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军首支战略支援部队
2016年,一支新型作战力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它将成为我军新质 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和决胜未来战争的关键力量
军队改革紧锣密鼓,部队训练热火朝天。
2015年12月31日,与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一同挂牌,战略支援部队正式亮相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家庭”!
“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习近平主席强调,成立战略支援部队,有利于优化军事力量结构、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战略支援部队要坚持体系融合、军民融合,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发展,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加速发展、一体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支援部队。
这究竟是支什么样的部队?亮点在哪里?成立之初,官兵们在做些什么?近日,记者走近战略支援部队,真切感受这支新生部队的强军热潮。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
什么是战略支援?案例摆在眼前:
2011年5月,美军击毙本·拉登的作战行动,为世界各国军队上了生动一课。表面看来,是两架“黑鹰”直升机和24名“海豹”突击队员在执行任务,但其背后却有着一个庞大系统在支撑:若干颗侦察和通信卫星、一架担负实时传输和无线监听任务的隐形无人侦察机、多架空中待战掩护的F/A—18战斗机、一支担负战略支援的航母编队、两个中亚基地和五个指挥中心,以及近万名各类支援保障人员……
这种小规模行动、大体系支撑的作战样式,充分展示了现代作战的制胜机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
“战略支援部队就是支援战场作战,保证作战的顺利进行,它是联合作战的重要力量。”有军事专家向记者介绍,形象地说,战略支援部队为全军提供准确高效可靠的信息支撑和战略支援保障,撑起全军体系的“信息伞”,它将与陆海空和火箭军的行动融为一体,贯穿整个作战始终,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力量。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战略支援部队组建之初,就紧紧盯住制约我军联合作战的瓶颈,以组织开展军事工作筹划研究起步,围绕如何理解任务、如何建设发展、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开好局,组织不同类别部队、军地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座谈交流,对部队职能定位、编成结构、领导指挥体制等重大问题进行持续研究论证。近日,部队主要领导还分赴军地相关单位,围绕新质战斗力生成开展专题调研。
军民融合是信息化战争的“天性”。据统计,一战时期,武器装备研制涉及的工业行业技术门类数以十计;二战时期,扩展到数以百计;到海湾战争时期,则是数以千计。近些年来,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军事专用技术比重越来越低,而军民通用技术已超过80%,军队信息化建设80%以上的技术均来自民用信息系统。
围绕实现军民融合,战略支援部队提出,要从规划、机制、资源、项目、运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续推动深度融合。新年一开局,部队谋划建设的多项战略工程中,已出现不少军工企业、科研院校专家的身影,一座立足部队、面向全国、服务强军的“云智库”初露端倪。
“加速培育新质作战能力,打造新型作战力量”
进入21世纪,新军事革命的冲击波汹涌而来。特别是随着信息、智能、隐形、纳米等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新型作战力量成为军事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军事强国竞争的新“宠儿”。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组建太空作战部队,建成了下辖10万部队的网络司令部,打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战力量。俄罗斯整合空军与航天作战力量建立空天军,组建了网络战指挥机构和部队。英国启动新锐网络战部队“第77旅”,通过脸书网站平台专攻“非常规信息战”。日本则通过《宇宙基本法》加快太空军事化进程,积极组建“网络空间防卫队”。
面对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汹涌浪潮,谁洞察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果断决策,组建战略支援部队,打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并将其作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
围绕加速培育新质作战能力,部队确立了技术武器化、力量体系化、能力实战化的发展方向,以进入战备为指标,分阶段推进实战化能力建设。
部队建设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力。记者在战略支援部队采访时看到,各级都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改革、促转型,许多摸惯了键盘鼠标的科技专家穿上了作训服、走上了练兵场。曾经束之高阁、停在纸上的科研成果,被带到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现场和部队演习训练场,成为提升新质作战能力的“倍增器”。
据了解,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坚持在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手段上求突破,研发的某新型作战装备已通过初步评估,毁伤效能达到国际同类装备先进水平。
“只有锐意创新,才能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今年元旦期间,战略支援部队领导通过电话、视频抽查所属部队作战值班情况。从深山密林到深海远洋,从大漠戈壁到祖国边陲,部队官兵齐装满员、枕戈待旦,在战斗岗位上迎接部队组建。
作为一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战略支援部队把创新视为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动力之源,聚力创新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理论、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
在组织形态创新上,着眼新的领导指挥体制,加强对新型作战力量编成模式和领导指挥关系的研究探索。着眼实现跨越发展,部队提出了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以问题倒逼为导向、以竞争超越为途径的发展模式,摆脱尾追式、模仿式发展的被动局面。
“维护和平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重新定义战争”。围绕加快部队职能转型、积极适应使命任务拓展,战略支援部队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新型作战力量布局,确立自己主导的“战争规则”,实现非对称竞争优势。
记者在战略支援部队采访时看到,从机关到部队,从实验室到演兵场,一场“头脑风暴”正在翻卷奔涌——
某部组织的研讨会上,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纳米技术等新名词不时在讨论中脱口而出。一位毕业自名牌大学的青年博士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军人谋划和准备的,永远是明天的战争,甚至后天的战争。”
在这里采访,记者每每为官兵昂扬的精神面貌、敏锐的前瞻思考所震撼,对这支新生部队的未来充满信心。

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
《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作者是多支职业运动队的随队瑜伽教练,她基于多年的瑜伽练习和教学经验所创建的体育力量瑜伽训练系统TM 被ESPN Magazine评为“Z佳运动医学创新”。在《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中,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创建和教授体育力量瑜伽课程的方法,包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提升训练效果的方法、不同体式的图文详解及适合不同运动专项、身体部位和恢复阶段的序列设计方法、示例等。针对跑步、篮球、足球和游泳等十多个运动专项,作者介绍了运动专项常见损伤、接近运动专项动作的体式及有益于运动专项训练的体式、序列。《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所提供的体育力量瑜伽体式、序列指导及呼吸、心理技巧将帮助运动员、运动...
