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趣怪奇、内核深刻!用奇幻故事和孩子聊聊生命的价值
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如果只能选择一样,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在儿童文学新作《怪兽与贝萨妮》中,主人公埃比尼泽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财富、永生与友谊应该如何取舍?而在选择的背后又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打开这本书,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埃比尼泽已经511岁了,看起来却像个帅小伙儿:一头金发修理得精神利落,鼻子小巧精致,嘴唇丰润柔软,亮晶晶的眸子在月色下如同璀璨的钻石,脸上还带着孩子般的天真。
埃比尼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住在一栋十五层高、十二头大象宽的豪宅里;他从不会让自己饿肚子,冰箱里永远塞满好吃的。
他是怎么做到年轻帅气、吃喝不愁的呢?很简单,只需要在自己豪宅的阁楼上,喂食一头怪兽。
怪兽想吃的东西有些离奇,比如丘吉尔的雕像、古董名画、最后一只渡渡鸟什么的。虽说找起来没那么容易,好在这能让埃比尼泽得到丰厚的回报——永葆青春的药水和各式各样的奢华礼物。
这样轻松愉快、相安无事的日子原本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怪兽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吃一个鲜嫩多汁、胖乎乎的小孩!
“不能吃小孩!”埃比尼泽脱口而出,可怪兽表示,如果不满足这个需求,埃比尼泽就不能再得到长生不老的药水,他的身体会很快衰败,然后死去。
一边是自己的长生不老的奢华生活,一边是一个鲜活但陌生的生命,埃比尼泽会如何选择?
《怪兽与贝萨妮》不仅带给孩子愉悦的阅读体验,它还是一个
比如,书中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怪兽和绅士之间那 多年的默契交易是真正的友谊吗?在贝萨妮看来,友谊是自己做的松饼三明治,是不在朋友枕头底下放癞蛤蟆。这种从点滴小事透露的温暖和爱才是友谊存在的地方。
再比如,对人性的表达与思考。当这两项摆在面前:最调皮小孩的生命和长生不老的奢华生活,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获得金钱与财富,意味着一点一点磨灭对生活的热情,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冷酷、自私,不再关心他人,这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交易吗?
故事探讨了人的欲望与贪婪是如何从不断被满足,到不断膨胀而无法自控,让孩子思考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欲望所裹挟。
作品中的人物放下“完美”包袱,缺点、优点、弱点并存。虽不完美,但更加真实,也更拉近与小读者的距离。本书告诉孩子: 无论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都可以变好,变得更好。
一开始,埃比尼泽想把调皮的贝萨妮送入怪兽之口,但随着几天的共处,贝萨妮的行为唤起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冷酷、只关心自己的绅士想到了自己几百年前养的宠物猫,冷如冰霜的心底开始泛起暖意。
贝萨妮起初看起来是那么顽劣乖张,她曾经以捉弄别人为乐,但在被怪兽捉弄后自己感受到了这份窘迫与难过,她找到自己曾经捉弄过的同学,给他弹弓防身……
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独立思考、远离内耗、打破规则等多元主题,引导孩子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怪兽与贝萨妮》一经出版便惊艳四座,华纳兄弟影业秒签电影改编权。
它已被译为法、德、意、西、葡等 余种语言,获英国克兰利好书奖、海峡群岛童书奖、美国缅因州童书奖,入选美国阳光州青少年读者书单。
“《怪兽与贝萨妮》从第一句话就令人愉快,让人想起罗尔德·达尔巅峰时期作品。
故事中的角色、物品风趣怪奇,挑战孩子的想象力。有能自己变大的迷你钢琴(方便搬运),还有见多识广、开过巡回演唱会的鹦鹉,见到怪兽就能创作一曲。
页,击退阅读畏难感;反转出人意料,让人大呼过瘾。很多读者说孩子看到就愿意打开,然后主动读完!
本书封面亮眼“吸睛”,封面印刷采用烫金、荧光专色绿、图案 工艺,让这本书散发出独有的气质。
除了封面亮眼,内文的插图也非常丰富,由瑞士宝藏插画师伊莎贝尔·弗拉特绘制,她的图画不仅 紧紧抓住文字描写特点,同时还打破常规,细腻的笔触与逗趣夸张相结合
我希望自己也是贝萨妮这样的孩子:无拘无束又充满自信。 ”希望读到《怪兽与贝萨妮》的孩子也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勇于挑战的精神,成为更好的自己!

