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读本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第六节秦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三章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节南朝的兴替和北朝的民族融合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章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
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八节隋唐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辉煌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辽宋夏金元
第二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三节金灭北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四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五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
第六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第六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与明的灭亡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古代史》时序性,即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演进的纵坐标。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单元,讲清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系统性,指比较全面地对人类历史展开叙述,而不只是选取历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若干专题。读本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课标为基础,对高中课标的必修课内容做到全覆盖,对选修内容适当涉及,力图政治、经济、文化全覆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大综合,展示全景式的历史画卷。
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魏、蜀、吴三国屯田的具体做法是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缴纳收获物。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西晋统一以后,颁布了新的土地赋税制度占田制,内容包括:一、占田法,规定了男女不同的占田数量,二、课田法,规定了男女缴纳田租的数量及起征田亩数,称为课田,三、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绵;四、品官占田荫客制,官僚依照官品可相应地享有不同数量的占田、奴役依附人口的特权,这些被庇荫者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占田法是一项巩固自耕农经济、保障官僚经济特权的制度。占田法施行后,西晋户口增加了二分之一以上。西晋占田法所规定的租调制,在东晋南朝时基本沿用。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ISBN:9787545564686
两千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自成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中华文明富有韧性的延续性。但自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使者、僧侣、商人怀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从中国出发,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远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回来的物质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这是一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形成、兴盛、演变和衰弱的宏大历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以生动通俗的文字,还原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等的传奇经历。西汉时期,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和乌孙合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时期,玄奘远赴印度取经;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明清时期,伴随着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丝绸之路逐渐衰弱。
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在当下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决定着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已出版社科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等。
吐蕃 - 尼婆罗道的开通 006
第五章 1 000 多年前的背包旅行记
1 000 多年前的阿富汗 116
第七章 唐代的信仰旅行和异域想象
蜀身毒道和南诏重塑缅甸 263
外国人行刺引起的贸易变革 277
民间贸易与官方贸易之争 288
伊本·白图泰眼中的蒙古与世界 343
一个中国人的吴哥观察记 360
第十四章 利玛窦:敲开封闭之门
解开契丹和“蛮子”的谜团 397
第十六章 郑和下西洋:官方垄断的高潮
陈祖义事件:明初的对外干涉 426
第十七章 明末开关:后的回光返照
封疆大吏之死:对外贸易的胜利 465
《古代中国百家谈》:翻开历史褶皱探寻古代史迹
古代中国百家谈(全三册)套装 北京日报社理论部 主编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一部讲述五千年中国古代史的立体书
北京日报出版社与北京日报社理论部联手策划并推出了“古代中国百家谈”(全三册)系列图书——围绕历史演进、治国理政、社会文化发展三个主题,收集、整理了《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读书”等品牌板块2010年至2021年发表过的文章精华,重新梳理,深度挖掘,精细打磨,查漏补缺,集结成册,以图书的形式、全新的面貌,实现深度传播,传承和普及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古代中国百家谈”系列图书以“古代中国”为总主题,全方位讲述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繁衍、壮大、生生不息;从历朝历代更替,到文明的演进、博大精深及深远影响;从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到生活、文化的丰富多彩,大跨度、多层面、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是一部讲述五千年中国古代史的立体书。
“古代中国百家谈”系列图书共分三册:第一册《朝起朝落:一个古老大国的由来》,第二册《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第三册《自古繁华: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三册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史原貌。
作者权威,讲评专业,真正读懂中国古代史
本套书名家荟萃,专家云集,汇集全国文史领域近200位专家学者,240余篇文章,并配有253幅插图,精选精编,精细打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大家写小文,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各展学思、各抒己见,整套图书如同一个百家大讲堂,生动鲜活、异彩纷呈。书中既有丰富精彩的史学知识,也有宝贵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启发,还能带给读者别样而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套书的作者团队包括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教授、文史学者……他们在学术领域深耕多年,颇有建树,均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专业功底深厚,作品影响力大,广受好评。他们治学严谨,文笔扎实,深刻而生动的笔触,让中国几千年厚重的古代史更加熠熠生辉,文章可读性极强。
正是因为精益求精的态度,专家学者、编辑队伍的辛勤耕耘、合力协作,才有了一篇篇为人称道的史学佳作,才有了这套展现几千年中国古代史的优秀读物。
周朝如何打造中国第一个盛世?明朝因何被误读300年?古代为何陷入“腐败亡国”的历史怪圈?唐都长安如何管理社会治安?追逐时尚之风源于何时?18世纪欧洲为何兴起“中国热”?……
跟随学者脚步,翻开历史褶皱,探访被世人遗忘的历史角落,搜寻被岁月尘封的线索和答案……
突破传统,特色鲜明,让历史真正走近大众
作为一部专家学者写给大众读者的精编版“中国古代史立体书”,与其他中国古代史著作不同,本套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色:
一、全景透视。集中于历史演进、治国理政、社会文化发展三大主题,既从总体上全景呈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原貌,又突出了浩瀚史海中的重点,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但有主线牵引,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有厚度,有深度。
二、讲评精华。不同于按朝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系统讲史,而是反复推敲、精心选取中国古代史长河中的重点、热点、疑点、大知识点,做专题讲述,择重点,取精华,精讲、精读、精评,阅读吸引力强。
三、通俗普及。书中文章以文史普及为出发点,以专业性为基础,语言通俗易懂,插图形象生动,可读性强,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四、赏心悦目。40幅文前精美彩色插图,213幅内文插图,读赏兼顾。
此外,出版这套图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重温悠久历史,积淀民族精神,借鉴成败得失,更好砥砺前行。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历史文化精粹,让广大读者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三、传承中国历史文明,铭刻历史印记,薪火代代相传。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回溯过去,立足脚下,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