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升级版序: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2007年1月,我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帖子迅速成为热门。 2007年5月,我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也立即成为畅销书,到现在已重印二十余次,销量数十万。 豆瓣上那个曾惊世骇俗的小组“父母皆祸害”里,一直到现在,我的文章《谎言中的No.1》都是他们置顶的第一篇文章。 有网友将《为何家会伤人》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说我写出了中国家庭也在吃人的真相。这种说法让我受宠若惊,因为这本书主要是采访别人而来,我没有鲁迅那种洞察力。不过,的的确确我将完成这样一件事——从宏观和细节上,都写透中国家庭的伤人之处。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没挨过父母一次打,也没挨过一次骂,要十块钱,给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父母就算反对,也绝不干涉。 因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对中国家庭伤人的可怕之处,一开始的认识相当不足,直到2014年初,才终于形成了一个全貌般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在《广州日报》主持心理专栏时。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引起很大反响,从此每天都会收到数十乃至数百封信,对于中国家庭的直观认识,我是通过阅读这些信件、采访心理咨询师和分析新闻报道而来。虽然听到的故事足够可怕和变态,但我最初真觉得,我的文章是写给少数人的。毕竟,《广州日报》有一百多万订户,读者达数百万,每天收到几十几百封信算什么。 第二阶段开始于报社的一次活动。那是在广州一个小区办的,我给约三十来个成年人讲了半个小时的家庭心理学,很明显,他们并不了解我,不是我的忠实读者。不过,我的讲话触动了他们,其中七八个家长想和我多聊会儿,于是我和他们集体聊了一个多小时。聊着聊着,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正常的人世间,而像是在疯人院。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都认为错…

为何家会伤人
升级版序: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2007年1月,我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帖子迅速成为热门。 2007年5月,我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也立即成为畅销书,到现在已重印二十余次,销量数十万。 豆瓣上那个曾惊世骇俗的小组“父母皆祸害”里,一直到现在,我的文章《谎言中的No.1》都是他们置顶的第一篇文章。 有网友将《为何家会伤人》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说我写出了中国家庭也在吃人的真相。这种说法让我受宠若惊,因为这本书主要是采访别人而来,我没有鲁迅那种洞察力。不过,的的确确我将完成这样一件事——从宏观和细节上,都写透中国家庭的伤人之处。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没挨过父母一次打,也没挨过一次骂,要十块钱,给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父母就算反对,也绝不干涉。 因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对中国家庭伤人的可怕之处,一开始的认识相当不足,直到2014年初,才终于形成了一个全貌般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在《广州日报》主持心理专栏时。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引起很大反响,从此每天都会收到数十乃至数百封信,对于中国家庭的直观认识,我是通过阅读这些信件、采访心理咨询师和分析新闻报道而来。虽然听到的故事足够可怕和变态,但我最初真觉得,我的文章是写给少数人的。毕竟,《广州日报》有一百多万订户,读者达数百万,每天收到几十几百封信算什么。 第二阶段开始于报社的一次活动。那是在广州一个小区办的,我给约三十来个成年人讲了半个小时的家庭心理学,很明显,他们并不了解我,不是我的忠实读者。不过,我的讲话触动了他们,其中七八个家长想和我多聊会儿,于是我和他们集体聊了一个多小时。聊着聊着,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正常的人世间,而像是在疯人院。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都认为错…
她们是戒毒所里最美的警花
今天的主角是——警花
“小闫!小闫!你快醒醒!”
“小闫!小闫!能听见我们说话么?”
“小闫,你一定要挺住啊!”
这一幕发生在3月1日11时25分的西双版纳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大荒坝所区视频会议室。
从1月28日起,版纳所女警闫姝君就夜以继日、起早贪黑,似扭紧了发条的陀螺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连续34天的战斗,她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由于救治及时,闫姝君目前正在康复中。
提起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同事们都潸然泪下。
她是一名“跑腿”召之即来
闫姝君所在的部门是政治处,平常上班主要在城区的临时办公点。按照疫情期间的规定,她本不用到大荒坝所区值守,但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她毅然投身到大荒坝所区值守队伍的行列中,而这一来就是一个多月。
在此期间,没有人知道,闫姝君家中身患重病的父母等着她的照顾,年幼的孩子只能让公婆带,一到晚上,孩子总是哭闹着找妈妈。
在大荒坝所区,她住备勤楼二楼,指挥部一旦呼叫,她立马就出现在大家面前,她经常自嘲:“我是你们的跑腿,现在你们叫我做什么,我都做,你们吩咐就行啦!”
