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故事讲出人类社会的宏大问题,这样的境界让人敬佩
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是史上最多产灵异小说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充满意境的景色描写,也能看到阴冷恐怖的氛围描写,还能看到他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
其中《柳树林》就是杰出的代表。
他在描写柳树林中的景色时,他写道:
河水开始活跃起来,随心所欲,潺潺流水深沉悠远,响彻云霄,灵动悦耳,却略显单调。风声虽不及水声那样清脆动听,却抑扬顿挫,伴奏着大自然的韵律。而河水的音调单调乏味,带有一丝惆怅与大风的音调截然不同。
哪怕是风平浪静的时候,流水也会自己翩翩起舞,沙沙作响,只有树根以上的部分才来回摇摆,十分诡异。
他对景色的描写以及用文字对感官的微妙调动,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他也表达出对人类侵害环境的愤怒。
这片未知的区域就像一个巨大的幽灵,受到惊扰,满腹杀气气势汹汹我们擅自闯入此地,影响其繁衍后代,他为此憎恨无比。
这里的环境并没有为人类所玷污,狂风呼呼地吹,方得守住寸净土,免得人类粗鲁无礼,肆意破坏。这里的神灵尽在咫尺,气势汹汹。
布莱克伍德的作品让我展开了无限遐想,当人类进入大自然时,也许会感受到幽灵的威严震慑,可这只是大自然的防御,它们只是尽力去维护自己的家园不被外来者侵袭。
在《看破天机的人》中,他讨论了一个更宏大、更深远,一直困扰人类的世界末日之谜。
故事中记录了科学家马克艾博尔教授及他的助理莱德洛博士的故事。
生物学教授艾博尔有双重人格,他同时信奉科学主义和神秘主义。
上班时,他是严谨的科学家,下班后,他痴迷于探索“神人合一”的可能性和人类的未来。
在他看来,幻想在觉醒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会被理性遏制,但是一切灵感都是内心本能的幻想。
他不断探究生死意义、人类的结局,认为上帝应该在世界起源时就给人类确定了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去历史上的新巴比伦王国去探索,希望在那里能找到世界末日之谜。
九个月后他回来了,而且带了他考古得到的资料,不过这些资料让他心情大变,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满眼写着希望破灭。
不久之后,教授与世长辞,莱德洛博士继承了他的科研遗产,尤其对教授临终留给他的棕色小包袱充满好奇。
他打开包袱,看到教授带回来的刻着古怪文字的黑色石碑,并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教授对石碑神秘文字的翻译。
可就在读完后,他的性情大变,点燃了手中的信纸,将教授生前最珍贵的宝贝书籍,从窗口扔出去,嘴里喊着“恶魔的梦想”。
后来,他被催眠医生阿雷西斯·斯蒂芬眠,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事情。当他回到教授的资料室时,面对一片狼藉的实验室,他以为遭劫了,完全不记得这是自己破坏的。
世界的意义,人类何以诞生?自制力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随着教授信件的燃烧消失在世上。
科学和神秘主义的对决就这么草草结束,世界末日之谜永远被埋葬了。
看到这篇文章,让我很震撼,人们一直在追寻活着的意义,生物进化和神学是人类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教授是智慧的,他同时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却仍然能正常行事。
可真相是残酷的,无论是近距离探索的教授,还是阅读了教授手稿的博士都无法接受,或者说有一种更高级的力量制止他们传播。
《玄幻故事集》被收入企鹅文库,它的成就不能简简单单以好故事好文笔草率定义,他会引发我们对世界更深刻的思考。

超自然现象一定有鬼怪?布莱克伍德带给你不同的解读
《玄幻故事集》是英国灵异小说作家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的作品,共收录了他九篇作品。布莱克伍德曾经沉迷于催眠术和超自然现象,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也为读者展现出了一种新颖的惊悚小说的创作方式。
超自然现象中一定会出现鬼怪吗?实际上并非如此,超自然现象中最为可怕的部分,恰恰来自于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想象。在现实与想象的分歧之处,鬼怪成为了唯一的解释,然而其本质却令人不敢深思,因为这会彻底颠覆我们的认知与现实。
《怪人史密斯》中,主人公发现了租客邻居史密斯的奇怪之处,史密斯似乎能与某种生命体交流,在深夜里与对方喃喃低吟。对于主人公而言,最无法忍受之处在于,他能够感受到这些奇怪生命体的存在,却无法感知它们的情绪和恶意。直到有一天,史密斯发出了某种呼救声,主人公才近距离接触到了那些生命体,危险、邪恶而又令人恐惧。主人公最后选择了搬离,即便受困于经济窘境,他也绝对不想日夜与未知存在共同生活。
《柳树林》是本书中最为出名的一篇,两个冒险者乘坐独木舟沿着多瑙河顺流而下,在一片长满柳树的荒芜之地休息,然而却遭遇了无法描述的恐惧之事。狂风与怒涛困住了二人,河边游过的巨大水獭、远处乘船者对空画的十字,让二人略有不安,但最为可怕的,还是那些鬼影婆娑的柳树,其中似乎有魅影穿梭,试图将二人拖往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经历了多日的恐惧折磨后,二人终于能够逃离了,然而临行前还是被新的发现所震惊。并非是那些魅影放过了他们,而是他们找到了替罪羊,那具尸体上的沙坑状小洞,在诉说着未知世界的可怕。
布莱克伍德的故事强调对自然法则的敬畏而非单纯恐惧,这种思想与与他的神秘学实践密切相关。作为现代怪奇文学奠基人之一,布莱克伍德作品在恐怖文学研究中占据不可绕过的地位,影响了从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到J.R.R.托尔金等众多作家。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恐惧以外的顿悟,“迷离于现实与奇幻之间”的评价,恰如其分的形容了布莱克伍德他那天才般的创作特点。