《草丛里的那个孩子》:拥抱童年的奇幻时刻和生命勇气|中国童年专刊
诗人高凯在他最新的童诗集《草丛里的那个孩子》中,带领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领略自然、历史、乡村、城市、战争、和平,有日常生活的琐碎趣事,也有穿越时空的哲学对谈。诗人很善于把深刻的生命哲理蕴藏在丰富寓言性的童诗美学中,于不动声色中对成人世界中司空见惯的欺凌、压榨、轻视生命等不平等现象进行了一次集体围猎。
当夏日的知了声声响起,我们随着一个小男孩轻快的步伐,悄悄钻进绿绿的草丛,兴之所至,弯腰倒立,于是,在颠倒的世界里,时光由暮年逆流而上,终于回溯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诗人高凯在他最新的童诗集《草丛里的那个孩子》中,用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的奇幻世界。
《草丛里的那个孩子》带领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领略自然、历史、乡村、城市、战争、和平,有日常生活的琐碎趣事,也有穿越时空的哲学对谈。诗人很善于把深刻的生命哲理蕴藏在丰富寓言性的童诗美学中,于不动声色中对成人世界中司空见惯的欺凌、压榨、轻视生命等不平等现象进行了一次集体围猎。除了寓意深刻的诗,诗集里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精致小诗,它们温暖、清澈。诗人高凯赋予儿童诗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厚质感,而这一切,都熔铸在一首首干净清澈、充满童趣的童诗里。这种恰到好处的艺术质地,需要多年的诗艺锤炼而成,十分难得。
从童诗《村小:生字课》出发,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诗人选择了五个小学课本中常见的生字“蛋、花、黑、外、飞”,从而牵引出五个独具乡村色彩的意象“鸡蛋、花骨朵、黑板、外面、飞天”,这些意象经由诗人跳跃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精巧的意境:或调皮或乖巧的乡村孩童“张狗蛋”,飞满乡野的野花蝴蝶,穿着花衬衫、黑眼睛盯着黑板的“王梅花”,随着窗外的世界飞翔而出的广阔梦想;种种意境相互交错,从纯朴的乡村飞向山外的梦想,充满活力的意象最终挖掘出了深度的寓意。诗人对意象的精心选择、对意境的精巧构筑、对寓意的深度挖掘,这种经由想象跳跃而无限延展的童诗创作方法,在整本儿童诗集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展现。
诗人高凯在诗中写道:“海魂一直在此∕大海的一切都像童话似的奇妙∕还有谁没有回来呢∕大海之子今天才迟迟地回来∕像一个空的漂流瓶∕漂回来了。”这句诗,像闪电一样击中我的内心。这首诗中诗人列出了一系列大海的意象:“海燕、海狗、海牛、海马……”这些貌似杂乱无章的意象,经由“早就回来了”这个充满儿童气息的简单句式,慢慢堆叠出一个热闹、壮观的大海景象,那里的动物、植物,自然界里所有的生命,它们悠然自得、安于故乡,共同组成了像童话那样奇妙的海魂,它们都在大海中守候,等待归人。“还有谁没有回来呢?”这个“大海之子”,归来的时候“像一个空的漂流瓶”,满怀疲惫、满眼沧桑。漂流瓶向来有寄托希望的寓意,大海依然以母亲的博大胸怀拥抱了他。诗句在情感凝聚的最高处戛然而止,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留白,读者的思绪被这个空空如也的漂流瓶冲击,犹如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充满厚度的童稚诗句中,读出了回望的沧桑。
诗集中,最像寓言的一首诗,是《老人和孩子》。全诗由老人与孩子的十二次对谈组成,人生在对谈中缩小成简短的诗句。如同两列相对而行却擦肩而过的长途火车,老人一直往后看,孩子一直向前走,两人在孩子脱口而出的那句“其实我的童年就是你的老年”中相遇,这时,一幅美妙的画面出现了:“孩子:我拉住你了∕老人:我抓住你了∕孩子:我看见一道闪电∕老人:我看见一架彩虹。”如果从成年人的角度看,这首寓言诗恐怕要跟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对比阅读,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实际上,鲁迅先生的“老翁”“女孩”“过客”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诗人高凯的“老人”与“孩子”却围成了一个圆。三角形的稳定和尖锐同时指向一个永远无解的终极命题,即“生命是走还是留?”圆的连接却指向生命的回环往复,即“我的童年就是你的老年”。《老人和孩子》毕竟是一首童诗,从孩子的角度看,生命最璀璨的光彩,可能就是诗歌结尾处的两个意象:闪电、彩虹。老人与孩子终究会在人生的中途相遇,他们互相拥抱的时候,孩子看到的是闪电的智慧、人生的启迪;老人看到的是生命的彩虹、人生的回环。老人和孩子之间出现了奇妙的平衡,因为无论是往后看,还是向前走,他们收获的都是生命的勇气。
文章编辑:张滢莹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原标题:《《草丛里的那个孩子》:拥抱童年的奇幻时刻和生命勇气|中国童年专刊》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探索信仰与求生的哲学之旅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扬.马特尔创作的畅销小说,随后被李安改编成同名电影。这个故事以一个印度少年派为主角,讲述了他在一次海难中幸存后,与一只孟加拉虎一起漂流在太平洋中的奇幻经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派的成长经历,深刻揭示了信仰对人类心灵的无比力量。派出生于一个家庭中,宗教信仰多元而多样化。他的父亲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坚定地持无神论立场,而母亲则虔诚地信奉多神教。在面对家庭信仰的多样性时,派开始对宗教产生了疑问,并渴望寻找一种真理,一种能够指引他的信仰。
然而,在漂流的孤寂和危险中,派逐渐转向了基督教,并从中找到了一种安慰和希望。这种信仰转变彰显了宗教的巨大力量,它为派提供了在绝望中寻求勇气和坚持的动力。面对无尽的海洋、食物的匮乏和死亡的阴影,派通过祷告与神对话,通过宗教信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宗教成为了他在漂流中坚持求生的支柱,激发了他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一情节巧妙地展示了信仰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并引发读者对宗教与人性关系的深入思考。派在面临绝境时的坚持和对神秘存在的思索,不仅仅是对信仰的宣扬,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探索。
