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式的历史
本书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书作者的历史叙事手法就是如此,本书名为《不列颠诸王史》按理说最起码叙事方式应该是中立的,而本书的开头,以抒情式的描写来对介入,大量的形容词来描写,貌似在写的不是史书,而是一位12世纪的游吟诗人在感伤国事。采取的叙事手法如翻译过来的《圣经》戏剧般的描述方式,仿佛是在演一出舞台剧,人物动作各种夸张。作者本人因受宗教影响深重,可能是受到自身的时代的影响,宗教味太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原始语境,但是对于需要做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容易使人思维错乱。 真不知是还原了当时的英国史学家记录的原始方式,还是说广西师范大学的编辑疯了。在谈到本书的内容,虽然也能够涉及到当时历史发生的细节,但是能够经注考证的不知有多少,而且本书作者个人主观性的东西太多,虽是历史的当事人但是很容易被质疑对于历史真实的个人化。有时对于读者尤其是刚开始接触英国文化的人产生误解。 对于英国历史的认知,建议去看《英国史》,但是由于英国史是由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相互征战,在征服与同化中形成了统一的英国。而且在叫法也产生了很多歧义。不列颠人、爱尔兰人、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包括后来日耳曼人的侵略,以及贵族之间的联姻,都是一些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本人是因为人人网上发的一篇帖子《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才引起了对于腐国文化的历史研究。如果是因为看《梅林传奇》才想看有关亚瑟和梅林的历史,大可不必如此费神,看一下《亚瑟王之死》或者一些小说就好了。 若果是做研究需要用的书籍的话,最好是看一下《英国史》《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毕德的《英格兰教会及人民史》等,可以了解比较主流意识的历史情况。也可以看一下《不列颠人历史与传说》,这本书写的比不列颠王史要稍微靠谱一点,是采取一种史证型的方式来论述的。

文学(帕尔马修道院)书评
司汤达作为法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能作为启蒙运动大革命前思想脉搏器的高标。大家都是熟悉他创作的长篇作品《红与黑》,看了王尔德才知道法国浪漫主义启发了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独具特色,相比于同时期的英国文学更能引起世界文坛的共鸣。人道,无基督式的圣洁,社会契约论,自由,阶级,哲思。比起同时期德国唯一的文学作品《浮士德》、英国的儿童文学和盎格鲁撒克逊冒险文学简直就是超前了一大步。进步的法国文学也更好的推动了俄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从巴尔扎克,福楼拜,司汤达,左拉,乔治桑以及后来的普鲁斯特等,再到近代的文哲派文学代表,都是法国向世界输出最好的艺术家们。现实主义批判文学起源于法国文学,文学起源与古希腊,近代社会虚构文学起源与法国,整个18—19世纪欧洲文学的核心也是法国,之前世界文学是被意大利主宰。最后影响英格兰文学,并加以影响美国文学的发展。当然唯有大洋彼岸的英国人查尔斯狄更斯帮了不少的忙。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主角Fabrizio在德法战争被关进监狱那段,真的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异曲同工之处,小学曾大量被教导阅读法国文学,法国文学总带有一种未完的史诗感,很让人沉浸。特别是在五年级班上排练基督山伯爵的戏剧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发生在昨天。还记得被班主任推荐我导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选择了大仲马的浪漫主义杰作《基督山伯爵》,当时为了它写了几十页的剧本,并大获成功。近期阅读司汤达让我再次重新感受了文学魅力。同时想以后继续阅读狄德罗和伏尔泰。19世纪的法国文学主张争取人性的光辉,人生而孤独,却拥有着冉阿让式(《悲惨世界》主人公)的圣洁。19世界的法国,那是人的圣洁,但绝不是求得行而学上的圣洁,是推翻君主制的人,人是一切事情的总和,是开端,是结束。是一切美好的投影,人在那个时代被推选为上帝。
盎格鲁撒克逊的历史
《上帝与黄金》是一本我非常期待的译著,原著曾获《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200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它由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交织而成的具有权威性且条理清晰的作品,描绘了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核心的现代世界发展体系。特别是,本书对近几个世纪的历史进行了全新角度的解读,让读者对当今英美国家以及全世界有深刻理解。 这本书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