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核查180多名警察职工的活动轨迹和身体状况,指挥部下达的任务按要求完成并汇总上报,利用短信告知、电话通知等形式督促各个岗位的警察职工落实相关工作。
为了完成好这些工作,她经常晚上加班,对任务完成情况上网导入、严格查询、统计汇总,第一时间把掌握的最新确凿数据传递给一线和上级,她任劳任怨地忘我工作,受到同志们一致好评。
她是一个“陀螺”不停地转
3月1日,司法部召开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议。和往常一样,闫姝君手捧笔记本,认真做着笔记。正当大家专心开会的时候,突然“噗通”一声,大家扭头一看,只见坐在后排的闫姝君从座位上摔倒在地,头重重地砸到坚硬的地板上,已经不省人事。
在所医院紧急抢救后,闫姝君逐步恢复意识,暂时脱离生命危险,并被送往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医治。
“没关系,我没事。”
面对同事们的安慰和嘱咐,闫姝君却轻描淡写的用短短的六个字来回答。
“她就是一个陀螺”。每当指挥部的兰婷婷、普娅妮等小姐妹提起她,总是这样称呼她。
“电话点名,了解所有警察职工每天的活动轨迹。上门谈话,安抚警察职工封闭值守期间的不良情绪,警务管理,协助所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进行警力调度……每天就在这几百平方米的既是备勤楼又是办公楼的院子里转。”与她同寝室的段萍提起闫姝君,一度哽咽地说道。
是的,工作连轴转,这是闫姝君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1月26日开始,按照省戒毒局的命令,全所民警职工取消休假,全员召回,投入到疫情防控和场所维稳工作中。
在投身场所第一批应对疫情队伍之后,由于熟悉警务及人事工作,她被编入警务督导组开展相关工作。人员摸排、推荐先进、警力调整、编发通知、汇总报表、上报信息;她还是领导的小助手,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她像个充满电的小陀螺,时刻不停地转动着,不知不觉已经转了1个多月。
“任务来了冲在前面,危险来了挡在前面,是我作为一名警察必须做、也应该做的。”
谈到自己疫情期间超时限、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闫姝君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有求必达,尽我所能。”像闫姝君一样,这句话成了版纳所警察职工响亮的口号。
警花,是人们对女民警的赞美。在版纳所警花灿灿,有一支戒毒战线的“娘子军”,闫姝君,就是警花中的“一朵”,警队里的一员。
得知闫姝君正在恢复健康,她的姐妹们激动得哭了,她们含泪说:“我们是风雨中的警花,永远绽放在抗疫的第一线,也将永远绽放在戒毒的第一线!”
“大荒坝不荒凉!”版纳所的女民警张莉如是说,因为这里有一朵朵警花在绽放!
她是95后,“疫”无反顾
2003年非典时,95后的她还是孩子,被家人保护。
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她已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疫”。
这个2020年,值得她永远纪念。
2020年1月14日早上,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医院辅警、药士王娜像往常一样在药房忙着配药、分装。突然,手机响起,家人告诉她外婆去世了。王娜压抑着深深的悲痛继续工作,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她迅速抹去泪痕,装做没事人一样继续坚持工作。好不容易等到周末休息,她匆匆回到家里把外婆送走,又继续打起精神按时返回工作岗位,开始了第一次春节值班。
2月6日,身处战“疫”一线的王娜,正在药房争分夺秒地把药品配发到各强戒大队。然而,奶奶癌症晚期去世的消息还是传来了。还记得春节值班前,她刚和奶奶约定好,值完班就回去看她,如今却只能天人两隔。
繁忙的药房没有给她太多时间整理心情,每天忙完她都会主动打电话宽慰父母,而在同事们面前,她依然是那个外向开朗、积极负责的女孩,没人察觉到她的异样。靠着自己的坚强和韧劲,王娜从大年三十开始,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连续奋战20天,配发药品零失误。
经过值班轮休后,王娜又主动提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请求,她说:“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我要化悲痛为力量,和同事们一起战斗,祈祷这场战争早日胜利。”
远在天堂的外婆、奶奶,相信你们能原谅我这不孝孙女,孙女在守卫阵地,愿天堂没有病痛,我爱你们!
在省五所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像王娜这样年轻的身影还有很多,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她们是坚强的战士、勇敢的逆行者。
相关资讯
下篇:女追男恋爱小说推荐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