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平江不肖生的旧派江湖

更新时间: 2025-07-22 12:52:44

阅读人数: 287

本文主题: 旧派武侠小说三巨头

                      【读品】有容乃大文 公元2009年1月22日,新派武侠开山鼻祖梁羽生因病逝世于悉尼。大师仙去,世人在唏嘘追思之余,亦对由大师开辟的新派武侠这一中国近百年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黄金阶段无限怀念。正是由于以梁羽生、金庸与古龙为代表的一批大师们的天才创作,武侠小说这种历来被视为通俗乃至低俗的文学形式才得以在高雅文学殿堂谋一立足之地。新派武侠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固然与新派自身作家的努力分不开,然而,新派武侠诞生之前的三十余年旧派武侠的蓄势与积淀,亦是新派武侠登堂入室不可或缺的前提。以梁羽生为例,其代表作《白发魔女传》即师法旧派武侠名著《罗刹夫人》;《七剑下天山》中也颇有平江不肖生、宫白羽的痕迹。换言之,无旧派则无新派。而旧派武侠的创始人,正是被尊称为民国武侠界“南向北赵”两大宗师之一的湘人向恺然。 向恺然(1890—1957),名逵,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故署平江不肖生。其人文武双全,有侠气,青年时期曾因陈天华公祭事件与倒袁(世凯)运动而两渡扶桑。平江不肖生在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前曾著文学价值甚高的谴责小说《留东外史》,及至《江湖奇侠传》一出,更是所向披靡、万人传阅,其势恐只有五八年金庸《射雕》横空出世可与之比肩。而《江湖》诞生后即被不断改编成电影也与金庸作品被不断拍摄为电视剧有很大类似之处,足见当年《江湖》影响之广。遗憾的是,1949年后,大陆与台湾不约而同地禁止武侠小说,旧派武侠遂逐渐衰落,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解禁时,新派武侠在香港已臻巅峰,且与时代潮流更为契合,旧派武侠在出版发行上已无可与之争锋。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从建国至今,一直处于蒙尘状态,不惟读者群体限于小众,相关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新星出版社08年五月整理出版了《江湖奇侠传》,算是使明珠重现之善举。但是,从出版社的宣传语以及媒体的相关评论来看,世人对于《江湖》的认识尚处于肤表层次,且存在诸多误读与扭曲。故欲真正认识、评价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就必先破除这些误读以及扭曲。 概而言之,目前对于《江湖》的误读与扭曲主要有三:其一为误用叶洪生老先生对于《江湖》的经典概括,即“此书是以湖南省平江、浏阳两县居民争地武斗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剑侠分头参与助拳为纬,而带出无数紧张热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叶老是武侠小说研究界的巨擘,他对《江湖》的这段概括,几乎被所有介绍或者评论《江湖》的文章所引用。然而,布局错综复杂、人物层出不穷的《江湖》,是这一段话无法概括的,而且会给读者造成错觉。这段概括的问题出在,前半句即“武斗为经”过于具体,而“助拳为纬”又过于抽象。对于没有读过《江湖》的读者而言,看过这段概括,大多只会注意到具体的“居民争地”,而忽视抽象的“两派剑侠”(精华部分),而实际上“居民争地”只是《江湖》中的引子,远远谈不上是“经”,因此,这段引用率极高的概括并没有很好地描绘真实的《江湖》图景,读者须十分注意;其二为郑少秋版电视剧《江湖奇侠传》对于原著的颠覆性改编。人们知道《江湖奇侠传》,大多与观看这部电视剧有关,甚至于百度网站上的“江湖奇侠传贴吧”,也是讨论这部电视剧而非原著。但是,这部电视剧除了名字和原著一样,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电视剧讲的是雍正夺皇位,时间定位在清朝上半叶,而原著时间定位在清末,主角众多。因此,千万不要误以为原著就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其三为误把《江湖》宣传为电影《投名状》的原著小说,“刺马”的版本有很多,《江湖》中虽然也插入了“刺马”,但是内容与《投名状》完全不一样,《投名状》与《江湖》原著没关系,这也是需要澄清的。 从其本身看,《江湖奇侠传》正如叶洪生先生所言“直承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及清初《济公传》之剑侠、神怪传统;复再糅合清末若干乡野传奇,于焉乃杂凑成一个飞剑、法宝加侠客、术士的‘江湖大拼盘’”。 然而,《江湖》之所以能开创出成熟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光辉时代,除了“飞剑、法宝加侠客”这些故事性因素外,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首开武林门户之争,《江湖》中涉及人物众多,但这些人物基本可划分为昆仑派与崆峒派两大阵营,正是这两大阵营的矛盾推动着整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门派斗争描写对后世武侠尤其是新派武侠创作影响极大,金庸、古龙以及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中,都无可避免的存在武林门户斗争的痕迹;其二,不肖生的作品基本跳出了明清以来公案小说的套路,侠客们不再是官府的附庸,不再单单是清官招揽的义士,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在《江湖》中,且不论第一流的剑侠,就是稍微修炼些法术的人,都不屑于做政府或者官僚的附庸,只有菜鸟级的侠客如陆小青在火烧红莲寺后做了巡抚的随从。这种写作方式使江湖成为相对独立的共同体,武侠小说由此也开始具备了独立的品格。 总之,不肖生《江湖》一书,文采斐然、布局宏伟,确属千载佳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存在民国旧派武侠的通病,即结构松散。由于人物众多、故事分散,《江湖》进行到最后已是千头万绪,在几条主线比如杨天池骨肉团圆、胡舜华兄妹见面还不曾写到就匆匆结尾,因此本书在结构上是存在缺陷的。另外,《江湖》一书缺少像高手间的“巅峰对决”也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平江不肖生在本书中成功塑造了黄叶道人、金罗汉以及红云老祖等几个个性鲜明的超一流剑仙,但是却始终不给他们制造正面交锋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不肖生的后辈金庸在塑造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后让他们在华山巅峰论剑,则显得更为明智了。                    (原载《都市快报、独立书评》)

