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刘慈欣:中国科幻缺乏作者读者,若不改变获再多奖也没用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3:58

阅读人数: 819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的基础

2016年08月21日 15:51

得奖能吸引国内的媒体、读者对科幻文学的注意了,但我们的科幻文学还是出于一种很低迷的状态,作者的人数少、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这种状况必须得改变,如果不改变的话,获再多的奖也没有用。

8月21日中午,郝景芳凭《北京折叠》获得了今年的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和去年获奖的《三体》一样,《北京折叠》也是由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并推荐到美国的。就在本届科幻大会上,我们的前线报道团队微像文化的小伙伴还捕捉到了《三体》系列的英文编辑,据了解《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文版即将于九月份在美国面世,国内也将同步甚至稍前发布。

微像文化CEO张译文与美国出版社Tor出版社的Liz Gorinsky合影,Liz就是《三体》英文版的责编哦,手上拿的就是《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将于九月在美国出版。

就在今天的上海书展,《死神永生》英文版大中华区首发的读者见面会上,凤凰文化记者魏冰心活捉了刘慈欣,并就郝景芳获雨果奖这一事件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凤凰文化特整理实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凤凰文化:从去年刘慈欣的《三体》到今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华语写作在世界科幻文学圈子里强势崛起,您觉得背后可能的原因是?

刘慈欣:其实近两年中国科幻输出到国外有很多原因,从表面来看,就是有一些好的翻译,比如像刘宇昆把中国的科幻翻译到国外,而且积极地介绍推广;另外从一个深层的原因来看,那就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整个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就更有存在感,这个不光是科幻小说。你比如近两年像中国的整个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就越来越大,比如像莫言获诺贝尔奖,像曹文轩获安徒生奖。所以说整个科幻中国的科幻文学受到西方的关注,和整个中国国力的增长,使中国文化更有存在感,这个是有密切关系的。

可能别的主流文学和自己国家的国力关系并不大,很多主流文学的经典作品就诞生在一个很贫穷落后的国家,像以前的俄罗斯文学,后来的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但科幻文学不一样,一个国家的科幻文学要想产生世界影响,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国家是一个世界强国,你一个弱国,科幻文学写得再好也不会产生世界影响。你看科幻最初是在欧洲诞生,可是随着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科幻的中心很快就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了。虽然现在科幻文学的中心没有转移到中国,但是现在中国的科幻文学,它产生世界影响和国力上升是分不开的。

凤凰文化:郝景芳说当初她的作品不是特别被接受的时候,您发邮件给她说“她的作品就像消失了很久的金色夕阳又回来了”,我想知道这个金色夕阳您指的是什么?

刘慈欣:就是郝景芳的作品,她有一种很唯美的感觉,很古典很唯美,又古典又前卫。其中有一种美感,一种美学的因素,好像是别的作者的作品中没有的,当然我说也说不清楚,你只有去看她的作品才能够知道。

凤凰文化:那在您看来,您这一代科幻作家,和郝景芳这些80后甚至一些90后更年轻的人的写作模式,包括对科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吗?

刘慈欣:现在对科幻的理解更多元化了,有的人是出于对文学出于对文学的追求去写科幻的,有的人是出于对科学的追求去写科幻的,有的人则把科幻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工具。每种创作理念都可能产生很多好的作品。我们那个时候的理解就比较单一了,像中国的科幻,有一段时期就纯粹为了科学普及,后来的话可能也就是以科学想象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不像现在这么多元化。

凤凰文化:可以详细的说一说这种多元化,您觉得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刘慈欣:科幻小说有很多种,他们的创作风格、理念都不相同,有一部分可能需要从科学最新的发展中获取故事资源,其他有一些可能从神话,科幻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写作方式。现在国内的科幻,基本上一个作者一个风格,现在作者虽说不多,但也有二、三十个,这个很难说得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像我这种创作科幻的方法,这种创作理念在目前中国的科幻文学中,还是属于比较另类的、比较边缘化的,不属于主流。

凤凰文化:那您觉得咱们中国现在的科幻圈最缺少的是什么东西?

中国科幻最缺少的是读者,就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我们最缺少的,文学上我们不缺少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的市场很小。我们也缺少作者,像美国的科幻作家用两三千人、三四千人,我们国内的科幻作家,长期写作发表的也就二三十个人,这种作者基数我们怎么可能持续不断的产生出好的作品,所以最缺少的,一是作家、二是读者。

我们的科幻文学要在世界上获得承认,首先得在国内获得承认才行,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国内的读者,这个读者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只有在国内获得读者的承认,我们的影响力才能够扩张到国外。但也许有特殊的情况,《北京折叠》有可能在国内就不是那么太出名,但是国外还好。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我们的作者主要还是面向国内的读者。

凤凰文化:之前《三体》获雨果奖,我们采访您的时候,您说科幻小说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它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后来果然是您依然广为人知,其他的科幻作家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小众的范畴。那您觉得,您和郝景芳接连两次的获奖,对国内科幻文学这种“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冰水”的状况会有改善吗?

