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主有病》,假公公遇见真刺客,一篇武侠古风氛围拉满的文
这个有着中二感名字的《督主有病》by杨溯,(对了,这文的实体书名叫做《横波渡》,感觉这名字还挺正常的。)就真的不是什么搞笑文。
这是一篇虐到读者人都要没了的虐文,还是一篇刀光剑影,浴血江湖的无武侠文。
而广播剧的形式,是会把这虐和江湖加倍放大了的。所以,这文要做成广播剧,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没有画面给你呈现各种武打场面,听众听到的,只有声音。
然而广播剧《督主有病》还是很优秀的。迷惑的是播放量实在是差强人意,完全是被同一时期播出的剧吊打。
想想可能有这些原因,剧实在是太虐了,刺客主角夏侯涟,死了母亲,死父亲。死了父亲丢兄长,找到兄长,兄长又快死了。自己的爱的人也是见了几天接着几年又错过。
另外一位主角沈玦也好不到哪里去,家里被满门抄斩,自己入宫做了公公(虽然是假的)。好不容易做到督主了,心心念念喜欢的人夏侯涟也回到身边了,结果这人又要死了。
但凡有点同理心的听众,真的不想再听这剧第二遍,因为实在是太虐了。
但是,真的不是因为这剧做得不好,主役cv倒霉死勒和郑希老师戏感是真的很强。夏侯涟的呆萌憨憨,经历惨事后的痛苦无助,都配得很好。沈玦的疯批感也配得很饱满。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剧偏武侠风,更多的演绎是在江湖夜雨十年灯的豪迈气。反而两位的情感互动非常清水,所以,这对喜欢听你侬我侬剧情的听众来说无感。

李寻欢的飞刀博尔赫斯和海子的诗
李寻欢的飞刀 博尔赫斯和海子的诗
李寻欢的飞刀 博尔赫斯和海子的诗 ——夜读王怜花《江湖外史》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专心致志,致力于正儿八经的工作,这一过程,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愉快。 年底正式投身地产公司的内刊编辑,做一个“大内高手”。一开始我想做一篇地产内刊研究的策划和论文,于是不可避免地要拿《万科周刊》做范本。四处搜集资料,详细研究它过往的内容和版块,以及它一茬一茬的特约撰稿人。后来策划案完成,也顺道记住了万科周刊的这一帮牛叉写手。 当中就有王怜花。一个风情万种的名字。在一堆老实而又乏味的作者名单中,王怜花三字,给我的感觉妩媚多情,还闪闪发亮;如同星爷《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在一堆丑女中的蓦然回首,让人万分惊艳。于是上Google,搜这个散发艺术和风流之气的名字,发现《江湖外史》。一开始被书名欺骗了,还以为是《武林外史》的姐妹篇或者同人。后来才知道,这书原名,应该是“古金兵器谱”的。在遥远的天涯和静谧的金庸茶馆里,这已经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惊才绝艳,不似凡品。 从网上一页一页粘贴进Word文档,整理,打印成册,带回了家里。 这一读,大呼过瘾,直看得我眼睛流鼻血啊! 它短小,精悍,却又飘逸,不羁;信手拈来,漫卷都是隐逸自在的气息。在不长的篇幅文本里,作者带着大量的个人回忆和情感,对金庸,古龙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做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这样的方式,给我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金庸武侠解读的相关书籍,在06年之前就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陈墨,严加炎出道较早,本身就是教授和学者,金庸研究都写成了好几本书,自然也是体系连贯,透彻深入,仿佛地道的学术研究;孔庆东这厮就幽默得多,《醉眼看金庸》洒脱随意,但有时失之与信息量过少,感觉是小说;刘国重和天涯的笨笨大头(请恕我不知道作者的真名),一个混迹于网络,被誉为“网络第一金学家”;一个扎根在《南方都市报》专栏,以《金庸政治学》风靡一时。这二人是另一种典型的解读方法,把金庸武侠里的政治和官场潜规则,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和小伎俩剖析得入木三分,简直可以当作职场法则,成功法则之类的东西来读。 相对于这些金学研究的风生水起,王怜花就在某个旮旯,悄悄完成完成了自己的《江湖外史》; 首先是它的篇幅,短小,我打印出来也就50多页A4,一天读完。其次,一本不是诗集的书里,出现了大量的诗歌,作者包括博尔赫斯,海子,西川,和作者同学。哦,另外,据说,作者本人,也算个体制之外的诗人,是公认的80年代北大最耀眼的才子之一。读完此书,感觉不假。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很爽。 在这之前,我从没有想过, 萧峰,李寻欢,慕容复,叶孤城,阿飞,小昭,亦舒以及海子,西川,博尔赫斯会出现在同一个文本里,他们想一阵狂野的春风,带着自然鲜活的气息和饱满的生命张力;他们犬牙交错,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发出美丽的光芒,妙趣横生,让人沉醉。 这样纵横捭阖的笔墨和架势,信息量自然相当巨大。更要命的是,王怜花还在书里加入了大量自己的青春记忆和当下生活的体会。并且这一切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十分合理十分舒畅。这厮就着金庸和古龙,一口一口,拿诗歌和青春下酒,就这么慢慢悠悠地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动声色,波澜不惊里偶尔却又透出生活的感悟和切肤之痛。在同一个纵深的层面里,这些金古人物,中外诗人和作者朋友,都被舒缓的时光和回忆,慢慢展开,指向生命和生活,以及更多不可逃脱的话题。王怜花把范本研究,个人才气和往事回忆,近乎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此书另一个重大的优点,不装13,不故作高深,随心所欲而又合情合理。 王怜花开始写《古金兵器谱》的时候,是陆陆续续,分章节发到网络上。并且人家还不是靠码字吃饭的,自有一种局外人的洒脱和隐逸。最近还看了一本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语言也是活蹦乱跳,充满生命力。感觉有些作者,不是作协成员,不是教授学者,甚至不是职业作家,完全游走在写作的边缘,带点玩票的性质,心平气和之余,悄无声息地写一本书出来,倒是十分精彩。比那些动不动四处作秀宣传的书,反高明不少。 网友言,不读此书,枉为金庸古龙书迷;我感觉,但凡热爱武侠,读过金庸古龙,又热爱诗歌,对生活有些体会的童鞋们,都可读此书。放于枕边,或置于书案,闲来细品一两章,掩卷回味,唇齿留香,不亦乐乎。
不多见的好书
我翻阅过很多股票期货类的书,有的细看了,有的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写书,差不多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常写书的,写起书来,总爱耍小聪明,做侃侃而谈状,说些不着调的小故事还以为是深刻的寓言,夹夹杂杂,离题时近时远。二是常写书,或罗列各种指标定义,或把人云亦云的很多东西对上来,或把一个平常道理包装出一些新词来,做些玄虚的买卖。 看这本书之前,我看到过真有助于实战的书,不超过五本。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并未当回事儿,主要是书名“高胜算”有些大力丸江湖气。但看着看着,却觉得好啦,等看完,觉得这是最实在有用的好书。 他所说的用几种时间长度的k线,以此来分析股市和期货,他给出的图里,那些画线,他反复到近似啰嗦地强调几种纪律和理念,都是从实战之后悟出来的吧,书房学者和伪实战高手们,不会写出他这样的内容。 我老人家以为,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日本蜡烛图技术》和本书看完,再加上一本讲画线技术的书,用上几年时间苦练,赔上几十次钱,不停地看这些书反思和纠正,就会成为一个真能挣钱的操作高手。
相关资讯
上篇:倩女幽魂帮会的职位和职权
下篇:江湖夜雨十年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