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地支藏干,教你一眼识破其中隐藏的吉凶
八字地支藏干是什么意思?四柱八字中的“地支藏干”,指的是为内阴的地支中藏伏了为阳的“天干”,代表的时“人元”,符合古人认为的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哲学思想。人元的祸福吉凶都隐藏在一个人的干支当中,所以分析天干地支中所隐含的信息,借此可以推测人命。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跟着神巴巴算命网一起来看一下四柱地支藏干的作用的相关内容。
我们知道,八字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是为基本准则,运用古代的干支历法所排列出来的四组干支即“四柱”,又因每一柱分别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所以又被称为“八字”。每一组天干地支可分解为天、地、人三个部分,天干主外为阳,地支主内为阴,地支所藏之干为人。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地支所藏之干”呢,在八字四柱有一个名词为“地支藏干”,相信对于那些对传统算命比较感兴趣的人来说,都不会太陌生,接下来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它的意思:
“藏”有包含、藏伏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地支中又包含了天干,在四柱八字的十二地支当中,它们除了有自己本身所带的阴阳五行的属性之外,在内还藏伏了其他具有不同属性的天干,即“阴中有阳”;
地支所藏之干为“人”,在八字中天元、地元和人元三元归一,统称为“四柱八字”,认为“人”秉承天地之精气孕育而生,符合古代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由此,人与天地产生了联系,人元的祸福吉凶都隐藏在天元与地元当中,所以分析一个人的天干地支中所隐含的信息,借此可以推测人命。
八字算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人推测未来的运势走向,以知天命改人运。四柱八字中的“藏干”本身就是代表的人元,所以在算命时“地支所藏之干”时一定要用到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衡量“地支所藏之干”有根与否:地支藏干可衡量命局天干在地支五行中有根还是无根,“有根”即天干通根地支,指的是在地支中有与自己同属性的五行天干,如天干甲木见地支寅木,或卯木、辰土、亥水等,都为天干甲木有根;“无根”即天干虚浮,指天干五行在地支藏干中没有与自己相同的五行,如天干甲木见地支为子水、丑土、巳火等,表示天干甲木无根;
地支中的藏干为“伏藏”的状态,但在特定条件(当大运流年引动地支藏干时)下会显现出来,这时藏干就会对命主的运势起到主导的作用,同时大运流年也会影响着地支藏干的旺衰,所以地支藏干中的十二地支,不仅仅是作为天干的一个潜伏之地而存在的;
当地支被引动“透”出之后,它对命主用神喜忌、吉凶祸福的影响也会逐渐显露出来,即该地支藏干会对命主的五行有着怎样的生克制化、刑冲克害的影响。若作为用神对命局起到平衡、流通、和顺的影响时,则为吉,反之为凶。

朱熹哲学中的人与宇宙
宋人所建立的世界观对中国近世的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性的体系是由朱熹完成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自然与人文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那么,朱熹的世界观与现代人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朱熹哲学中的天地、人和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朱熹的世界观具有一种整体的特质。在朱熹看来,宇宙秩序、心性秩序、伦理秩序和社会秩序属于一个浑然的整体,四者相互映照且相互影响。朱熹云:“一物各具一太极。”天地、人和万物之间贯穿着同一个生生之理。天之元亨利贞、地之金木水火、四时之春夏秋冬和人之仁义礼智等等,皆是同一个道理在不同事物中的显现。朱熹解释义理时,思维常常在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中自由跳脱,当学生问“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意思时,朱熹没有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进行解释,而是通过自然世界中的春夏秋冬之气的例子类比地推论出“仁包四德”:春气温厚可以生物,春天的生生之气贯通在夏秋冬之气中,分别表现为生生之气的盛大、收敛与伏藏,春之气包夏秋冬之气。类似地,“仁”具有“生”的意思,仁之理包义礼智之理。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一种不严格、不合逻辑的推论。如何能从春天的生生之气贯通于四时的自然现象而推论出人文世界中“仁包四德”的结论呢?这看上去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空想。但是,在朱熹看来,一方面,“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万物同体同源且贯通着同一个理,它们既有贯通之处,亦有分殊之处;另一方面,“通天地人只是这一气”,万物始终处于互相交织的状态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之心性秩序、社会秩序等皆源于宇宙秩序,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映照。人能够通过体察人事而认识宇宙的道理,通过体认人之心性而领悟天地生物之大德,也能够通过对宇宙秩序的体验和认识而整饬心性秩序、社会秩序等。
