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双胞胎×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叙述性诡计

更新时间: 2025-07-19 13:18:30

阅读人数: 976

本文主题: 小男孩杀人案悬疑小说

不在现场证明,是很多推理系的电影、剧集、小说中经常用到的手法,跟“密室系”同样非常受欢迎。这种手法的惊奇之处在于,在案件发生的时间区间里,嫌疑人正在另外一个地点,从时间、空间和距离上都不具备犯案的条件,然而这就是最大的联想性盲点,我们只关注于表面上的“时间轨迹的不可能”,从而忽视了案件本身内在的一些基础认知,当然,这也是这类作品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日本著名推理作家大山诚一郎的作品几乎都在挑战不在场证明领域,他的作品《绝对不在场证明》《密室收藏家》等都是这种类型,内容均非常硬核,开篇没有任何废话,直接进入故事。由他著作的《绝对不在场谜案》更是一部长篇不可能犯罪的推理小说。

双龙镇的首富在临终之际将产业托付给了双胞胎侄子,文彦和武彦。可是两个人却因为小夜子小姐的死反目成仇,武彦认为文彦介入了他和小夜子的感情,并且造谣生事。弟弟武彦离开了镇子,在整形医院变换了模样,声场要回来复仇。

文彦和武彦的伯母贵和子夫人请来了私家侦探川宫佳介兄妹来帮忙阻止武彦并保护文彦,不曾想当晚文彦就被发现死在了密室之中,紧接着文彦的战友也被发现死在了住处,事情一下子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在很多推理悬疑小说当中,双胞胎的设定屡见不鲜,并且在剧情的设计上独树一帜,或身份替换、或瞒天过海,总之,依靠两个人的样貌极其相似的特性,在案件当中装神弄鬼、搞得案情匪夷所思,令人防不胜防。

因此在很多读者心中,只要看到有双胞胎的设定,思维当中自然会产生一番联想,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时刻加以验证,总会有一种不出所料的既视感。但是,总归还是有一些优秀的创作者能够写出新意,令人大感意外,并且感到精彩。

日本战后的混乱局面下,也蕴藏着很多展示抱负的机会,不要因为情感、金钱 或者事业的因素迷失了人类的本性,无论如何,犯罪终究是不可取的行为。

双胞胎×密室杀人×不在场证明×叙述性诡计

童年历险记

我在豆瓣上找书读时,发现在“推理小说Top100”排行榜前十中,有一本我从未听说过的书,即是本篇要聊的《奇风岁月》。

《奇风岁月》,出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麦卡蒙。书不算薄,总共四十多万字,据说如今还入选了美国中学的教材。可以理解。在我看来,它与《杀死一只知更鸟》之类的书相似,是一本典型的美式通俗小说。

书中故事发生于六十年代的美国某南方小镇,名为奇风镇。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小男孩。在他十二岁这一年,先是遭遇了一场恐怖的杀人案,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小冒险。他见证了善恶,思考着死亡,情窦初开,不断成长。短短一年的时间,人生竟然可以如此精彩,也只能是童年了。也只有在童年,才会对万事万物万般新奇。不像大人们的世界,只有无趣和重复。

在作者笔下,男孩眼中,除了熟悉的朋友与家人,奇风小镇上的各种生物、各色邻居都仿佛罩着一层或神秘或神奇的壳。读这本书,一时会让我联想到美剧《怪奇物语》。背景都是冷战时期的美国小镇,同样有几个小男孩,骑着脚踏车飞驰在小镇的街头。甚至小镇旁边还都有一个美军基地。所以,《奇风岁月》算是低魔版的《怪奇物语》。不,应该说《怪奇物语》是魔改后的《奇风岁月》。

书里虚虚实实,奇幻元素作为点缀掺杂进了现实。甚至还有一章,专门写孩子们长了翅膀在天上飞。如此天马行空,作者也不做解释,我只能理解为这是孩子们的幻想。这些童年记忆里的神奇故事,谁能说得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经过了孩子小脑瓜的加工?