住院时被“灵异现象”吓坏?科学解释可以有武陵区人民政府
医院,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却又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在这里,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还总是容易传出各种“民间传说”,甚至常常有住院的病人声称自己在医院里曾经遇到过“超自然事件”,并且描述得有声有色。很多医生更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这层神秘迷雾加上了更浓重的色彩。
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其实,亲历者的描述未必是假,但并非传说中描述得那样迷幻,因为这些现象用医学知识都可以解释得通。
听ICU医生 讲那看似玄幻的故事
与一位在ICU(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同行聊天时,就听他谈起曾经遇到过的两次“超自然事件”:
1、某天半夜,一位因心源性休克而住院的病人直愣愣地坐在床上。这位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一入院就进行了气管插管,一天前刚刚拔掉了气管插管。夜深人静,四下无人,但患者却一直瞅着自己的床尾,嘴里还不停地念念叨叨,好像正在和谁唠嗑一样。这一幕吓得值班护士赶紧把医生喊来!
结果,这位医生却呵呵一笑,说:“你们有时间可以多陪他唠唠嗑,他会好得更快些。”
2、某天上午查房,一位患者问管床医生:“昨天晚上我睡得迷迷糊糊时,怎么感觉监护室里有那么多奇怪的人进进出出呢?”旁边跟着一起查房的护士吓了一跳,凑到医生的耳边悄悄地说:“昨天晚上,确实有个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没抢救过来……”
医生撇了一眼护士,对患者笑着说:“咱别瞎琢磨了,等转到普通病房就没事了。”
听上去玄乎的不得了,但是大家也别忙着瞎想,这其实是“ICU综合征”在作怪!从专业角度来说的话,我们更倾向于使用“谵妄”这个词。
ICU综合征,是指重症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以精神障碍为主,兼有其他异常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常会出现谵妄、幻听幻视、行为动作异常、意识思维混乱等现象。这些所谓的“超自然事件”对病人来说仿佛亲身经历一样,从视觉、感觉甚至触觉上都可能呈现得栩栩如生,但这些都是身体机能的异常反应而已。
住进ICU的病重患者,不仅身体遭受了严重创伤,精神压力也极其巨大。加之ICU内特殊的环境和药物治疗,这些都会导致不少患者出现“ICU综合征”这种现象。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发生率为20%-80%不等!
由于某些患者属于疾病突发,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患者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病情甚至认为情况已经危及生命,因此产生剧烈的恐惧和威胁感。特别是性格内向或者既往存在精神类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重症患者在ICU内会接受更为复杂的治疗,比如激素、苯二氮苯卓类(文献证实其它镇静药物也会引起谵妄,所以应当正规地应用镇痛镇静药物)、茶碱类药物,均有可能引起精神症状;如莫西沙星等抗感染药物,就对老年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副作用。特别是气管插管,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ICU综合征的发生率甚至可以高达50%-80%!
在ICU内的患者长期见不到家属,而密闭的病室内24小时灯火通明,加之医护人员因为工作而繁忙地进进出出,伴着周遭监护和治疗设备长期、单调的噪音甚至报警声,特别是看到同病室内其他患者的抢救和离世,更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无助、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从而诱发该综合征的出现。
ICU综合征的表现具有多样性,从精神意识到肢体动作,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确实容易和“超自然事件”联系在一起。
1、谵妄:最为常见,如幻视幻听,言语错乱,甚至有的患者描述自己可以在空中漂浮;
2、行为动作异常:比如指手画脚、乱喊乱叫、甚至出现不受控制的撕扯、打骂等现象;
3、意识思维混乱:出现妄想和思维破裂、答非所问等表现;
4、其他周身症状,比如倦怠、失眠、浑身疼痛、腹泻便秘、皮肤异样感等。
轻度的ICU综合征一般不会造成身体的器质性损伤,往往在脱离ICU的环境之后,比如转入普通病房或出院,回归到相对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随着病人的精神放松下来,逐步恢复正常的作息,就可以随之恢复正常。除了ICU,个别普通病房的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该综合征的表现,此时就需要医生和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交流和关爱,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放松心情,聊聊天、听听音乐、适当的心理暗示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
较严重的ICU综合征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降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增加患者出院后的死亡率,需要早期、正规的心理行为和药物干预治疗。
作者 | 张剑波 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审核 | 袁宏勋 北大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