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体》,生不逢时
3月8日《沙丘2》终于上映,票房一路走高,维伦纽瓦的视效加上汉斯季默的配乐收获不少好评。
但同时也有几个朋友表示,没太看懂这部片子,看完满脑子问号。
比如,为啥都两万年后了,人类上天入地能搞星际殖民了,怎么还搞皇帝,宫廷,家族斗争那一套?
所谓的拜占庭式阴谋,多方势力的交织,那不就是太空哈姆雷特样板戏?
而且都未来世界了,有枪有炮,飞船激光,怎么一打仗,还是冷兵器劈来砍去,香港片里的黑社会斗殴?
诸如此类的疑问还有很多,到底为什么沙丘的设定如此特别,又如此难懂?
沙丘的原著小说为什么被称作最伟大的科幻作品之一?到底好在哪?
其实我们理解《沙丘》,最好的视角就是,它其实是一部美国人的《三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影片之外,去探寻沙丘的幕后故事。
沙丘的原著小说,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
在当时的美国人心里,沙丘的地位就和今天我们眼中的三体一样。
沙丘一经出版,就被誉为美国人的科幻圣经,连《2001太空漫游》的作者,科幻大能阿瑟克拉克都表示:
可以说,《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问世的几年里,沙丘就拿下了星云奖和“科幻诺贝尔”雨果奖。
很多伟大的顶级创作者,他们就是从小看着沙丘长大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像权游、异形、战锤、星球大战、风之谷、阿凡达等等作品和ip,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沙丘的影响。
但是吧,一个非常吊诡的就事情出现了:
沙丘的影响力太大,导致它的影响力太小。
因为,沙丘的影视化之路走的太曲折了,导致那些原创点子被更容易影视化的后浪给精耕细分赛道,打造垂直生态,商业闭环了。
比如,冰与火之歌的权谋、星球大战的世界观和剧情、阿凡达的星际殖民与反殖民......每个拿出来都是细分赛道上的代表作。
作为原创者的沙丘,如今再看,反而像个缝合怪。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段子,第一次用的是天才,第二次用的是庸才,第三次用的就是蠢材。
在影视化改编这条路上,沙丘和三体都历经八十一难,堪称难兄难弟。
之前我们讲过三体的流浪版权,为什么卖了白菜价,又如何几经转手,甚至游族的老板中途命陨,电影电视剧更是一再难产。
而沙丘在影视化这条路上的坎坷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堪称是“名导坟场”,以至于,在国外的科幻圈里,还盛行过一阵“沙丘诅咒”的玩笑。
最早在1972年,《人猿星球》的制片人亚瑟·雅各布斯,成为了第一个吃沙丘的人。
他前后联系了两大导演,一个是拍过《阿拉伯的劳伦斯》《桂河大桥》等史诗级电影的导演大卫里恩,一个是金球奖最佳导演得主查尔斯加洛特。
正当一切都在有序推进的时候,1973年3月,美国作家协会罢工了,沙丘的电影剧本原地拉闸。
好不容易等到六月份,罢工终于结束的时候。
轮到制片人雅各布斯拉闸了,罢工结束的第三天,老人家驾鹤西去。
第二个尝试沙丘的名导,是俄罗斯犹太裔智利、法国籍导演,同样也是编剧、演员、作家、制片人、诗人、音乐人、漫画家、心理学家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这个十全老头盯上沙丘之后,忙活好几年,最终成功了一半。
他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是天马行空,才思泉涌,准备把沙丘拍成一部14小时长的电影。
沙丘的作者说,佐杜洛夫斯基的剧本,看起来和电话本一样厚。
而这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也是排场拉满,开出了好莱坞的天价片酬,导致电影还没拍,就已经花了200多万美元。
结果也是不出意外,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为佐导的梦想窒息。
虽然佐导的沙丘连一帧都没拍出来,但他的失败经历却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
而在佐导的准备过程中,画的三千多张电影分镜,则成为了《星球大战》《异形》《终结者》《第五元素》等科幻电影的绝佳参考。
后来,沙丘的接力棒,又传给了雷德利·斯科特,这位就是太空惊悚片《异形》的导演。
去年上映的《拿破仑》也是这位导演的手笔。
当他投入了近一年的时间去琢沙丘该怎么拍时,噩耗传来,雷导的哥哥去世了。
在兄弟离去的打击下,亦或是某种借口,雷导放弃了沙丘,转头去拍银翼杀手了。
这时,距离沙丘的第一次影视化尝试,已经过去了十年。
终于,第四个倒霉蛋大卫林奇落网了。
坏消息是口碑票房双绝收,烂中烂。
据说是林奇和投资方对剪辑时长产生了冲突,导致剧情前言不搭后语,服化道也是一场纯粹的灾难。
再往后是沙丘网剧,低成本低投入,两季剧集的同一个角色,甚至请不到同一个演员。
再往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沙丘。
前前后后,从美乐宗脑洞大开,到美稀宗愿闻其详,整整六十年的光阴逝去之后,我们才能在院线里看到这样一部忠于原著,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的电影。
沙丘这部小说的影视化改编难度,完全超越了时代水平。
同样它也是一部过于宏大,过于史诗,过于超前的科幻作品。
当时的人们很难想象沙漠行星厄拉科斯的独特生态和人文景观到底要如何展现?四五百米长的巨大沙虫又要如何呈现在荧幕之上?