刘慈欣:肯定会有改善的,首先它就能吸引国内的媒体、读者对科幻文学的注意了,近两年来,媒体和读者对科幻文学的注意力,确实上升了很多。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科幻文学还是出于一种很低迷的状态,作者的人数少、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这种状况必须得改变,如果不改变的话,获再多的奖也没有用。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刘慈欣:中国科幻缺乏作者读者,若不改变获再多奖也没用

在宇航不受重视的年代,科学家选择把研究写成小说

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在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半年之久的3名航天员顺利出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将有助于中国未来的太空科研,特别是月球和火星探测方面的工作,探索太空之旅向更深处迈进。

人类对浩瀚而神秘的星空始终心存向往,在各民族的神话里都有飞升天穹的想象。后来在文学家笔下,这些幻想有些相当离谱有些近乎写实:在希腊作家卢西恩的《真实的故事》中,主人公被一股旋风裹挟到月球,在法国作家希拉诺的《日月——两个世界的旅行》中,主人公借助蒸发的露水升空。只有近代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其作品《梦》(1600年)中提到了特制的宇航服、喷气推进、失重状态等科技想象。

真正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宇航幻想,还是出自两位早期科幻大师的作品。1865年,法国科幻先驱凡尔纳出版了《从地球到月球》(1870年又出版了续集《环绕月球》),利用满载给养的炮弹将3名宇航员送往月球。1901年,英国科幻先驱威尔斯的《首批登上月球的人们》问世,主人公利用能够截断引力波的“凯沃”物质制造飞船登月。

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剧照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02年,法国导演梅里爱根据上述作品,拍摄出有史以来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这部利用定格动画技术制作的影片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粗陋,但在当时却极具革命性意义。

不要认为凡尔纳的登月方式幼稚可笑,我们只要对比一下美国作家爱伦坡在其《汉斯·普法尔历险记》(1835年)中完全违背科学的“气球登月”就释然了,再说牛顿还真设计过一个让炮弹飞离地球的思想实验“牛顿大炮”。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能找到隔断引力波的方法。

其实在凡尔纳之后威尔斯之前,还有一位俄罗斯人创作了更为写实的宇航科幻作品,他就是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宇航之父”,他那句“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至今激励着我们。

齐奥尔科夫斯基又被称为“俄罗斯科幻之父”,不过这一称号的来历却多少有些苦涩。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科学界对宇航不是特别重视,甚至题目中含有“宇航”字样的论文都会直接被拒。是以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年间的研究不被理解,只得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1878年,他完成了《在月球上》(1892年才获连载),1895年他出版了《宇宙在召唤》。虽说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研境遇有所改变,但他兴致不减,还是创作了《在地球之外》(1920年)。

顺便说一句,当时在美国从事宇航研究的科学家境遇也相类似,美国“火箭之父”戈达德在撰写宇航论文时,不得不起了这样一个隐晦的名字:《一种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不过戈达德在回忆少年时代的梦想时,还专门提到了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作品对他的巨大影响。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另一位俄罗斯人,他就是别利亚耶夫。别利亚耶夫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是《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但他在20世纪30年代却以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航理论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火箭与宇航的科幻小说,这其中以《跃入苍穹》最为出色。

真正集宇航科技之大成者,还是要数英国科幻大师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这本是一部探讨宇宙文明的科幻作品,但作者在6章中用了漫长的篇幅(第2章到第5章)详细讨论了宇航的话题。即便是第6章主人公进入“星门”之后依旧有宇航的因素——航天器进入到巨大的宇宙中转站,被更高级的文明安排路线前往其他星系。当然这种宇航方式已经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物理学,就如同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一样,前面部分基于写实的宇航技术,后面的“穿越虫洞”已不再属于通常意义的宇航概念。

《2001太空奥德赛》 图源:豆瓣电影

克拉克还有一篇脍炙人口的科幻短篇《太阳帆船》,描述了“太阳风”在宇航中的利用。故事描写了一艘以“太阳风”为动力的航天器,在“太阳风”的持续加速下,成为全宇宙中最快的物体。

关于宇航,还有一篇科幻短篇值得一提,那就是美国科幻作家戈德温的《冷酷的平衡》。这个故事的基础是:每艘飞船携带的燃料都要精打细算,燃料与飞船质量之间有着精准的平衡;由于一名偷渡者的出现,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船长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违反科学规律的自以为是都要受到严厉惩罚。

