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这个医学博士生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完成了一本科幻小说
正在等待毕业答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生王迪菲最近乐开了花。此前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在创作科幻小说的他,终于迎来了这两件“都很重要的事”的顺利推进。“论文盲审已经通过,准备答辩,自己的科幻小说《最终身份》也终于出版了。”他说,没想到但也很感激,文学和医学,会在他的人生中“互相作用”。
// 爱好文学让他最终选择医学专业 //
“年轻的科学家祁龙,在另一位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了长寿的秘密。就在他为自己争取诺贝尔奖,即将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却出现了重大变故……
两个世界、两场战斗。混乱中,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是王迪菲在《最终身份》里设下的悬疑。
从交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王迪菲曾担任过住院医生,后来又回校攻读博士学位,主攻乳腺癌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一个科研压力繁重的医学生缘何钟情写科幻小说?王迪菲想了想,大概是自己中学时种下的文学梦从来不曾破灭。
王迪菲从小对科学幻想充满热情,并且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创造独树一帜的科幻和奇幻作品情有独钟,其中以科技类惊悚小说和影视作品尤甚,如《侏罗纪公园》《基因突变》等。
“我初中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积极投稿于《萌芽》《中文自修》等各种文学杂志。上了高中后,也是看了《午夜凶铃》里的一些情节后,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报考了交大医学院。”王迪菲笑着说。
最初是文学作品让他一步步靠近医学,在医学专业里探索遨游,而正是医学的养分,加上还不曾破灭的文学梦,让他在此后的数年里一直保持积累素材和灵感的习惯,即使没有什么实质产出,但是没关系,这并不妨碍内心默默追求和修炼。
“坦白说,正是在医学院求学期间,接触到了当代医学科学的最新前沿理论和技术,这为自己创作科幻小说提供了充实的养料。”
“即使是科幻小说,也不是天马行空,也要有‘脚踏实地’来支撑。如果没有专业背景,如果我不是在医学院学习的话,我想我肯定永远想不到。”于是,王迪菲把很多在实验室、细胞台、动物房里的日常,经过自己想象和变幻之后,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崭新的科幻世界。
“这是个普通实验室的简洁版布局,有生物安全柜、高速离心机、细胞培养箱,唯一不同的是房间正中放置着的一个比较新颖的实验装置”“全息图像展示的是人的胸腔三维图,两片肺当中包裹着心脏,肺和心脏都呈现透明状,可以看到里面的血液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流动”……当对着电脑敲下小说文字时,现实和科幻,似乎都离王迪菲近在咫尺。
// 身边亲友头一次发现他“隐藏的技能” //
科幻作家刘慈欣《三体》的大热,让王迪菲再一次萌生了创作热情。
几年前,王迪菲参加了一个科幻作品征文比赛,虽然比赛本身没激起浪花,但是组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却与他取得联系,给出修改建议,并推荐出书。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合,王迪菲终有《最终身份》的问世。
一边写毕业论文,一边写科幻小说,确实比较烧脑,但两者都值得怀揣一份纯粹的热爱而全力以赴。“我默默创作的事情,可以说是秘密进行的,我父母都不知道。在父辈的观念里,文学和医学没有交集,而我毕竟要靠专业立身,博士生也老大不小,总不能还停留在做梦的年纪吧。当书付梓印刷的时候,父母还是觉得没有想到。但从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出惊喜和另一种骄傲吧。”
王迪菲在写完《最终身份》第一稿后唯一分享的是他的女朋友。小两口最近刚刚领证,她是他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她的阅读感受,给了小说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今年1月,当书开始销售,身边好友陆续知道后,大家纷纷表达了祝贺,头一次发现王迪菲身上“隐藏的技能”,一声声“大作家”的调侃,让王迪菲有些不好意思。
王迪菲说,很多作家写书的时候,总有一些道理或者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要输出,而他写这本书其实是站在一个商业小说的角度,让读者在一天疲惫生活之后通过阅读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找到放松的方法,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与一些外向型的科幻不同,他更立足于人的内向型科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和对自我的认知。
“能够加印一次”,是他对出版首秀的期待。据透露,当下,已经有好几家影视公司在与之接洽影视改编、制作广播剧,这让王迪菲倍感振奋。
谈及未来,今年6月毕业后,王迪菲还是会选择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但仍会继续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爱好坚持地走下去。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王晋康宇宙题材科幻小说研究
王晋康宇宙题材科幻小说研究-《江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第一章 王晋康宇宙题材小说的内容呈现
一、“天父”:英雄主义情结的化身
二、“地母”:中国传统女性特质的集合
三、新人类:野蛮生长的文明孤儿
第二章 王晋康宇宙题材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悬疑化叙事:悬念迭起的叙事方式
二、本土化叙事: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
第三章 王晋康宇宙题材小说的创作价值
第一节 宇宙题材科幻小说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核心科幻理念的文学史意义
一、对科幻文学重要论争的再回应
二、对科幻小说科普功能的再理解
三、对科幻小说发展方向的再思考
第一章 王晋康宇宙题材小说的内容呈现
第二章 王晋康宇宙题材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三章 王晋康宇宙题材小说的创作价值
2011年,中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家王晋康提出了“核心科幻”创作理论,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宇宙题材”科幻小说,被学界视为他对核心科幻理念的自觉的文学实践。本文以王晋康创作的“宇宙题材科幻小说”为目标文本,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讨,从内容呈现、叙事艺术...
