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三人组”出征,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倒计时5秒时,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舱内整齐地敬了个礼。
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已经出发,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陈冬:从新手到指令长,信心满格
陈冬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高光时刻。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个指令长,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016年10月17日,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既兴奋又好奇,他对指令长景海鹏说出的那声“爽”爆红网络。
这次任务结束前几天,飞船突然遭遇话音通信中断故障。
“开始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讯区。隔一会再呼叫,还没有反应。”陈冬回忆说。
两名航天员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讯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故的3小时里,他们给地面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
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线风筝。景海鹏后来说:“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安静得可怕的3小时,其实是直面生死的挑战。
这次遇险没有让陈冬退却。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他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
时隔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新手,成为了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将带领再度飞天的刘洋和首飞的蔡旭哲征战太空。除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他们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实验试验。
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三人特点进行了分工。他是指令长,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愈发默契。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陈冬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反复认真观摩,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数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腔的热血、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中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
“你可是巾帼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习主席称赞她。
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关键节点。刘洋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飞往太空,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作为乘组的一员,在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是年6月28日6时许,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刘洋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没想到,“不久的将来”竟长达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训练。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头盔面窗,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让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一阵阵恶心涌上喉咙,又强咽下去。工作间隙,刘洋“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捕捉到了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刘洋拒绝了医生和试验指挥让她上岸休息的建议。水下服寿命有限,用一次少一次,她不愿因为个人原因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物力损失。她操作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咬牙挺过了试验,感觉像熬过了一个世纪。
此后的水下训练愈发繁重,时长和强度越来越大。刘洋总结了一个方法: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紧盯目标;不需要时就抓紧闭眼缓一缓。慢慢地,她逼迫自己适应了训练环境。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完成第一次水下试验后,刘洋整个人都虚脱了,连拳头都握不住。她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便暗自加码。每次体训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师兄们开玩笑:“你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
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充满期待。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她的幸运来自于伟大的时代,更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前行。
蔡旭哲:等待12年,带着梦想出发
蔡旭哲的航天梦想,是被航天英雄杨利伟点燃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大为折服,同时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他向往飞得更高。