就好像如今的我们,也很难想象三体里的二向箔,水滴,光粒又该如何呈现。
而且书中有非常细节且庞杂的世界观设定。
解释了用冷兵器是因为有防御立场,能阻挡超过一定速度的物体,近战才会选择冷兵器。
搞分封,是因为刚刚经历过巴特勒圣战,人类反抗了AI奴役后,主动阉割了科技,导致信息传递缓慢,交通不便,只能分权等等等等。
这个世界足够波澜壮阔,以至于很难用120分钟的银幕去讲的足够清楚。
不过,沙丘在维伦纽瓦的操刀之下,终于算是有了一个能够兼顾原著,票房,视效的路线。
让这部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近现代、殖民史、反殖民史融合的太空歌剧,在视觉上重生。
最终,2022年第94届奥斯卡《沙丘》一举斩获六项大奖,我们也等到了2024年的沙丘2。
其实讲完这些,我最大的意难平还是《三体》。
沙丘这个当年惊天地泣鬼神,影响一代人的大作,也要在几十年之后才能看到影视化的曙光。

为什么说《三体》撕碎了西方太空歌剧的“皇帝新衣”?
尽管中国科幻仍未迎来爆发,现如今只有《三体》《流浪地球》和刘慈欣的作品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且容易产生对立的时代,人们通常只能认同最接近的经典作品。例如,谈及“梦境”题材的科幻作品时,马上就会有声音指责抄袭《盗梦空间》。
中国的“科幻迷”们,对于科幻作品的认知,基本上几乎是统一的。
西方的科幻作品确实也面临问题——诸如概念固守不变、悖论未更新、创意滞后、故事、角色与框架仿佛是前辈们数十年前的遗物,甚至演变成了无序的局面。太空歌剧的现状也未能逃脱这一困境,我们稍后再详细探讨。
中国网友对西方科幻的批评,最大的一点便是:最知名的西方太空科幻作品,通常以中国观众无法认同的“太空歌剧”模式为主,所谓的“经典”也多为西方大众喜爱的太空史诗题材。例如,《星战》《基地》《沙丘》《星际迷航》《海伯利安》《星船伞兵》《星之继承者》《安德的游戏》等等。此外,《星际之门》《阿凡达》《战锤40K》等作品,也深受欢迎。
然而,当提到这些作品时,问题便浮现了:即便是“太空歌剧”这一子类,中国在这一领域真正能称得上“太空科幻史诗”的,恐怕只有《三体》系列,再加上《流浪地球》系列的电影,其他影视剧、游戏、动漫几乎空白,科幻小说方面或许只有王晋康的《宇宙四部曲》能略有一席之地。
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你如果觉得《三体》能轻松超越阿西莫夫、克拉克、海茵莱茵等人,那么没问题,毕竟《三体》实在太强大,太哲学,太硬核了,西方科幻相比之下显得有些搞笑。但实际情况是——你们既不喜欢真正的哲学科幻,也未必真正钟情于硬科幻!