尽管奇风镇充斥着美国色彩,但把它想象成中国的一个小村镇,也未尝不可。“童年+故乡+奇谈”的模式,总是会引起共鸣。若把童年撤走,奇谈常常也会随之消散。之前出圈的动画片《中国奇谭》,有一集叫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便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也许不像主人公那样曾于洪水中大战怪物,身边也没有整天赤裸上街的富豪邻居,可我们眼中的世界同样奇妙。大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小山头和屋顶,也充满趣味等着我去探险。随处可见的大理石和马赛克,也能被我当作宝石一样收藏。那时的我们,就是有能力轻易地获得快乐。可在长大的路上,我们都丢失了这种超能力。

引用书里原话:“别太急着长大。好好珍惜你的少年时光。因为有一天,当你失去了那种神秘的力量,下半辈子,你会每天都渴望把它找回来。”

我看到有的读者讲,因为岁数大了而无法对书中童年故事感同身受。可还有的人说,正是因为大了读起来才更加感动。我倒是觉得,不同年龄段,看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孩童看到自己,而成人找到自己。比如,书里有个男孩,仅凭着一本拳击入门教材,苦练了一个夏天,终于打败了曾欺负过他的小流氓。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也曾闭门在家偷练拳击。那时,我让父母找了一个布袋,到楼下院子里装满了沙土,挂在了阳台的墙上,没事就去练练。只是不像书里,我从来没实战过。

最后,聊聊“推理”。书中这么多的小故事,每一个拿出来都够写一篇“记难忘的一件事”。但要成书,仍旧需要一条贯穿始终的线,这便是前面提到的迟迟未破的凶杀案。本书虽然在豆瓣上的是“推理小说排行榜”,却显然不是一部典型的推理故事。悬疑只是幌子,包着的是温暖的内核,并不乏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越读到后来,之前一系列小故事中埋的伏笔线头逐渐收束,让人心中暗叹整部故事编织得巧妙。伏笔收放之间,我的情绪起伏也被作者拿捏。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不错,读日推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作品也是如此。不论这个技巧叫什么, Call back、前后呼应、铺垫、伏笔,也不论它用在喜剧还是类型小说,真的很有效果。

《连续“杀人鬼”青蛙男》读后感

前几个月跟朋友一起去逛图书馆的时候,我在书架上东看看、西瞧瞧,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标题非常骇人的悬疑小说。作为一个平常就很喜欢看悬疑剧、刑侦剧,还经常在知乎和B站上看一些案件故事——不管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故事还是凭空杜撰的小说——的人,我饶有兴趣地把它从书架上抽了出来,大致翻看了一下。

故事的开头,一个送报纸的小哥在一幢入住率并不高的偏僻公寓的楼道里发现了一具女尸,尸体被人用防水布层层包裹,用钩子勾住嘴巴高高悬挂在屋檐下。因为这幢楼入住率很低,并且住在高楼层的人平常都是坐电梯,并没有人愿意走楼梯,所以尸体被挂在这好几天都没人发现,直到送报小哥无意中看见……

最诡异的是,尸体旁边贴着一张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孩童才会写出来的字体写着——

看到这里,我一边感慨“不愧是日本人写的小说,果然变态”,一边决定把它借回去看看。

看前面1/3的时候,我觉得虽然这本小说中几个死者的死法都非常猎奇——被装饰成蓑衣娥吊起来,被压成方块,被开膛破肚,内脏在地上摆成一排,但整体的剧情中规中矩,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我当时暗自腹诽,觉得这个作者可能就是靠这些猎奇的描写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却写不出什么特别精彩的剧情来。所以看完1/3之后我就一直拖着没再继续往下看。

拖了一个多月,今天大周六的没什么特别想干的事情,我就又把它翻出来继续看。看到凶手被警察抓住的时候,我心想“一切尽在我的预料之中,只要是看过一些悬疑剧的人都能猜到是这么个剧情”。后面有两个反转,这两个反转顺着剧情的展开其实也都能逐渐地猜到,所以我虽然觉得剧情开始精彩起来了,但也并没有觉得多惊艳。看到最后几页的时候,我以为故事到这里就要收尾了,不会再有什么水花,真正的幕后黑手大概要逃脱法律的制裁了,没想到在最后的最后,它还能再来个反转,这个反转还丝毫不违和,跟前面的剧情都能连上,幕后黑手最终栽在了自己天衣无缝的计划中,自食恶果,我扎扎实实地被震惊到了,甚至起了鸡皮疙瘩。

这本小说还借这个连环杀人案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有精神疾病的人就算杀了人也不用被判刑,在接受治疗之后甚至还会回归社会,这样的法律究竟合不合理,这些人会不会再对社会造成危害;比如很多媒体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满脑子都是抢头条,完全不顾信息的泄露会不会给大众带去恐慌,会不会导致有人模仿作案;比如网络的匿名特点使得很多人在网络上肆意发言,甚至随意把别人的隐私和信息公开在网络上……

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它还有一本续作,叫《连续“杀人鬼”青蛙男:噩梦再临》,我打算有空再去看看。

标签: 推理 空间 复仇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