美国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也写过一些宇航科幻作品,但他最精彩的论述却在其科普著作当中。阿西莫夫在《地外文明》里阐述了高速飞船、冷冻技术、相对论效应造成时间延缓等各种宇航对策之后,还是感叹人类相对于无垠宇宙的渺小,因此他提出了另一种脑洞大开的宇航方法:假如有一天,人类能让地球摆脱太阳引力,并在宇宙间获取能源,地球就不必再被束缚于太阳周边,从此在恒星际自由漂流。它无需多快的速度,因为在它的内部,生命繁衍不止,文明有序发展。写到这里,阿西莫夫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接着他自己有力地反诘道:“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不是被动地去流浪,而是主动地游历。宇宙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元宇宙︱创世纪:技术基础与驱动因素

元宇宙的概念由尼尔•史蒂芬森在其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提出。在小说中,现实人类通过虚拟现实(VR)设备与虚拟人共同生活在名为“元宇宙”(Metaverse)的虚拟空间中。从字面理解,元宇宙是“超越”(meta)与“宇宙”(universe)的组合词,可理解为通过技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拥有完整价值体系和经济闭环的虚拟世界,即以虚拟世界为主要平台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合空间。

元宇宙被视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生态的潜在模式。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现实世界用户与虚拟世界、虚拟设备、虚拟用户在同一空间内产生互动关系,用户可在元宇宙中获得更好的情景体验;二是该世界中的互动过程得到完整保存,可以完整再现;三是虚拟世界中设备、产品和服务具有明确价值,可以永久保存。这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更加模糊,虚拟世界甚至可能具有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高度互联、永久保存、全景再现、高度沉浸等功能和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实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当前时空节点上,元宇宙概念兴起的背后有三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实现元宇宙功能需要多种前沿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和应用,是当下多种尖端科技的超级综合体,先进科技充斥其整个产业闭环。如,其内容生产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其存储和认证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其数据处理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其网络环境依托5G技术,其虚实交互与联通运用人体感知、3D渲染、拓展现实、脑机接口、可穿戴、机器人技术等。这些技术当前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很可能在近期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这使得元宇宙当前已初步具备实现的基础。

5G在元宇宙的通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元宇宙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在大规模元宇宙生成和渲染、可穿戴和脑机接口在元宇宙中的用户交互、区块链在元宇宙的价值确权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技术当前均处于高速发展状态

未来,随着上述技术和其他前沿数字技术引入到元宇宙,元宇宙搭建、运营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使用体验将逐步提升,进而促使元宇宙的应用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第二是数字生态的迭代和渗透需求。互联网产生出网络空间和数字生态,创造出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维度和空间。数字生态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其中有两个特征最为突出。

其一是技术进步驱动的迭代需求,即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和升级对整个数字生态进行迭代。更为高效的通讯和计算技术使得开发者能够在数字空间实现更多功能和应用,也将逐步替代现有的数字服务。

例如,在拨号网络时代,数字生态仅能围绕门户网站、网络论坛、邮件系统等简单网络服务展开,数字生态整体上是碎片化的。在宽带时代,网络视频、图片、游戏、数据库等新应用得到了发挥空间,海量信息也提升了用户对于搜索引擎、网络内容聚合工具的需求。移动互联网让数字生态进一步摆脱了光纤和电源的限制,移动网络终端带来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等新数字产品的需求,也催生了手机应用(app)、社交媒体、云服务、图片和视频社交网络等新应用。

如今,5G等新一代通讯技术和运算、显示技术的显著进步正催生出新的数字生态和数字应用,元宇宙即可能成为承载新生态和应用的平台。

其二是利益驱动渗透需求。利益是数字生态中与技术进步并行的动力。数字生态的开发方需要创造出新的用户和用户需求,用户也希望借运用数字生态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数字生态开发者寻求不断利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生态的渗透广度和深度。

当前,数字生态的渗透已经到达用户的指尖,但仍未全部占据用户的日常生活。开发者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进一步提升数字生态渗透率,结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可穿戴设备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方向。

元宇宙从概念上符合了数字生态迭代和渗透的自身发展动力。创新层进一步下沉是元宇宙的突出优势。在当前数字生态中,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而在元宇宙中,用户将既是消费者又是创意的生产者,促使创新进一步多元化。

第三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需求。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变得更加深入。例如,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强调数字技术对生产设备和工厂的数字化控制;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治理和管理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提供了自动驾驶、人机翻译等数字化的辅助服务,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数据和算法产品。

这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进程仍在进行之中,未来可能有两个主要方向:其中一种是以物联网为主,将物联网设备全面嵌入到现实世界。该方向需要对现实世界进行整体的数字化改造,耗资巨大且成型周期很长。另一种是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脑机接口等为主,仍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进行新一轮赋能,增强人通过数字化平台感知世界、链接世界的能力。

元宇宙将促使现实社会生态与虚拟社会生态高度耦合,以较低成本实现两个时空的融合

标签: 穿越 未来 空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