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推理小说?
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爱德华霍克的《不可能犯罪诊断书》第六本,诡计还是一如往常的精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未过时。只是少了能打动人的因素,也就是情节,人物,皆不如人意。 岛田庄司说推理小说就好比一条鱼,诡计是骨头,鱼肉可以是爱情、历史、冒险、旅情、恐怖、社会,推理小说又可以比做容器,外壳是推理,内容则可以是你想写的一切东西。 《时间的女儿》是借推理来写历史观,《永远是孩子》是借推理来写亲子关系,《嫌疑人X的现身》是借推理来写爱情,单纯只有推理,感觉都像在做证明题。写通俗小说的作者也不是只会博人眼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纯粹的以诡计论高下,索然无味。 还记得好几年前第一次看岛田庄司的短篇《天衣无缝》,很喜欢,后来又看《化石街》、《摩天楼的怪人》,主角无一不是都市生活中的异类,隐于世俗生活,形为古怪,抱着旁人不可理解的理想,想来这也许就是岛田庄司自我的一个分身吧。他是企业家之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小富二代,年轻的时候开过卡车,写过专栏,出过唱片,三十岁后改行写推理小说,第一部作品因为太过惊世骇俗差点被逐出推理界。 引用《天衣无缝》里的一段话:“我至今仍为他说的那段话感动不已,即使其余的话都不可信,我也相信那段话。我相信那是这个骗子青春时代的梦想,是他的真心话。 我的心情逐渐好转。我想,就把那一千万圆当作听那段话的代价好了,尾善吉说过,现在的东京人格局太小。真是胡说八道!你那么爱钱的话,我这一千万的小钱就送给你好了,但是你一定要……” 这种浪漫主义的傻气与天真,才是这篇小说的精神。

喜欢悬疑推理的你,不要错过这本书
初识慢三,是在《无名之猫:全国首部“猫”主题推理小说集》里写的那篇《猫的复仇》,当时结尾处的反转让我毛骨悚然,也记住了这个悬疑作者。
《虚构凶手》就是慢三的另一部作品,原名《猪之舞》,是“动物三部曲”之一。这本书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冷漠,但似乎还有那么一抹光,照进人心的深渊。
二十年前女大学生惨死在男生宿舍里,他,赵元成被认定为凶手。二十年后,培训机构来了一个神秘的老师。他,尺八和孩子们组成“猪猪侦探团”,一边讲述推理小说的写作方法,一边将自己所写的悬疑小说,如同现实般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培训班的孩子们也在他的指导下,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小说中的主角。“特长让人物充满光彩,但缺陷才能真正塑造人物”。因为孩子们各有各的困境,于是他们在自己的推理小说中融入自己的困境,也正是这样的构思,他们在一步步推理中惊恐地发现,现实正在向老师的小说靠近。
到底是虚构的作品,还是案发现场的还原?他究竟是凶手,还是被冤枉的人?再次发生的相同命案是巧合,还是同一人所为?所有的一切是沉冤昭雪,还是另有所图?虚实的结合,让整个案件扑朔迷离,作中作的写法,真的让人直呼过瘾!
这本书在让读者紧张刺激的同时,还加入了推理小说写作的指导,写侦探时必须具备的八个要素,有关侦探小说的八条经典诡计模式,有关推理的八个通关钥匙等。
特别是八条经典诡计模式,还附有代表作品,纯纯一个推理小说经典书单推荐啊,喜欢悬疑推理的小伙伴绝对不要错过这本《虚构凶手》!
“剧本杀”为什么吸引年轻人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许多“剧本杀”的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共度了几个小时的美妙时光而互生好感,从游戏回归现实后,仍然会保持联系,以剧中角色互相称呼,并且会相约组队一起玩下一个剧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剧本杀”为很多玩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经常玩“剧本杀”的网友表示,在“剧本杀”游戏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剧本杀是一个像“解忧杂货铺”一样的地方,你可以是任何人,在他人的故事里,短暂地忘却自己,度过另外一种人生。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剧本中体验别人的人生,也能给自己带来快感。在“剧本杀”的世界里,玩家需要将自己代入剧中角色,以第一视角进入游戏情境,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每个抉择背后的动机。
《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过70%的“剧本杀”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超过40%的人每周会玩一次以上。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资产阶级家庭聚会中一个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谋杀之谜”,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根据搜索案发现场的证据和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推理破案,找出真凶。
传到国内的“剧本杀”游戏最初是以推理破案为主,玩家追求的是寻求真相过程中的“烧脑”刺激。随着市场的扩大,“剧本杀”的剧本类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以演绎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的情感类剧本,在这类“剧本杀”游戏中,玩家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剧情吸引人、“好哭”的剧本会吸引更多玩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分析,所有吸引人的东西,都可以调动大脑多巴胺分泌,比如好吃的食物、美丽的风景、好看的书或电影。推理类的“剧本杀”,需要玩家运用缜密的逻辑进行分析推理,拨开层层迷雾,解开谜团,这个过程能够刺激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奖赏系统,导致多巴胺升高,从而让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情感类的“剧本杀”中,玩家通过对剧本的演绎,可以主导自己扮演角色的人生,这种掌控感会让人产生成就感。同时,玩家通过在角色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生命历程,会产生一种“实现自我”的感受,而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高等级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需要“烧脑”的破案类剧本,还是情感类剧本,“剧本杀”游戏的场景设置都是在安全的环境中,玩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掌控感,跟其他玩家的互动也遵照一定的逻辑,有迹可循。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未知的风险,既满足了人类的“猎奇”心理,又提供了无利益冲突、安全、可掌控的新型社交模式。
如果玩家选择的剧本与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件比较贴近,玩家在角色扮演中能对自己的人生以及与周边人的人际关系等有所反思,得到启发,能把内心的情绪或者在过去事件中堆积的情感通过扮演的角色表达出来,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那么玩家在“剧本杀”游戏中获得的不仅是快感,还有心理成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心理剧疗法”的效果。
心理剧疗法激发的是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来访者可以演绎一个具体事件,例如之前经历过的某个创伤性事件,也可以演绎自己在经历某个事件时的态度和感受。可以帮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内心状态,了解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觉察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并且冲破固有思维,用更多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大部分“剧本杀”的剧本并不能起到心理剧治疗的功效,但是这种游戏却能够让玩家之间产生交流和互动,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这对每个参与者的心理都会起到良性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没有好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剧本杀”的玩家,因为在游戏中共度了几个小时的美妙时光而互生好感,从游戏回归现实后,仍然会保持联系,以剧中角色互相称呼,并且会相约组队一起玩下一个剧本。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剧本杀”为很多玩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虽然“剧本杀”好玩,但在选择剧本方面也要留心。应该选择健康温和的剧本,尽量避开那些剧情恐怖的,或是会带来高强度刺激的剧本,因为太过紧张刺激的剧情,会产生后遗效应,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刺激中,也会影响身心健康。
原标题:《“剧本杀”为什么吸引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