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原著作者孙皓晖:批秦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
《大秦帝国之崛起》近日在央视热播,秦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究竟如何评价,2000年来一直争论不断。于是,这部热播电视剧和原著小说也成为舆论的焦点。
《大秦帝国》原著作者孙皓晖认为,学者文扬近期的三篇文章对秦的专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说明,文扬提出,以孟德斯鸠等西方学者的法制理念来理解秦所代表的中国政治文明,是一种狭隘。
3月25日,孙皓晖参加《对话孙皓晖:大秦帝国与今日之中国》讲坛,与学者文扬对谈,重新解读秦王朝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
1998年,孙皓晖辞去西北大学法律教授的职务,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大秦帝国》系列小说创作中,2008年4月,终于出版了这部504万字的长篇巨制。用他的话说,自己“对大秦帝国有狂热的崇拜”,希望能够用这部小说,为背负了千年“暴政”骂名的大秦帝国正名。
以完全正面的角度去描写秦的历史,此前不论是史学书写还是小说创作,都未曾有过。小说出版以后,评价呈现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
不少读者被小说中那个大一统时代的恢宏气度折服,也有人对小说中文学性的创作大加挞伐,认为孙皓晖对秦暴虐的一面做了太多美化。例如,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的秦将白起,被孙皓晖写成一个有情有义,“不得以而为之”的人物。
对小说中“历史的空白处”该如何填补?孙皓晖认为这个过程就像福尔摩斯破案,已有的历史记载是案发现场,最终结局则是案件本身。如何通过“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合理推理,使结果符合结局,就是小说家应该合理想象的部分。
通过自己的想象填补历史,孙皓晖把《大秦帝国》写成了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他说自己写这部小说不只是为了全方面呈现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历史,“全方位呈现和开掘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优秀核心价值观体系”。
“大家之所以热爱《大秦帝国》,也是因为热爱它所传递的那个时代的阳光精神,那个时代的大真精神,那个时代纷争不息的变化精神。”
孙皓晖认为中国文明一共经历了三次转折,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国家时代是一个转折。从分治文明走向统一文明,创造了统一文明又是一个转折,从农耕时代到创建工业时代新的中国文明体系是第三个转折。
“从分治走向统一这个转折体系,也就是秦帝国所完成的文明转折和文明创建,其中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和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应该注意的。”
“正因为《大秦帝国》本身它是一个精神本位的作品,所以人们讨论《大秦帝国》,总是免不了很多历史的基本问题。”《大秦帝国之崛起》开播以来,关于《大秦帝国》的讨论又掀起一波小高潮。
“中国国民的历史共识点很少。”孙皓晖表示,为秦正名,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确立民族话语权。
“西方反对凯撒大帝、罗马帝国这样的标志性的政治领袖和时代的人是极少的。而我们国家在史学评价上没有一个好人,所有的人都是问题人物,所有的事件都是问题事件。”中国重视史书,但孙皓晖认为中国人在关于历史的基本问题上没有共识性,“我们号称是世界上研究历史最清楚的国家,天天有记载,年年月月有记载,没有一天发生的事是不清楚的,但是我们在基本问题上是模糊的,这种混乱的局面必须改变。”
孙皓晖认为,批秦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我们没有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支撑我们对自我文明的认知,我们没有一套强大的话语体系表明我们文明的价值在哪里,到底值得不值得继承。”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则是“用文明史的理念研究历史”,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进行系统比较。
孙皓晖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对抗历史举例,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一个农耕民族依靠自己严密的组织,依靠自己文明上强大的生存能力,经过从春秋,齐桓公,九合诸侯,驱逐戎狄、匈奴开始,一直到战国、秦帝国、西汉、东汉,孜孜不倦、代代不息地和游牧民族作战,把游牧民族顶在北部地区,使之不能南下。
孙皓晖认为,中国之所以抵御住了游牧民族的冲击,其经验来源就是秦,“因为它的战争智慧,因为它严密的组织。无论从国家形式的成熟度上,还是军队战争文明发展程度上讲,在人类长期发展过程当中西方文明积累的根基比我们差得太远。”
“到今天我们也不必说要造一个跟西方中心论一样的中国中心论,把西方边缘化。但应该有一个真正的文明史观把我们的历史串起来。”文扬提出,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重构世界文明史的问题,“用我们这种文明的思想理念和我们的实践,主要是我们的国家实践,去重新评估世界各国和历史各个文明。”

《大秦帝国》借甄嬛炒作吐槽:剧情惊呆看过原著的人
2013年09月16日 10:27 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
打出“秦国版《甄嬛传》”宣传语,对此,网友表示这是对历史剧的亵渎。此外,对于剧情改动与原著相差较大,则被评“惊呆看过原著的小伙伴”。
原著作者孙皓晖回应:“历史小说的轴心内容,在于政治生活。而我们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太阴谋化了。”
《大秦帝国之纵横》开播之际,主创方打出“秦国版《甄嬛传》”的宣传语,据悉,剧中饰演的芈八子,为了争夺惠文王的宠爱,上演的后宫争斗丝毫不逊色于《甄嬛传》,将该剧称为秦国版的《甄嬛传》丝毫不为过。
对此,网友江湖夜雨不眠灯表示:当看到《纵横》已经打出“秦国版《甄嬛传》”的宣传语时,我和我看原著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既然标榜自己“尊重历史”,那么首当其冲要尊重的,便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可《纵横》所做的却刚好相反:在细枝末节上颇下功夫,而对真正重要的任务——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却做得并不合格,完全可以说是舍本逐末。这几乎就等同于铲除了人物性格成长的社会土壤,使人物失去了精神根基。
网友希热措姆认为:《大秦帝国之纵横》继《甄嬛传》之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铁律,爱上君王是很悲惨的事!
