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初唐四杰中的文学巨匠!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流传千古,为后人所敬仰。
卢照邻出生于约636年,出身于一个望族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他曾在年少时师从曹宪、王义方学习小学及经史,这些早年的教育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卢照邻被邓王李元裕聘为王府典签。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子,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博览群书,获益良多。李元裕对卢照邻的才华极为赏识,曾称赞他为“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将之比作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尉(今四川成都附近)。新都尉一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卢照邻在此期间却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些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之一《长安古意》便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还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揭露了权贵阶层的骄奢淫逸和内部倾轧,深寓讽喻之旨。
卢照邻在文学上尤工诗歌和骈文,他的诗歌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誉为经典。他的骈文也同样出色,构思新颖,文笔流畅,情感真挚。
《长安古意》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托古意而写今情的手法,描绘了当时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诗人用铺陈的笔法,展现了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他也写到了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此外,诗中还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除了《长安古意》外,卢照邻还创作了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行路难》表达了他探索人生本质的强烈愿望;《元日述怀》则表达了他做官不得意而归隐家园的情感;《梅花落》由眼前的梅花开放引发联想,转写遥远的塞外征人之情状;《病梨树赋》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作品。
卢照邻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他和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为初唐诗歌的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流传至今,为后人所传颂。
然而,卢照邻的仕途并不顺利。在离开益州新都尉一职后,他寓居洛阳,因《长安古意》中的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入狱。据说这是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梁王武三思所致。虽然家人尽力营救,但最终还是未能成功。出狱后不久,卢照邻便感染了风疾。
为了治病,卢照邻曾从孙思邈问医道,并尝试服用各种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并未能治愈他的疾病,反而使他中毒,导致手足残废。这一时期的卢照邻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他先后转居少室山中的东龙门山和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
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下,卢照邻的政治理想也未能实现。他自感在政治上不得志,又饱受病痛之苦,最终选择了自投颍水而死。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然而,他的文学作品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卢照邻的文学作品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和骈文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被后世文人墨客所推崇。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构思新颖,文笔流畅,情感真挚,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代表作《长安古意》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败、权贵与平民的对比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这些主题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深化。
除了《长安古意》外,卢照邻的其他作品如《行路难》、《元日述怀》、《梅花落》等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卢照邻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呼声。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卢照邻的文学遗产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上。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为后世文人墨客所推崇和借鉴。

杜甫一首《戏为六绝句》,精准评价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
唐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文化的繁荣造就了诗词歌赋的盛极一时。其中就有初唐时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四位杰出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这四位文学造诣很高的文学家,在诗歌上都有所建树,而且在人生境遇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上的曲折。四杰齐名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以他们的诗文而著称,而主要侧重的是骈文和歌赋,其实他们的齐名也有境遇方面存在共性的原因。
通常来说,王杨卢骆这种齐名是对于他们的诗歌而言的,但是我们不能够脱离他们的时代属性与历史环境而论——因为他们的诗歌很大程度上与其人生经历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在内容、风格与意境等方面对宫体诗都有较大的突破与超越,是文学发展史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代。他们使五言律诗从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勇于突破齐梁时期宫廷诗柔靡浮艳的诗风的限制。