平江不肖生的旧派江湖

江湖三女侠

梁羽生编著的《江湖三女侠》内容介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上接《儿女英雄传》以来的侠义小说和民国旧武侠小说,开创新派武侠文学;下启金庸、古龙的一片天地。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一时瑜亮”。梁金并世之时,曾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金庸更将之提升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梁羽生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常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小说回目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其武侠小说...

梁羽生编著的《江湖三女侠》内容介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上接《儿女英雄传》以来的侠义小说和民国旧武侠小说,开创新派武侠文学;下启金庸、古龙的一片天地。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一时瑜亮”。梁金并世之时,曾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金庸更将之提升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梁羽生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常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小说回目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其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他的武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小说情节构置巧妙、稳厚绵密。有人认为梁羽生小说的缺憾在于“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梁先生始终保有一种“正统”文人的姿态。梁先生自己也说:“可能我也犯过“离奇”的毛病。但我的作品中“离奇”不是主流,不是我的风格”。一起来翻阅《江湖三女侠》吧!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者。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原籍广西省蒙山县。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5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 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后,由于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後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梁羽生从小爱读武侠小说。走入社会后,他仍然爱读武侠小说,与人评说武侠小说的优劣,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加上对武侠小说的喜爱和大量阅读,为他以后创作新派武侠小说打下了牢固基础。...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者。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原籍广西省蒙山县。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5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 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后,由于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大陸淪陷後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梁羽生从小爱读武侠小说。走入社会后,他仍然爱读武侠小说,与人评说武侠小说的优劣,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加上对武侠小说的喜爱和大量阅读,为他以后创作新派武侠小说打下了牢固基础。在众多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赏白羽(宫竹心)的文字功力,据说“梁羽生”的筆名就是由“梁慧如”、“白羽”变化而来。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大劇拉開帷幕。