在“万物从何而来”的问题上,朱熹的回答是“天地之心”或“天地以生物为心”。朱熹《仁说》云:“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为人之心,草木禽兽得之为草木禽兽之心,万物皆得“天地之心”而生。“天地之心”既有“有心处”,也有“无心处”:在万物初生时,“天地之心”显露出来,鼓动万物的生长,万物感天地生物之气而生,净净洁洁,天地似若有心;在万物盛大时,“天地之心”则隐藏布散于其中,万物按照它的生命节律自生自长,天地似若无心。“天地以生物为心”实指天地间阴阳二气交错而实理流行的生物不已之过程,它需要兼合天地之理与天地之气来理解。在天地之理的层面,阴阳之气在不停息地运转与交感过程中生出人和万物,赋予人与万物以天地之理;在天地之气的层面,“天地之心”无停无息地流行布散在万物的生长过程中,实乃天地之气无停无息地流行布散在万物的生长过程中。天地别无作为,只是生物,有着生物不已的精神与盛德,故朱熹称之为“天地以生物为心”。
天地、人和万物的贯通处在于“仁”。朱熹继承北宋儒学“以生释仁”的思想传统,认为“仁”是整体世界中根本且贯通的生生之理,并提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的思想。钱穆云:“及其以仁字释理气,乃见其亲切人生,而天人两界之诚为一体,盖至是而义据通深,可以无憾。”从朱熹开始,“仁”具有了深厚的宇宙论意义,人性中的“仁”也获得了宇宙论根据。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人有此心方具形而生;“天地生物之心”为“仁”,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便在于“仁”。
在朱熹哲学的宇宙中,人与万物的差异何在呢?朱熹云:“人与万物都一般者,理也;所以不同者,心也。人心虚灵,包得许多道理过,无有不通。虽间有气禀昏底,亦可克治使之明。万物之心,便包许多道理不过,虽其间有禀得气稍正者,亦止有一两路明。如禽兽中有父子相爱,雌雄有别之类,只有一两路明,其他道理便都不通,便推不去。人之心便虚明,便推得去。就大本论之,其理则一;才禀于气,便有不同。”人与万物都禀受了仁义礼智之理。然而,人之心虚灵不昧而会聚众理,可以通达全备的仁义礼智之性;万物之心则有所蔽塞,只禀受了偏而不全的仁义礼智之性,且无法通达全备的仁义礼智之性。
在朱熹哲学中,人与宇宙具有相似性。朱熹云:“天便脱模是一个大底人,人便是一个小底天。”这主要表现为,在整体结构上,人的心性情结构与天地的易道神结构一致;在德性上,人的德性与天的德性同理而异名;在“仁”的施与对象上,天地之“仁”为“坱然生物”,人之“仁”为“温然爱人利物”,它们的施与对象均为天地间的人与万物。既然天命至公、至正、至大,“天地生物之心”无一息间断,那么人亦应当存养至公、至正、至大而没有一息间断的仁心,爱人利物,度过日新其德、下学而上达的人生,这也是人在宇宙中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左手易经右手中庸
《左手易经右手中庸》主要内容:《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讲的是人谋,不是神谋、鬼谋。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认为人的品德修养、人的主观努力可以逢凶化吉,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相信人谋在改造环境,促使事物转化时所起到的作用。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沦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左手易经右手中庸》主要内容:《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讲的是人谋,不是神谋、鬼谋。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认为人的品德修养、人的主观努力可以逢凶化吉,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相信人谋在改造环境,促使事物转化时所起到的作用。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沦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相关资讯
上篇:无敌剑域祈比天是谁
下篇:汉典“圈”字的基本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