哲学方面,除了美国三大宗师外,同代的波兰科幻大师史坦尼斯劳·莱姆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其中包括《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无敌号》《其主之声》;至于硬科幻方面,最著名的《龙蛋》,还有《火星救援》,以及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盲视》《模仿》等作品。
《盲视》《模仿》这两本书的作者彼得·沃茨是一位加拿大海洋生物学家,这两本书在最初几乎无人问津,后来成为外星科幻领域中的硬核代表作。如果你稍微留意这些作品,你会发现,它们不仅不具备史诗感,也不浪漫、也不精彩,缺乏像王子公主那样引人入胜的情节。
你可以说,《三体》相比西方的太空歌剧确实更硬核,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艰难与严酷,远比西方的“太空罗马史”或“殖民史”来得硬实。然而,真正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宇宙科学等领域的硬科幻作品,实际上并不会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
真正的硬核太空科幻作品,如《Xeelee》系列或《太空漫游》系列,在中国其实并不算火爆。关键问题在于,大家觉得《三体》能够超越所有太空歌剧和科幻大师,那么中国在其他硬科幻领域又有什么成就呢?
刘洋,凝聚态物理学博士,是否能够超越西方的其他科幻作家?就算他做到了,那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科幻作家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好莱坞的科幻作品。如果只是讨论太空歌剧,问题就复杂了,因为这一类别的历史太长,创作起来非常困难。从阿西莫夫的《基地》开始,至今经历了大量的翻拍,太空歌剧作为一个大类别,创作上面临不少挑战。
让我们以《沙丘》这几年在国内掀起的热潮为例,我看了《沙丘》小说的第五部,评价是并没有那么神,也不至于完全糟糕。电影的1-2部改编了小说的第一部,长远来看,第一部只是一个序章,为接下来的故事铺垫,像《三体》第一部的作用一样。不过,作者在第一部时并没有完全想清楚后续的情节安排,这使得整部作品显得更像是一部王子复仇记。考虑到它是1965年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王子复仇的先驱,但对于如今的观众,看到这样套路化的内容也会感到乏味。
虽然如此,《沙丘》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星战》之外,甚至对《战锤40K》产生了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品,实际上在《沙丘》的基础上有所升级。例如,《战锤40K》中有一位几乎是神级存在的帝皇,他的理想是向整个银河的人类传播“世上没有神”的真理——一切都可以通过科学解释。然而,讽刺的是,死后复生的帝皇被亿万银河人视为神明,甚至这种似乎违背帝皇初衷的信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沙丘》及相关作品就不再继续讨论了,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太空歌剧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文艺作品总是无法脱离现实,太空歌剧的黄金时代其实是从新浪潮时期开始的,《沙丘》在美国太空歌剧中的地位,类似于《射雕英雄传》在中国新武侠中的地位。此后,尽管涌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如《海伯利安》《安德的游戏》《深渊上的火》《泽利系列》等,但现实始终在影响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的《迷失太空》和《苍穹浩瀚》虽然也相当硬核,但由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它们并未成为科幻史诗。简而言之,这些作品没有足够的知名度,无法达到像《星战》那样的影响力。太空歌剧的巅峰期,实际上已经在2000年左右达到了瓶颈。因为这一时期,欧洲的经济逐渐下滑,而美国则经历了911事件后的反恐阶段,这导致了这一时期太空歌剧的逐步衰退。
2000年以后,尽管仍有一些经典科幻作品和太空歌剧问世,但美国社会的变化以及其文化的衰落,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影响下,整个科幻文化也在急剧下滑。好莱坞的大片元素开始杂乱无章,原创作品质量也在下降,科幻,尤其是太空歌剧,面临的困境愈加明显。
最终,当我们看到经典作品如《沙丘》《基地》等开始频繁被翻拍,便可见美国文化创新的匮乏,太空歌剧的衰落亦无可避免。
从《沙丘》到《三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的确切含义,也得承认,这是个听上去挺厉害的词,既科幻又艺术,既前卫又古典,既浪漫又壮阔。
狭义上的太空歌剧通常属于“软科幻”,离不开英雄救世的大义和骑士游侠式的浪漫,以及爱情、家族、复仇、政治和战争等要素。
但广义上说,只要是与太空有关的科幻故事都可以被称为太空歌剧。无论《2001:太空漫游》还是《索拉里斯》,《沙丘》乃至《三体》都可以算。
具体到影史之中,作为亚类型的太空歌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今,维伦纽瓦的《沙丘》系列正在书写新的里程碑。
今天这篇文章就将为大家介绍太空歌剧的
最早的太空歌剧电影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1936年的。影片改编自1934年的同名漫画,讲述运动员兼学霸兼大帅哥“飞侠哥顿”前往外星球冒险的故事。
《飞侠哥顿》是最早的太空歌剧片
猜猜里面都有啥吧。邪恶的暴君?有。美丽的公主?有。可怕的怪物?有。更适合出现在《指环王》的外星人?有。更适合出现在古罗马的竞技场?有。
一切看上去像是西方与东方、古代与现代的奇怪嫁接——这很正常,为了节省成本,环球在制作这部电影时重复使用了《弗兰肯斯坦》和《木乃伊》等恐怖片使用过的布景。
《飞侠哥顿》缝合嫁接了各种元素
如今来看,《飞侠哥顿》就是换个马甲的超级英雄,打外星大猩猩跟打地球大猩猩并没太大分别。
但是,别忘了其漫画原著比《超人》还早4年问世,包括《超人》和《蝙蝠侠》在内的许多超级英雄作品都深受其启发。
在《复仇者联盟3》里,钢铁侠还曾开玩笑地称呼同样在太空里混的星爵为“飞侠哥顿”,这也算是一种致敬了吧?
