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魅力

更新时间: 2025-07-12 14:18:44

阅读人数: 898

本文主题: 兵道十部巅峰之作

上下五千年,中华兵道蕴含其中,凭借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思想内涵、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质的传统军事文化。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华兵道》基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畅游浩瀚广阔的中国军事文化长廊,深度阐释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慎战止战的武德军威,起到了以古鉴今、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效果。这部纪录片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联合出品,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出后,因其对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深度透视和在创作视野格局上的开阔宽广,获得业界的广泛赞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两千五百多年前,“兵圣”孙武将他治国强军的见解置于《孙子兵法》的开篇,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国虽大,好战必亡”“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等朴素观念,植根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纪录片《中华兵道》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形成基因、道德准则、价值追求全面展示出来,共分为战争篇、战略篇、作战篇、将帅篇、治军篇五大主题,10集内容又分别重点突出征战、慎武、知兵、庙算、形胜、谋攻、为将、 忠勇、统御、治军等核心观点,探究中华兵道的博大深邃,生动展示了中华传统军事文化特有的东方色彩。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军事文化源远流长。这部纪录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追溯中华兵道的缘起、发展历程和传承轨迹。摄制组前往战争遗址实地拍摄,走进各类军事历史博物馆查找资料,采访多位历史文化学者、战史专家、当地村民,结合出土文物、影像片段和文史记载,叩开“时光隧道”的大门,开启中华兵道的文化之旅。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一个六千年前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鸟部落和鱼部落为争夺食物而爆发战斗的场景。五千年前,涿鹿之战结束了以部落为单元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华夏民族的产生,推动了华夏文明前进的车轮。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秦始皇统一六国、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直到近代以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录片用中国历史上的大量战例,剖析了中国军人的尚武传承。“武”字可拆解为“止戈”之意。向往和平就要有遏制战争的能力。中国军人并不好战,所以其用兵之道不是穷兵黩武和炫耀武力,征战目的是为了民众解放、国家统一,为了华夏民族的根本利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优秀传统军事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纪录片不仅梳理了中华历史典籍中的经典战役战例,还展示了卓越超群的兵家人物、流传千古的兵书著作和豪迈悲壮的边塞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截至晚清,我国古代兵书已有3千多部。特别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学经典,更是东方智慧的宝贵财富。这些兵学至今仍对战争有着深刻启示。纪录片并没有仅对兵学历史进行简单地回顾,而是挖掘出了其背后的递进脉络。谋略用在兵家,便生出万千攻防之策。长勺之战中的曹刿论战、马陵之战中孙膑的减灶计、燕齐之战中田单发明的火牛阵、赤壁之战中的火攻、好水川之战中诱敌的鸽哨……及至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上演金蝉脱壳的谋略大戏,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创造诱敌深入、正面反击、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奇迹,中华兵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史诗传奇。关羽、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古代军人“智、信、仁、勇、严”的将帅风采,姜子牙的“渭水对”、韩信的“汉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等纵观天下大势的战略谋划和战前预判,荆轲刺秦、专诸刺僚、田横岛五百义士慨然殉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等忠勇之举,在纪录片中都被精彩地呈现出来,铺展成一幅生动鲜活、荡气回肠的中华兵道画卷,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历代军人的谋略智慧和胆魄血性。

这部纪录片以真诚的创作态度、严谨的逻辑阐述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观赏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摄制组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边塞古道、关隘驿站等军事要地和战争遗址,在讲述战争历史时引用了即墨柳腔、莱芜梆子、山东坠子表演、巴山背二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表现古代军事建筑和作战行动时采取动画模拟还原、情景剧再现等方式,使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总导演李黎在接受采访时说:“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用通俗的解读,来为我们的观众解释这段历史、这段战争以及军事人物,用实际画面、用精彩的访谈,来说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军事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文明开拓进取的历史长河里,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耀眼璀璨。忠勇为国,孝道于家,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纪录片《中华兵道》从灿若银河的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采撷智慧精华,展现了中华兵道的生机与魅力,为广大官兵深入了解战争史、感悟胜战之道提供了鲜活教材。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魅力

中华兵道剧情介绍

大型文化电视纪录片《中华兵道》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摄制,共分10集,每集45分钟。该节目通过展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兵家人物、兵书著作和著名的战例、战役,达到以古鉴今的效果。整个节目制作完成大约历时一年,将于2018年在央视军事频道播出。

何为战争,为何而战?史前最早的战争在如今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爆发,最终以鸟部落战胜鱼部落告终。从争夺食物的血亲复仇,到统一国家的天下大战。涿鹿之战推动了华夏文明前进的车轮。

《老子》兵道

第一章 慎战篇 1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又名《道德经》)三十一章有:“夫兵者,不祥之器”,(王弼本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通过这两句,人们通常被认为,老子“也是反对战争的”(任继愈语)。 “兵”,篆文为双手持戈,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持戈以戒不虞”,又说,“兵,械也,械者,器之总名。”“兵”原意为兵器、武器,后引申为兵士、军队、军事。这里“兵者不祥之器”中的“兵”应理解为兵器。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天子式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战争频仍,杀人盈城,白骨盈野。司马迁描述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老子认为,这一幕幕人间惨剧,最直接的祸害就是戈、矛、戟、殳、剑等各色“凶器”。当时的兵器绝大部分是由青铜制造的,但铁制的兵器也已经崭露头角,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战争规模的升级和战争结局的惨烈。 这些“凶器”的背后,是那些诸侯、卿、大夫们对土地、人口、财富、名誉的永无满足的追逐和争夺。这都是与自然的生生之道相悖逆的。无奈的老子于是发出了“兵者不祥之器”的呼吁,希望世人有所警醒。 “兵器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普通老百姓盼望的是社会安定,家庭和谐,可是,一场场你争我夺的争霸战争,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亲人横死沙场,家园兵祸连接,把他们安居乐业的美梦彻底打碎,怎能不厌恶战祸呢? “兵器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身处社会上层的大人先生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是不应该时刻带着兵器、处处炫耀兵器的,更不应该动辄挥舞出武器、以血腥暴力的方式逞强好胜、解决矛盾争端。 “兵器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效法自然,因应事物的规律,戒除贪欲,不肆意妄为。兵器是杀人的工具,战争是违背天地、自然之道的,得道之人怎能以之为“祥”? 然而,老子看到的现实是,随着精美锐利的武器装备的不断出…

标签: 复仇 古代 民国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