当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蔡旭哲所在部队,他正好在外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报名时间即将截止。他赶紧报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5月5日,蔡旭哲和6名战友,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曾经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他心中颇有遗憾。他太渴望飞行了。他只能加倍努力训练,做好准备迎接机会到来。终于,他如愿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出征前蔡旭哲说,“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占 康 记者 付毅飞)

我的青蒿素故事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这份诺奖,屠呦呦分享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这里讲的“新药”,就是被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
在曾常驻非洲等热带地区的中国人当中,“青蒿素”这三个字绝不仅仅是一种药物那么简单,有没有它,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分界。在异乡的土地上,面对毒虫叮咬和瘴气侵袭,青蒿素带来的宽慰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新华国际客户端采访多位驻非或曾驻非的国人,为您讲述他们的青蒿素故事。
在中国援东帝汶总统府工地上,李怀强与澳大利亚维和部队士兵合影。
讲述者:新华社驻马普托记者于帅帅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这一天,师兄在微信里回复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屠大科学家”。
认识师兄李怀强是在来到莫桑比克不久的使馆招待会上,由于同是山东老乡还上过同一所大学,所以师兄的称呼就这样叫了开来。
吃过几回饭后,渐渐知道师兄也是个有故事的人。供职于山东外经集团,十几年来他辗转停留过加纳、东帝汶和莫桑比克,参与了不少惠及当地民众的项目建设,不过由于这些国家均属疟区,师兄也不可避免地“中了招”。
我第一次知道疟疾俗称“打摆子”就是从师兄口中听说。他说,自己1999年毕业后第一次派出至非洲,在加纳刚下飞机的第一晚就发烧无力浑身难受,症状极似疟疾。痛苦与疑问下,同事给了他青蒿素,师兄吃下后第二天症状便消失了。师兄说,这是他第一次认识青蒿素。
在加纳停留的14个月里,师兄得过两次疟疾,较轻的那回自己靠吃青蒿素挺了过来,较严重的那次当地医生用德国奎宁帮他治愈。师兄说,奎宁副作用大,不如青蒿素好用。
在东帝汶的几年里,师兄又屡次中招,所幸当地有中国医疗队,所以每次都靠青蒿素化险为夷。师兄说,情况最严重的一次,他卧床输了一个礼拜的葡萄糖。
尽管有多次“中招”的经历,师兄却说,疟疾并不是非常可怕的疾病,每年非洲出现那么多疟疾死亡病例,原因就在于缺少治疗药物或拖延治疗。
师兄举了个例子说,2000年时候有朋友前往加纳考察投资,半个月后回国没多久就出现发烧无力现象,国内医院当时还对这种非洲疾病没有太多意识,在不知道病人去过非洲的情况下,治疗了小半个月都不见好转,最后下了病危通知书。病人家属悲痛之余联系加纳的朋友得知有可能是疟疾,医院确诊后迅速调来青蒿素,这才帮助病人转危为安。
青蒿素现在是师兄的常备药物,他说,以前虽然知道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但却不知道是谁。今天,随着诺奖的揭晓,他终于知道了应该感谢的名字。
在尼日利亚拉各斯一所学校,工作人员用红外线体温计为学生检测体温。
讲述者:新华社前驻拉各斯记者林小春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当驻外记者。国内很多人没听说过拉各斯,但它其实是个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由几个岛屿组成,有桥梁相连,晚上下班能堵车几个小时。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疾病。当地最普遍的疾病就是疟疾了。
疟疾俗称打摆子,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国内亲身经历的人应该寥寥无几,对疟疾了解的就更少了。查查电子邮箱,发现还保存着一份我即将结束尼日利亚任期时,国内一位即将驻外的同事写给我的邮件,问道:“我最关心的是拉各斯有疾病么?是不是到那边大部分人会得疟疾,疟疾能治愈么?会留下后遗症么?”
疟疾是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引起的。我第一次打摆子,似乎是参加一个招待会,脸上叮了一只蚊子,一拍全是血,回到住处很快就病倒了。有人问,得疟疾是不是觉得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我倒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头晕发热,全身无力不舒服。
面对疾病,我们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吃药,吃青蒿素,药名叫科泰新。头疼发热,感觉是疟疾,就吃一片,直到感觉没问题了。所以科泰新是那个时候拉各斯华人的常备药,一些黑人朋友也跟我们要抗疟药。
当时在非洲,科泰新被称为疟疾克星、“神药”,它没有抗药性问题。这种药是1994年开始出口的,1996年被卫生部指定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必备药品。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时,还把科泰新作为礼物赠送当地。该抗疟药一开始打开的是东非市场,后来才进军西非,销售人员在开拓尼日利亚市场时,还曾在分社借住。但说实话,该药物的市场份额在当时还是有限,可查的是《人民日报》记者当时一篇相关报道:北京华立科泰公司“销售额从1994年的不足5万美元上升到今年(2005年)的1000多万美元。目前‘科泰新’在东非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西非市场名列第二位。”
讲述者:新华社前驻达累斯萨拉姆记者章苒
2004年刚到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有一次在一家中餐馆吃饭。其中一张餐桌上摆着一个最大号的雪碧瓶,里面是白色药片。我看到一个黑人侍者走进来,打开拿了一片或是两片放进嘴里,以为是不是薄荷糖,或者是口香糖之类。
那其实是奎宁。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因为便宜,大概几分钱一片,所以会装上几百片放在桌上让雇员们自行取用;更因为疟疾就象感冒头痛一样常见和不可避免,也需要随时准备着这么几百片。
疟疾由按蚊传播,当地人几乎每天都暴露在按蚊的传染范围之中,所以尽管不是每一次得疟疾都会致命,但从绝对数来看,疟疾是这片大陆的头号杀手。
喹宁的副作用很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喹宁的滥用,普遍出现了疟原虫对喹宁严重的抗药性。这让疟疾的致死率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直到青蒿素的出现才重新有了答案。
“你听说过中国的青蒿素吗?”“你有中国的青蒿素吗?”