《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作者是多支职业运动队的随队瑜伽教练,她基于多年的瑜伽练习和教学经验所创建的体育力量瑜伽训练系统TM 被ESPN Magazine评为“Z佳运动医学创新”。在《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中,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创建和教授体育力量瑜伽课程的方法,包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提升训练效果的方法、不同体式的图文详解及适合不同运动专项、身体部位和恢复阶段的序列设计方法、示例等。针对跑步、篮球、足球和游泳等十多个运动专项,作者介绍了运动专项常见损伤、接近运动专项动作的体式及有益于运动专项训练的体式、序列。《体育运动中的力量瑜伽:提升柔韧性、恢复身体平衡和优化专项表现的体式与序列》所提供的体育力量瑜伽体式、序列指导及呼吸、心理技巧将帮助运动员、运动爱好者等全面训练身心,解决失衡问题,有效提升平衡性、力量、柔韧性和运动表现水平,同时预防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军事论坛丨增强作战体系“耐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比拼的就是耐力,在敌我双方运用整体力量实施体系对抗时,谁能确保自己不被迅速击倒,谁就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现代战争中,敌侦察感知和精确打击能力大大提升,战场生存面临巨大挑战,导致作战体系的脆弱性增加;体系运行存在过多信息流转和功能支撑的中心节点,面临被敌击要瘫体的巨大风险,导致作战体系的韧性不足;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作战编组受限于固有编制和战前部署,调整慢、应变难,导致作战体系的鲁棒性不强。为此,在未来作战中,应着眼增强体系“耐力”,打破作战力量原有固定编制序列,依托智能泛在的网络信息系统,即时响应战场态势和任务需求变化,采取内聚式、自耦合的编组模式,快速机动、虚拟集中,构建“空间上分散部署、功能上优势互补、编组上弹性自适”的一体化任务部队,实现作战力量“形散神聚”和作战效能“攥指成拳”,增强作战体系的抗毁力、结构力和适应力。
作战要素分散网联,增强体系抗毁力。面对来自多领域、多方向、多手段的全纵深、立体式综合打击,作战要素应改变传统部署方式和运转模式,以提升作战体系的结构韧性,确保能够经受住敌第一波打击,并能迅速组织有效反击。一是采取广域分散机动的兵力部署模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防御面积,大量消耗敌侦察资源并增加敌打击成本,降低己方被侦察发现的概率,即使遭敌打击,也能将损失减小至最低。二是通过将侦察情报、指挥控制、信火打击等作战要素拆解成更多功能单一、结构简单、自主组网的平台组件,提高要素节点的冗余度,减少要素功能修复的时间和成本。三是通过将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化任务部队,打破各环路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环路间的开放协作和灵活编配,形成多层嵌套的“OODA”环。即使某一“OODA”环中部分要素遭敌损毁,也能“借用”其他环路中的相关要素实施网络迂回,持续有效运转,大幅增强己方“OODA”环的抗毁能力。
作战力量按需定制,增强体系结构力。作战力量按需定制,是指利用万物互联的先进网络信息系统和广域泛在的智能化作战工具,根据作战任务,从分布在多域空间的作战资源中任意抽取所需力量,跨域融合形成能力互补、效能涌现的力量体系。这一力量组合模式打破了过去基于能力的成建制力量运用,转而采取基于效果和面向任务的融合式、精确化运用,实现分布式作战能力进阶。一方面,能够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使用规模最小、数量最少、效能最优的多域资源,实现作战资源的精干化、集约化、高效化运用;另一方面,能够防止过度抽取作战资源而导致层级过多、职能重叠、指挥混乱等问题,实现作战指挥扁平化和组织架构网络化。作战力量按需定制,并非各领域作战要素的强行捆绑和作战能力的线性叠加,而是利用多样化网络通信手段和信息交互机制,实现各节点要素的互通互联,使得指挥员能够按照敌情任务、决策意图和作战计划从“作战资源池”任意抽组要素、整体筹划布局和确定优先顺序,以基于模块化组合和网络化连接的快速集优聚能提升作战体系的结构力。
作战编组柔性重构,增强体系适应力。在未来激烈对抗、应变无穷的多域战场,哪一方能够更快更好地洞察态势变化、捕捉即时窗口、制订行动计划、调整战斗部署、实施作战行动,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获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先发优势。一是要着眼态势变化,动态解耦重构。采取开放式、网络化、拓扑状的系统架构,利用分布式作战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联合作战体系中诸要素资源合理分配、任意拼接、动态调整和快速重组。当敌情态势变化和作战意图调整时,指挥机构在人工智能系统辅助下及时优化决策部署、规划作战任务,并依据任务需求剔除多余要素、融入全新要素、重构杀伤网络、调整指挥关系,快速动态完成新的作战编组,在增强己方作战体系适应力的同时,给敌造成巨大认知负荷和决策困境。二是要应对节点战损,快速补充重构。采取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的作战编成,强调要素模块的即插即用、动态集成和弹性编组,提升作战体系的灵活度和适应性。即使己方“OODA”环中某一要素节点遭敌损毁,也能基于即时的态势信息感知和先进的动态组网技术,从多域作战空间中广泛分布的大量冗余节点中,快速选择并补充符合作战需求的要素节点,重构“OODA”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