从1954年开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

北派五大家

这里说的五位武侠小说巨擘,也就是所谓的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

“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之《蜀山》系列

还珠楼主本名李寿民(1902~1961),四川长寿县人。

1932年夏,李氏以“还珠楼主”为笔名,于天津《天风报》发表长篇连载《蜀山剑侠传》。“蜀山”为还珠开山扛鼎之作,其后绝大多数作品皆由此衍生而出,于焉形成“蜀山系谱”:

·本传——《蜀山剑侠传》正、后传及《峨眉七矮》。

·前传——《长眉真人专集》、《柳湖侠隐》、《大漠英雄》及《北海屠龙记》。

·别传——《青城十九侠》、《武当七女》及《武当异人传》。·新传——《蜀山剑侠新传》、《边塞英雄谱》及《冷魂峪》(即《天山飞侠》)。

·外续传——《云海争奇记》、《兵书峡》、《龙山四友》、《蛮荒侠隐》、《青门十四侠》、《大侠狄龙子》、《女侠夜明珠》、《皋兰异人传》、《侠丐木尊者》、《虎爪山王》、《黑孩儿》、《白骷髅》、《独手丐》、《铁笛子》及《翼人影无双》等。

特别让人感到厉害的是蜀山前后写了近二十年

“社会反讽派——白羽之《钱镖》系列

白羽本名官竹心(1899~1966),山东省东阿县人;生于天津,长于北京。

1938年初,宫氏得好友郑证因之助,以“白羽”为笔名,于天津《庸报》上发表长篇连载武侠小说《十二金钱镖》,一举成名。在这里武侠小说家也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他就是梁羽生最崇拜的武侠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还有《武林争雄记》,《血涤寒光剑》,《大泽龙蛇传》《联镖记》,《摩云手》,《偷拳》等。

“帮会技击派”——郑证因之《鹰爪王》系列

郑证因(1900~1960),天津人氏,本名郑汝霈;或谓精通武技,并深谙帮会规矩、江湖门道。早年一度教过私塾,后为生活所逼,遂专事武侠创作;一生成书多达八十八部,但大多数为中篇小说,长篇大作不多。1941年初,郑证因代表作《鹰爪王》于天津《369画报》开始连载。如果你是侠迷,应该知道《五凤朝阳刀》,这本书是与《鹰爪王》小说人物有关的作品。

我看《五凤朝阳刀》的时候,我很记得清楚是初中二年级。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郑。那个时候是偷偷的看,如果被老师抓住,书会没收的。另外郑老的小说有《天南逸叟》《离魂子母圈》《黑凤凰》《女屠户》等。

“悲剧侠情派”——王度庐之《鹤~铁》系列

王度庐本名王葆祥(1909~1977),北京旗人家庭出身;仅受过初中教育,全凭自学成材。我比他书读的还多,为什么我这么不成材

抗日战前,王氏以“霄羽”为笔名写侦探小说,刚开始并没引起注意。1938年冬,应邀在《青岛新民报》发表武侠连载小说《宝剑金钗记》,最后获得肯定,佳评如潮。张艺谋拍的那个藏龙卧虎,就是他写的。牛不?

“奇情推理派”——朱贞木以及其他

朱贞木本名朱桢元,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20年代后期曾与还珠楼主共事于天津电话局;因见还珠以《蜀山剑侠传》成名,乃仿其笔调撰《铁板铜琶录》及《飞天神龙》、《炼魂谷》、《艳魔岛》三部曲,当初未引起注意。后来另别辟蹊径,穿插历史人物写成《虎啸龙吟》、《千手观音》、《七杀碑》等书;复以苗疆边荒之风土人情为素材,撰《蛮窟风云》(原名《边塞风云》)、《罗刹夫人》姊妹作。文笔隽妙而饶奇气,故事布局诡秘,尤以推理见长,乃自成一家。

标签: 推理 武侠 复仇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