当地人最爱索要的不是中国茶叶,他们惦记的是另一种植物。
青蒿素的神力当时已经传开,中国政府的代表团访问,或是企业家捐赠,必然带青蒿素为礼物。世卫组织在非洲的会议,以青蒿素一个药为峰会主题,也属破天荒了。
过去这十年,我相信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未来,我相信青蒿素还可以挽救更多。
神舟十四号“三人组”出征,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倒计时5秒时,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舱内整齐地敬了个礼。
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已经出发,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
陈冬:从新手到指令长,信心满格
陈冬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高光时刻。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个指令长,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2016年10月17日,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初上太空的陈冬既兴奋又好奇,他对指令长景海鹏说出的那声“爽”爆红网络。
这次任务结束前几天,飞船突然遭遇话音通信中断故障。
“开始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讯区。隔一会再呼叫,还没有反应。”陈冬回忆说。
两名航天员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讯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故的3小时里,他们给地面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
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线风筝。景海鹏后来说:“最坏的打算,就是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安静得可怕的3小时,其实是直面生死的挑战。
这次遇险没有让陈冬退却。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他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
时隔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新手,成为了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将带领再度飞天的刘洋和首飞的蔡旭哲征战太空。除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驻留,他们还要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出舱任务和大量实验试验。
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三人特点进行了分工。他是指令长,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愈发默契。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陈冬在训练中不断提出质疑和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4次出舱活动,他反复认真观摩,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数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见面会上,陈冬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腔的热血、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中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
“你可是巾帼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习主席称赞她。
间隔十年,刘洋先后执行“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正好是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关键节点。刘洋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飞往太空,任务期间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作为乘组的一员,在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是年6月28日6时许,飞船即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刘洋对着天宫一号郑重敬礼,心里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没想到,“不久的将来”竟长达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洋迅速清空成绩,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训练。2019年12月,她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头盔面窗,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让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一阵阵恶心涌上喉咙,又强咽下去。工作间隙,刘洋“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捕捉到了异常,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140左右。
刘洋拒绝了医生和试验指挥让她上岸休息的建议。水下服寿命有限,用一次少一次,她不愿因为个人原因终止整场试验造成人力物力损失。她操作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咬牙挺过了试验,感觉像熬过了一个世纪。
此后的水下训练愈发繁重,时长和强度越来越大。刘洋总结了一个方法: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紧盯目标;不需要时就抓紧闭眼缓一缓。慢慢地,她逼迫自己适应了训练环境。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要求很高。完成第一次水下试验后,刘洋整个人都虚脱了,连拳头都握不住。她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便暗自加码。每次体训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师兄们开玩笑:“你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
再次出征太空,刘洋充满期待。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她的幸运来自于伟大的时代,更来自于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前行。
蔡旭哲:等待12年,带着梦想出发
蔡旭哲的航天梦想,是被航天英雄杨利伟点燃的。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蔡旭哲坐在电视前大为折服,同时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深深吸引。他向往飞得更高。
当招收第二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蔡旭哲所在部队,他正好在外执行任务,返回部队时报名时间即将截止。他赶紧报名,幸运地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5月5日,蔡旭哲和6名战友,走进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重新走进课堂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门科目的艰苦训练,每个科目挑战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迟迟没有机会飞向太空。
曾经是空军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来到航天员大队后,看着战友们陆续飞天,他心中颇有遗憾。他太渴望飞行了。他只能加倍努力训练,做好准备迎接机会到来。终于,他如愿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太空出差半年,最期待的是2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出征前蔡旭哲说,“工作之余,也会尽情领略太空美景。”(占 康 记者 付毅飞)
相关资讯
我成了白切黑小师弟的恶毒师兄
作者:一人路过 最后更新:2021-12-18 00:29:49 沈星丛穿进某本起点流修真文,成了文中反派萧霖的炮灰师兄。彼时的萧霖还是个尚未成器的小师弟,但沈星丛知道,此人有朝一日将屠尽满门、甚至连......
上篇:成为领主的我被迫种田
下篇:我把全修真界卷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