这种信仰的力量超越了宗教本身,而是涉及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寻。无论是在漂流时的孤独与恐惧,还是面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考验,派所经历的信仰转变都展现了宗教对于人类心灵的强大共鸣。宗教信仰成为了一个灯塔,在黑暗中照亮人们的前进道路,赋予他们勇气、希望和毅力。书本通过派的信仰之旅,向读者传达了关于宗教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漂流的艰苦环境中,派面临着饥饿、恐惧和绝望,但他与伴随他的孟加拉虎理查·帕克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类在生死边缘的情况下的奋斗与顽强。
派与理查的关系代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生存的渴望。尽管理查是一只野生动物,但派通过与它建立起的亲密联系,展现出了人类对友谊和互助的深切需求。在面临食物短缺和孤独的困境中,派不得不采取艰难的决策和行动,以求生存。
这种对生命的坚持和意志力的展示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同时也突显了在极限情况下人类行为的边界。派与理查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展示了生存本能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揭示了在极度压力下,人类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在绝境中,派所展现出的毅力和决心,让人们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勇气与绝望之间的微妙平衡。
派与理查之间的关系也提醒了我们,即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和合作的重要性。尽管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但在面对共同的困境时,它们建立了一种互相依赖的纽带。这种情感联系使派能够找到希望和动力,与理查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刻。这给予了读者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启示,以及对于团结和合作在生存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派与理查之间的关系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成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它不仅展现了人类的顽强和奋斗意志,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在极限情况下的道德选择。这种关系提醒着我们关注友谊、合作和互助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广泛思考。派在漂流的旅程中面临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世界的解释方式。这些问题在派的奇幻经历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与重新审视。
派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奇迹,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多样性。他目睹了大海的广袤无垠、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象以及海洋生物的奇妙存在。这些自然界的奇迹让派思考生命的奥秘和生命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唤醒了读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派在漂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自己的灵性转变。他通过对宗教的探索和信仰的转变,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这一过程展现了派对自身的成长和对存在的深度思考,激发了读者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派与理查之间的互动也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理查作为一只野生的孟加拉虎,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本真。派与理查的互动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微妙的联系和依存关系。他们在共同面对漂流的挑战时互相扶持,这种关系引发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和敬畏之情。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太平洋的无边无际与人类的终极问题相呼应,使派的漂流成为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探索的象征。派所经历的考验、他与理查的奇特伙伴关系,以及他对自身和世界的重新思考,都成为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世界观的触发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派的奇幻经历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广泛思考。派在面对生命的困境和自然的奇迹时,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派与理查之间的互动也加深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部作品鼓励读者反思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启发他们对生命的探索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