钢铁侠在《复仇者联盟3》里调侃星爵是“飞侠哥顿”
《飞侠哥顿》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影视改编版本很多。在70年代,费里尼、卢卡斯甚至莱昂内都差点成为新版《飞侠哥顿》的导演,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谈拢。
直到《星球大战》带火了太空歌剧,版权方才如梦方醒匆匆上马,却搞出个很廉价很奇葩的邪典电影来。
《飞侠哥顿》的1980年翻拍版虽然看着很廉价,却也独具一种美感
在很多方面都是一部开创性的科幻片,比如它对超光速旅行的描述,对遥远外星据点的构想,以及那位讨人喜欢的机器人管家。
此外,本片对电子音乐的使用也堪称首创。《禁忌星球》仿佛把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搬到了一颗遥远荒凉的小星球上:同样有位手段高强的“魔法师”,以及他不谙世事(在电影中被简化为“没见过男人”)的漂亮女儿。影片也流露出对于科技的不信任,这种倾向将在后来的科幻片中愈发明显。
《禁忌星球》对后世科幻片有极大影响
《禁忌星球》被公认为50年代最好的科幻片,它不仅掀起了银幕上的太空热,也成为《神秘博士》和《星际迷航》这两大科幻经典剧的直接灵感来源。
颇具远见地建立起一个充满细节的未来世界,为该系列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太空旅程打下了绝佳的基础。可以说,整个《星际迷航》就是一部关于太空歌剧的百科全书。
进入60年代,冷战给未来蒙上阴影,年轻一代则试图依靠返璞归真来逃避现实。这一时期的太空歌剧也自然带着股
,这部邪典名片将科幻与软色情融于一体,诡异却出人意料之和谐,迷离的情欲味道,和故意为之的荒谬感,自从片头简·方达在皮毛和透明塑料构成的“太空船”里换衣服开始就让人欲罢不能。至于情节?人类如何重新发现性爱的美妙并顺便拯救宇宙。
《芭芭莱拉》是一出既华丽又艳俗的太空歌剧
“地球植物全部灭绝”的末世设定如今听起来像陈词滥调,当年却非常先锋。
更先锋的是片中那艘载有仅存的植物标本的太空船,宛若太空里的温室,在冰冷的工程感中寄托着浪漫。
《太空花园》里漂浮在太空中的温室
这种调子也在影片的结尾达到顶峰:核爆炸照亮了寂静的宇宙,最后一片森林飘向无垠深空。
如果说《太空花园》中主人公的一些选择未免过于激进的话,。当然,这涉及到一个关键性剧透,尽管大多数影迷应该都知道了。
人类在《人猿星球》中的悲惨下场
有异曲同工之妙。别看它画风空灵,其实内核很严酷,讲述在体型和技术上都遥遥领先的外星人把地球人当宠物来饲养,直到少数觉醒者决心反抗……
这个故事比多年以后另一伙憋屈的大块头蓝色外星人为保卫家园而战什么的要带劲得多。
《原始星球》可没有看上去那么可爱
实际上,《沙丘》的原著小说也洋溢着环保和神秘主义的时代精神,它也因此在欧美文化界掀起潮流。《沙丘》本来可以更早被搬上银幕,可惜超现实主义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狂野设想没能实现。
但一个年轻的电影人却从他留下的“遗产”中寻到了宝。他去掉了深奥的宗教思索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保留下沙漠、银河帝国和超自然力量,并将“柴油朋克”式的粗糙做旧太空美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是的,就是乔治·卢卡斯和他的《星球大战》。
相关资讯
上篇:巅峰佳镜(豆瓣)
下篇:主播沐阳讲故事的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