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孝顺成语典故(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 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 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 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 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 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 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 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 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 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 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 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 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 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 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 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 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 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 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 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 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 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励志人物故事
姜尚生年不详,传活百岁,但无确证。他出身贫寒,怀大志,勤学不懈。曾从事屠宰、卖酒等行业。后遇周文王,得以发挥才华。辅佐文王、武王强周灭商,在武王十一年牧野之战中大胜纣王。姜尚因功被封于齐,建都营丘。虽“太公八十遇文王”可能夸张,但72岁被拜为国师的说法较为可信。
吴承恩自幼聪明,多才多艺,家乡知名。出身清贫学官家庭,科举不顺,中年成岁贡生。晚年任县丞,因不满官场辞职。30岁后积累创作素材,50岁开始写《西游记》,晚年辞官后完成。72岁高龄正式动笔,《西游记》成就其文学巨匠地位。他82岁去世,一生贫困却留下中外闻名的名著。
晋文公,43岁起流亡19年,历经苦难,终成春秋霸主。前636年秦穆公助其归国即位。前632年,为救宋国,晋文公退避三舍后大败楚军,确立霸主地位。
黄忠三国时期晚成大器,初为刘表中郎将,后归刘备。定军山一战斩夏侯渊,声名鹊起,被封后将军。曾助刘备攻占荆州、益州,72岁战功显赫。220年病逝,享年73岁。
慕容垂(约326年—396年),鲜卑名阿六敦,名垂,字道明。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后燕开国皇帝、军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母为兰淑仪。
屈原文学成就晚成,与其坎坷经历相关。早年忠君报国,政坛排挤后,《离骚》诞生。秦攻破郢都时,屈原自沉汩罗江。《离骚》反映了屈原的政治理想与爱国情感,表现了其献身精神和人格光辉。屈原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刘邦,大器晚成的典范。47岁的刘邦起义,称沛公。55岁刘邦即帝位,建立西汉。他用8年时间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飞跃。
勾践23岁继位,初战胜吴。后吴国夫差复仇,越军大败。勾践退至会稽山,范蠡献策称臣求和。勾践五年,亲赴吴为质,忍辱负重三年。归国后,卧薪尝胆激励自己,十年生聚教训后大败吴国。与诸侯会盟,被周元王承认为霸主。
南越王赵佗在秦朝灭亡后,中年(约50岁)割据岭南建南越国,实行汉越融合政策,统治67年,活至百岁。他的统治稳定了岭南,促进了中原与百越文化交流,为南越国近百年繁荣打下基础。
苏洵年轻时荒废学业,与朋友游乐。27岁幡然醒悟,开始努力学习。初次考进士未中,意识到学习需刻苦。他闭门苦读五、六年,文才大进。52岁的他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古代十大女性传奇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禄东赞)至长安求娶公主。唐太宗遂将远支宗女册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护送公主入藏。文成公主的和亲不仅促进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融合,还极大地缓和了两地间的矛盾,为两族友谊奠定了坚实基础。
木兰传说,中国民间瑰宝之一,源自隋唐,历经千年口耳相传,后形诸文字,情节精炼。故事包含九幕,跨越多个历史时期,蕴含丰富的伦理、民俗、宗教、文学及艺术价值,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意义。2008年,该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则天称帝前夕,欲寻新名以彰其辉。觉现有之字皆不足以表其意,遂自创“曌”字,寓意如日月凌空,光辉照世。“曌”同“照”,寓意美好且音韵和谐,深得武则天喜爱,遂于称帝前一年更名为武曌,此字沿用至今。
李清照,南宋婉约词宗,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诗词歌赋、书画音律无所不精。她被誉为“词国皇后”、“天下第一才女”,成就斐然。与夫赵明诚共研书画金石,后历经战乱流离,再嫁张汝舟而不幸离异,晚年孤寂。李清照以女性视角抒发爱情与国家兴亡之感,开创了婉约词新境界。
《昭君出塞》为尚派京剧代表作,由尚小云首演,讲述汉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剧中昭君离乡背井,凄凉悲愤,尚派艺术风格尽显。因未贿赂画工,昭君画像丑陋,至临行前方得元帝召见,然已悔之晚矣。
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身为上官仪孙女,因家族获罪入宫为婢。十四岁因才情出众得武则天赏识,掌管宫中制诰多年,被誉为“巾帼宰相”。她继承并发展了祖父的“上官体”文风,对唐代宫廷文学影响深远。然最终却不幸卷入皇权斗争,香消玉殒。
柳如是,原名杨爱,自号如是,取自辛弃疾词意。明末清初秦淮河畔才女,诗文豪放不羁,被誉为秦淮八艳之首。她情感丰富,历经多段情缘,最终与钱谦益结缘。柳如是忠心爱国,明亡时力劝夫殉国,自己亦欲投水以明志,其胆识与深情令人钦佩。
秦良玉,明末杰出的女将军、军事家,一生征战沙场四十余年,战功赫赫。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单独立传记载于正史将相列传中的女性。秦良玉与夫马千乘共建“白杆兵”,威震四方。夫逝后,她独当一面,多次率军抵御外敌及叛乱,尤以浑河血战最为著名。秦良玉的英名永载史册。
“米汤退敌兵”是一则充满智慧的历史典故,与诸葛亮的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传,唐朝时,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驻守娘子关,依托天险修筑工事,布防周密,使敌人无机可乘。一次,叛军大举来袭,平阳公主见敌势汹汹,一面加强防御,一面急求援军。鉴于兵力不足,她急中生智,命军民收割谷物熬制米汤,赶在叛军到来前倾倒入沟壑。次日,叛军见状惊恐万分,误以为米汤为援军信号或马尿,误判形势,遂不战而逃。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出身于淮安北辰坊的习武世家,其祖父与父亲均为武将。战乱频仍之下,她流落至润州,沦为歌妓,后得韩世忠搭救,为报恩情,以身相许。虽为歌妓,梁红玉却胸怀壮志,武艺超群。建炎四年,金军再犯中原,主帅完颜宗弼(金兀术)领兵南下。韩世忠则率部于江阴以下长江沿线布防,意图截击金军归路。金兵抵达后,见宋军战船密布,金兀术遂下战书挑战。双方在金山脚下展开激战,韩世忠乘艨艟巨舰指挥作战。为激励士气,梁红玉亲自上阵擂鼓,鼓声震天,宋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金军被击得晕头转向,最终大败而逃。梁红玉因此一战成名,威震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