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全链条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4:34

阅读人数: 914

本文主题: 科技入侵时代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途径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多数入侵物种可在我国找到适宜生存环境,一旦定殖,彻底根除难度大,严重影响入侵地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近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办法》,在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该负责人介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总的考虑是,坚持风险预防、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协同配合、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面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全链条监管。《办法》对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规定,从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开展防控工作。三是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鼓励引导公众依法参与防控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

“关于加强源头预防,《办法》主要从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一是规范引种管理。因品种培育等特殊需要从境外引进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水产苗种等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据审批权限办理进口审批与检疫审批。属于首次引进的,引进单位应当进行风险分析,并向审批部门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二是强化口岸防控。海关应当加强口岸防控,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对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依法进行处置。三是加强境内检疫。县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加强境内跨区域调运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植物产品、水产苗种等检疫监管,防止外来入侵物种扩散传播。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办法》明确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制度,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构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开展常态化监测;省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扩散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开展防控,同时要规范信息发布。

“《办法》规定,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治理,应当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预处理、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阻止病虫害扩散蔓延。对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治理,应采取针对性捕捞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危害。此外,《办法》要求因地制宜采取种植乡土植物、放流本地种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恢复。”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办法》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对各级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做好《办法》条款解读,提高依法监督管理能力。制作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材料,提升公众防控意识。在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主要入境口岸等区域,加快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分类别、分物种制定防控指南,明确防控关键时期、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外来入侵物种。

全链条防控,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

生物入侵:弱肉强食的生存之战

在自然界里,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战比人类战争还要早得多,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好像存在着无数条看不见的“战线”,可以说是真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生物战争的主角或许是一株草木,或许是脚下的虫子,也或许是渺小到无法看见的菌。自然界中,众多的生物在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后,获得了各自的生活区域。每个物种生活的区域趋于稳定,每个区域内的物种也趋于稳定。加上地球表面的山脉、海洋、河流、沙漠以及各种自然因素,这些都成了隔离屏障,使得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能轻而易举地“移民”到别的区域,这样就保证了生态的稳定性。

可是,如果某些物种因为偶然的原因作为“移民”来到异地的自然环境中,便有可能与当地物种展开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战争”。一些适应能力都很强的外来物种很可能取得胜利,从而继续扩张,使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有时还会给当地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种现象就称为外来生物入侵。

造成生物入侵的危害是因为我们人类吗?

在自然界,确实存在着自然发生的生物入侵现象。物种的分布和扩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是地球史的一部分,即使时光倒回千百次,此现象也不可避免。只是在生物史时期,物种自然入侵的机会极小,所带来的危害也很小。

尤其是最近三四百年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的科技、产业、商贸、旅行等的大规模发展,地域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地球似乎越变越“小”,而物种交流的机会却无限增大。由于对生物入侵的危害一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人类或者在活动过程中无意地帮助完成了生物的迁徙,或者为了某种需求或利益,有意地转移物种,从而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生物入侵问题,引发了生态系统的灾难。

德国小蠊原是一种产于非洲的小型蟑螂,但其繁殖速度却特别快。20多年前,德国小蠊随着进口商品被偶然带到中国,在短短数年中大规模繁殖,遍及中国所有城乡。德国小蠊在中国广泛分布,难以防控制,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如果说,德国小蠊的入侵是人类无意间造成的,那么水葫芦入侵世界各地,则完全是人们有意为之的恶果。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由于花朵艳丽,被许多国家当作观赏植物引种,而且它还可以净化水质,可作动物饲料,因而被推广。结果,水葫芦每到一地便疯狂繁殖,从而形成严重的“绿色污染”,而且无法控制和彻底清除。

目前防治水葫芦的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打捞和综合治理等几种方法。

化学防治简便迅速,常用除草剂等进行防治。但除草剂对水体破坏性大,污染环境,而且无法清除,效果难持久。生物防治法是从水葫芦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建立种群,对水葫芦实施长期的控制。生物防治成本低,效果持久,但缺点是见效慢。人工及机械防除方法是对水葫芦进行打捞处理,见效快,但劳动强度大。综合治理方法是采用上述各项防治措施,取长补短,将水葫芦的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状态下。

专家认为:若想有效阻止水葫芦的疯长,关键是要净化水质,消除适合其生长的环境。

根据趋利避害原则,专家研究出三种综合利用水葫芦的渠道:通过发酵转化,提高水葫芦蛋白质含量,制成饲料;利用水葫芦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特点,制作有机、无机复合肥;从中提取营养素,加工提炼食品、保健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

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专家表示,今后将推行利用水葫芦治理污水的模式,使污水和水葫芦都成为有价值的资源。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人机感」夫妻:科技时代的婚姻隐忧?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一种名为“人机感”夫妻的现象悄然兴起,让人不禁深思:当爱的温度被程序化的互动取代,我们的婚姻还剩下什么?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餐桌上,一对夫妻各自低头滑动手机,对话仅限于日常琐事,甚至有时只通过消息传递,仿佛两人之间横亘着无形的屏幕。这就是“人机感”夫妻——他们的互动模式,如同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

从社交网络上的热议到街头巷尾的谈资,越来越多的“人机感”夫妻案例映入公众眼帘。这些夫妻或许未曾察觉,他们已成为科技进步与人类情感疏离的缩影。

在这个被智能设备包围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回归到婚姻的本质——两个人的相互理解与扶持。是时候放下手机,望向彼此的眼睛,重新点燃那份被遗忘的人性温暖。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值得每个人深思的启示。你我皆有可能成为改变的起点,让婚姻不再是机械的互动,而是两颗心真挚的交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