江南大学 2023年 硕士论文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超值权益
聚焦技术与环境变局探索科幻文学研究新路径
(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张媛 李艺敏)9月17日-18日,“大变局与新探索:新时代的科幻文学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元宇宙”时代技术与环境大变局中的科幻文学研究发展新路径。
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圳大学比较文学学科与科幻文学研究团队举办这次会议将具有深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王宁在开幕辞中强调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科幻文学作为跨学科研究在当今高科技和全球化时代异军突起,从边缘步入中心,为我们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新任务。
据了解,本次学术论坛立足新时代大变局语境,关注学科前沿问题,聚焦科幻理论建设,拓展科幻研究新视野。本次学术论坛共设有11个主旨演讲,5场分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科幻理论研究、科幻文学中的身体—情感研究、科幻文学中的海岛、海洋文明研究、科幻文学中的空间研究等相关议题,围绕新时代之“变”中的科幻文艺研究方法与路径,展开了热烈并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讨论与交流。
王宁从元宇宙时代语境出发,对“大变局”背景下文学艺术与科学的时代之问作出回答,指出科幻小说使文学艺术和科学想象力达至交融境地。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岛屿研究杂志》(Island Studies Journal)主编葛陆海(Adam Edward Grydeh?j)通过分析科幻叙事中的有限空间——岛屿、飞船和鬼屋,读解空间的有限与无限,达成对新时代语境中科幻文艺影视作品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思考。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则围绕科幻未来主义,从叙事蔓生的创作方法论视角认知未来图景的差异,对科幻文学作品中的运演未来主义进行深入阐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峰以科幻中的人工智能为问题指向,将科幻影视与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结合,指出其共同映射出的科幻引导科技趋向。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玉琴从科幻小说研究的理论诉求引入,解读赛博格的诗学特性,导向科幻认识论与世界观的“间性”叙事。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郝田虎以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为解读对象,从社会历史背景和叙事技巧方面进行文本反思,重点探讨如何在中国情境下定义现代和前现代、认识现代与前现代的交互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都岚岚糅合“后人类”与“情感劳动”两项理论概念,通过解读石黑一雄小说中不同的后人类形象,相应地指出作品中世界建构方式的差异性。
集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王坤宇基于科幻叙事中的他者形象,分析了四类他者形象对后人类观念、文化形塑的多维重要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娉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加勒比科幻文学,梳理出当代后殖民科幻研究现状,深入挖掘加勒比科幻叙事中的文化元素,揭示作品中呈现的杂糅性与群岛意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程林同样聚焦于科幻书写的全球性,以德国作家弗兰克·施茨廷的《群》为研究文本,关注作品中的深海群体智能与叙事艺术,提出建设地球命运共同体的启发性见解。科幻作家双翅目、南开大学青年学者冯原,以莱姆的科幻小说为例,从想象力的“认知”与“未知”角度,描绘出莱姆的创作理念与西方哲学传统的辉映图景。
与会专家学者们以科幻文学作品为样本,从文艺研究新视点、新方向、新路径等多面向,进行大变局背景下科幻文学研究的全新探索,构建新时代科幻文艺领域的崭新体系。与会青年学者们尤其展现出对科幻研究新路径的探索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人类生存状态,在科幻文学研究中传达出体察周身的认知敏锐性、思想深刻性与社会责任意识。
主办方表示,本次高端学术论坛是科幻文学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纵深探索,会议对大变局中的可能世界加以阐述,向新探索下的未来社会致以问候,有助于推动中国科幻文学研究在新时代中探赜索隐。
论坛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深圳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社科部、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联合承办,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协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