王杨卢骆将诗歌文学的素材从原本拘囿的儿女私情与宫廷琐忆的范围中解放了出来,使诗歌能够更多地反映广阔的百态世间以及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明代诗歌理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样的评价还是中肯客观的,王勃的“高华”,杨炯的“雄厚”,卢照邻的“清藻”,骆宾王的“坦易”,都是初唐时期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伟大的“诗圣”杜甫曾经写过《戏为六绝句》,其中对“初唐四杰”的赞美与褒扬洋溢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第二、三首》
大诗人杜甫的分析非常科学准确,他强调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条件。因为六朝时期有着作品辞藻艳丽浮华却内容空洞无物的诗歌传统,初唐时期的很多诗人创作时还没有完全摆脱掉,所以很多的人都有着巨大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当时很多人讥笑“四杰”王杨卢骆“轻薄为文”,而杜甫认为这是他们自身没有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的行为。
哂就是讥笑的意思,“未休”强调了那些人的攻击无休无止。但是这种无谓的讥笑嘲讽在杜甫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他认为这些人终将会被历史的巨浪无情地吞噬。这些守旧的文人终将会慢慢逝去,但是王杨卢骆这“四杰”会万世流芳。历史实践证明,杜甫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守旧的那些文人在敝帚自珍中一个个随岁月流逝化为尘土,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接着理智清醒的杜甫也认识到“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文学成就虽然不能够与《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比肩,但是他们伟大的文学贡献终将会为世人所铭记与赞颂。他们凭借自己的辛勤创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为后人所珍视。虽然王杨卢骆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他们开创了五言律诗的伟大先河。
在杜甫看来,王杨卢骆就是文学史上拥有“龙文虎脊”的千里马,他们的过人天赋使得他们超越同时代的那些守旧文人。如果说王杨卢骆是可以驰骋千里的千里马的话,那么嘲讽批评他们的那些守旧文人就是遥远路途上逐渐跌倒的劣马。通过这种精妙的比喻,我们能够感受到杜甫对于“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敬仰与憧憬。
通过分析与感悟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这两首诗,我们能够认识到“初唐四杰”的杰出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他们开创了五言律诗的先河,给后世的五言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杜甫一首《戏为六绝句》,精准评价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
唐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文化的繁荣造就了诗词歌赋的盛极一时。其中就有初唐时期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四位杰出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这四位文学造诣很高的文学家,在诗歌上都有所建树,而且在人生境遇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上的曲折。四杰齐名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以他们的诗文而著称,而主要侧重的是骈文和歌赋,其实他们的齐名也有境遇方面存在共性的原因。
通常来说,王杨卢骆这种齐名是对于他们的诗歌而言的,但是我们不能够脱离他们的时代属性与历史环境而论——因为他们的诗歌很大程度上与其人生经历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在内容、风格与意境等方面对宫体诗都有较大的突破与超越,是文学发展史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代。他们使五言律诗从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勇于突破齐梁时期宫廷诗柔靡浮艳的诗风的限制。
王杨卢骆将诗歌文学的素材从原本拘囿的儿女私情与宫廷琐忆的范围中解放了出来,使诗歌能够更多地反映广阔的百态世间以及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明代诗歌理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样的评价还是中肯客观的,王勃的“高华”,杨炯的“雄厚”,卢照邻的“清藻”,骆宾王的“坦易”,都是初唐时期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伟大的“诗圣”杜甫曾经写过《戏为六绝句》,其中对“初唐四杰”的赞美与褒扬洋溢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其中的深刻内涵: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第二、三首》
大诗人杜甫的分析非常科学准确,他强调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条件。因为六朝时期有着作品辞藻艳丽浮华却内容空洞无物的诗歌传统,初唐时期的很多诗人创作时还没有完全摆脱掉,所以很多的人都有着巨大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当时很多人讥笑“四杰”王杨卢骆“轻薄为文”,而杜甫认为这是他们自身没有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的行为。
哂就是讥笑的意思,“未休”强调了那些人的攻击无休无止。但是这种无谓的讥笑嘲讽在杜甫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他认为这些人终将会被历史的巨浪无情地吞噬。这些守旧的文人终将会慢慢逝去,但是王杨卢骆这“四杰”会万世流芳。历史实践证明,杜甫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守旧的那些文人在敝帚自珍中一个个随岁月流逝化为尘土,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接着理智清醒的杜甫也认识到“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文学成就虽然不能够与《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比肩,但是他们伟大的文学贡献终将会为世人所铭记与赞颂。他们凭借自己的辛勤创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为后人所珍视。虽然王杨卢骆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他们开创了五言律诗的伟大先河。
在杜甫看来,王杨卢骆就是文学史上拥有“龙文虎脊”的千里马,他们的过人天赋使得他们超越同时代的那些守旧文人。如果说王杨卢骆是可以驰骋千里的千里马的话,那么嘲讽批评他们的那些守旧文人就是遥远路途上逐渐跌倒的劣马。通过这种精妙的比喻,我们能够感受到杜甫对于“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敬仰与憧憬。
通过分析与感悟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这两首诗,我们能够认识到“初唐四杰”的杰出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他们开创了五言律诗的先河,给后世的五言诗歌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