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魏姓起源来源详解

更新时间: 2025-07-12 14:18:49

阅读人数: 133

本文主题: 内起源和外起源

时间:2019-06-01 11:25

一、姓氏源流   魏(Wèi)姓源出有四: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毕万。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国内起名行业领头门户《起名网》创始人、现任起名网董事与首席命名专家,出生于国学世家。可联系作者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魏姓起源来源详解

孙姓起源和来历

时间:2019-05-31 21:16

以上为完整的孙姓的来源介绍,希望通过以上信息使您对孙姓起源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还为您提供

周易世家第四代传人,国内著名易经风水专家,受家庭影响,自幼接触易学。可联系作者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很多人认为起一个名字只是三个字而已,怎么要这么贵,起一个名字花这么多钱值不值?起一个吉祥好名字不是简单的给你三个字,是通过对生辰、姓名学,生肖,星座、音形义等复杂的分析,反复筛选,综合平衡的过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诗词起名、音形义、姓名心理学分析,适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体含义解释,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页,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为让您收到一份满意的结果!

起名是一门手艺活。文学素养及功底,决定名字的格调与意蕴;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学分析,助益孩子的运势与福分。周易起名是通过宝宝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为参考依据进行取名,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艺术,扬长避短,阴阳平衡,从而起到辅助人生运势的作用。而传统周易命理、数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难以掌握。一个真正符合命理数理的好名字,能够让人因名而贵、名扬天下。因此,起一个好名字,并不简单,也并非投机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无可复制,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人。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为孩子取一雅名,并以名字所蕴训勉之意,对其进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义。我致力于在音形义俱佳的基础上,结合国学、诗词等传统文化,赋予名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隽永吉利的寓意,给予名主更好的激励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学起名。用心起好名,好运伴一生。

陈清泓,陈大师,擅长宝宝起名、周易测名、命理咨询等。酷爱易学数理、八字命理、佛、道学说,精研《三命汇通》、《渊海子平》、《滴天随》等易学古籍,长于传统国学文化,开创一套以象法为主的命名体系,已为数万名客户服务,均获得一致好评。曾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华易学》,多次受邀参加北京易学文化研讨会。

发源的意思发源的解释

[rise;originate] 指江河等开始流出;起源

[rise;originate] 指江河等开始流出;起源

1.(河流)开始流出。《隋书·天文志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於海。”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 宋 十八塘濼发源於此。”《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离这 綉江县 四十里一个 明水镇 有座龙王庙。这庙基底下发源出来滔滔滚滚极清极美的甘泉,也灌在 白云湖 内。” 徐怀中 《西线轶事》四:“ 红河 发源于 云南省 崇山峻岭间,在 中国 境内叫作 元江 。”

2.借指事物的开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发源虽远,而致用盖寡。”《法苑珠林》卷二十:“是故发源西国,则 优填 创其始;移教东域,则 汉明 肇其初。”《宋史·乐志七》:“於皇 顺祖 ,积德累祥。发源深厚,不耀其光。” 周扬 《<中国歌谣选>序》:“诗是从民歌发源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从民歌吸取了养料和形式。”

标签: 现代 三国 老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