爱攀岩、桨板、骑行、探洞……特别是攀岩,只用10秒,他就能完成15米的竞速赛道。
当了6年体育老师,突然在2022年秋季当起了班主任,朱宝阳一开始也不适应。“过去只管上好体育课,业余时间自由支配,如今负责一个班,我就得把孩子们管好。”
得知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有的家长闹情绪,但校领导很支持。“小朱责任心强,人很细心、阳光,当班主任没问题。”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梅琼说。
“别人越质疑,我越想证明。”一个学期后,朱宝阳的班让大家刮目相看——学习成绩、班级纪律名列前茅,特别是良好的精神状态,让梅琼翘起了大拇指:“疫情期间,朱老师带着学生天天线上锻炼,复课后,他们班请假的同学最少。”
朱宝阳认为,体育锻炼最能磨炼孩子毅力,当乳酸堆积,肌肉酸胀,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身体的突破。
传统观念里,中小学教育有“班主任效应”,班主任教的课学生成绩好。作为体育老师,朱宝阳虽不能直接辅导,却能够做好平衡,比如帮语文老师做默写,帮数学老师催订正,到各任课老师那儿摸情况,私下针对性辅导。
每天中午,朱宝阳会和大家一起练字,回答孩子们的“一天一问”。他把大家喜欢的体育活动融入班级建设,像滑板、高足竞速、飞盘,所有人都能上手。
说起带班心得,朱宝阳抛出了一个问题:“体育老师究竟有什么优势?我就是想明白了这点,才找到了当班主任的感觉。”
朱宝阳从来不在教室开班会,要么去田径场,要么去学校外。
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周末,只要不下雨,朱老师都会带大家走进自然,不是纯玩,而是有目标。
一次爬山登顶,朱宝阳拿出了两卷垃圾袋,告诉大家当天的主题是捡垃圾,他想让孩子体验环卫工人的辛劳。
一回15公里徒步,朱宝阳提前请地理老师、生物老师出攻略,包括如何看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识别植物,他想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生存技能。
“你只有走出户外,才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学以致用。”朱宝阳发现,每次活动后,大家都有变化,甚至一些自闭敏感的孩子也合群了。
“运动会让人快乐,这也是我们体育老师性格直爽、活泼开朗的原因,我想让孩子们也这样。”他说。
私下,朱宝阳会讲体育人物的励志故事,培养学生的抗挫力。“体育精神是最好的人生发电机,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慢慢地,家长也感受到了变化,“孩子爱上了运动,更加阳光了,专注力提高,做作业更有效率,跟我们的交流也多了。”学生孟圆的妈妈说。
朱宝阳曾做了一件轰动全校的事。
去年底,全校师生在家上网课,朱宝阳在线监督。一天,一名学生过生日,在对话框告诉了大家,于是全班开始“互动”。朱宝阳撂下一句话:“再不认真听讲,我10分钟出现在你家门口!”大家当是玩笑。10分钟后,当气喘吁吁的朱老师出现在那名学生家,整个班惊呆了。打那之后,这个班再没人上课聊天。
“我要让孩子们牢记尊师重教的道理,更要树立规则意识。”朱宝阳说。
每天晚饭后,初一四班的孩子都会去田径场,朱宝阳也会踩着自制的木头高跷跟大家比赛,愉快的画风甚至吸引了其他老师。
“体育老师阳光,全校师生都灿烂。”教务处副主任茶建楠说。
“班主任是体育老师,你们是什么感受?”记者提问后,孩子们争着答——
“欢乐多,酸痛也多。别的老师布置作业是抄写和做题,朱老师的作业是体能训练打卡,直接腿脚酸软,走不动路,但我们体测都是满分。”
“去年底,大家白天上网课,晚上看世界杯,朱老师跟我们讨论球赛,还给女生讲解越位、点球。”
“朱老师体能好,课间会陪我们打球、玩游戏。他很重视做操,有他在,我们在操场最自信。”
说到体育课地位的提升,学校体育组组长贺国强深有感触:“三好学生,是哪三好?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但后者最容易被忽略。当有越来越多的体育老师开始担任班主任,我们的体育教育就会有真正的改变。”
如今,在昆明市第三中学,已有4名体育老师成为班主任,还有4名体育老师预备明年担任。
“时间会磨灭很多东西,但心灵的滋养会伴随孩子一生。”朱宝阳悟出了当班主任的三条心得——高质量的陪伴、同理心的尊重、不服输的韧劲,“我当班主任才刚尝到甜头。”
相关资讯
一位特立独行的医生,让残奥运动从曼德维尔起航
七八十年以前,瘫痪病人的寿命普遍被认为很难超过两年,但偏偏有一个名为古特曼的医生坚定着他不同寻常的想法,从英国小村曼德维尔“试航”,让残奥会最终与奥运会并驾齐驱,改变了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