对此,昨日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联系到该作品原著出版方,对于《大秦帝国之纵横》的历史背景,作者孙皓晖并未做正面回答,他表示:“历史小说的轴心内容,在于政治生活。而我们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太阴谋化了,太卑俗化了,无阴谋权术不成政治,无宫闱密事不成人物。这样的历史小说,完全是作者基于所谓‘发掘人性的阴暗面’的理念导致的,至于历史观方面,大概都是两千多年来熏陶成的儒家理念,很缺乏高端文明时代的视野。”
此外,网友指出剧版《大秦帝国之纵横》惊呆看过原著的小伙伴,对此,记者求证出版方,对方回复剧版《大秦帝国之纵横》相比原著确实有较大改动,但由于剧尚未结束所以对于不同之处不便逐一盘点。
随后,记者看到注册名为“大秦帝国书友会”的微博用户盘点了开播数日的原著剧集大对比:“追剧第一天,比起电视剧版开篇的激烈冲突和邦交斡旋,小说第二部《国命纵横》的开头更接近《黑色裂变》风格,于无声处听惊雷。从新君嬴驷庙堂运筹,扫除隐患,巩固新法开始铺排。”
“追剧第二天,比起原著中对平乱的层层铺排,电视剧的处理相对急躁。嬴驷从回秦到结婚到遇刺再到平乱,缺乏中间衔接过渡,让人感到虚幻不实际。此外,电视剧尤其嬴虔和甘龙的形象,远没有原著中成熟稳重、隐秘多智之感。未能妥善地展现原著中秦国平乱过程中两方角逐的紧迫感和真实感。”
“追剧第三天,同原著一样,剧中犀首依然是引出张仪的重要线索。张仪经历了被诬窃玉,偶遇昭文君后赴秦,初见刚大败魏军,被封大良造的犀首。但犀首却深陷母国情怀和秦君厚意挣扎中。犀首推荐张仪,张仪舌战群臣,释“合纵”、“强横”之策。原著中的张苏变成了仪衍……”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文明上网,不传谣言,登录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大秦帝国之纵横》被批不尊重原著编剧:尊重历史
2013年09月22日 08:40
正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黄金档火热播出。这部讲述战国时代秦惠文王在纵横家张仪的辅佐下与其他六国争霸的历史正剧,大胆启用了凭借“吕秀才”成名的喻恩泰出演核心人物———战国纵横家张仪。
张仪在历史上以纵横家的身份著称。所谓纵横家,就是倚仗口才为国家展开邦交的“演说家”。张仪曾是一个市井泼皮,凭借出色的口才和胆识,获得秦国国君秦惠文王的赏识,最终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目前不少观众认为,该剧蓝本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里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述张仪、苏秦正面斗法的精彩故事,电视剧里却没有苏秦,该剧编剧李梦解释,根据史实,在张仪纵横捭阖的年代,苏秦尚未出生,二人年龄相差达到五六十岁,所以只好在剧里舍弃苏秦这一角色,“其实张仪本身就足以贯穿那几十年的战国史。”
李梦说,正是因为舍弃掉了苏秦这一重要人物,电视剧并没有按照原著小说来写,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睡虎地秦简》《战国纵横家书》《战国史》等来创作的。据悉,有历史学家通过研究也进一步提出,“苏秦步入政治舞台的时候,张仪早已作古”。
李梦表示,在剧中,张仪是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二十多岁入秦的时候,他当着君王和大臣的面,放言自己就是冲着“名利”来的,后来凭借非凡的外交才能,两为秦相、两为魏相。
今日起关注本报官方微博@成都商报,参与有奖问答活动,我们将不定期送出u盘、dvd、笔记本等精美小礼品;而更让人激动的是,今日起至10月8日,每日拨打商报热线028-86613333-1的前20位读者,留下你的姓名、电话和身份证号,或参与官方微博活动,我们将在参与活动的读者中一共抽取20名免费游大奖,中奖人名单将在10月8日公布。
揭开明星的隐私往事,每天为你分享一段八卦谈资!
文明上网,不传谣言,登录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