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读书分享(八)《明朝那些事儿》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可以让人坚定信念、滤除浮躁、丰富知识、明辨是非、提升才华、修身养性。为了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切实落实《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的实施方案(试行)》,金昌中院将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一本书籍,每天推送干警读书心得,“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推动形成读经典、学理论、强素质、作表率的浓厚氛围。
十余年前,从进入夏日便着手准备司法考试(当时的称谓,现在已成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复习状态也从刚开始的生龙活虎、孜孜不倦,慢慢变成了左顾右盼、心猿意马。某日正在电脑里寻寻觅觅之际,忽然打开了当时还在微博更新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前就听有同事说是个奇人写的奇文,原本也没当回事,但打开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从朱重八乞讨一口气读到了与陈友谅对战。该书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年代和具体任务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绎。
读史使人明智。伴随着朱家王朝的建立,我也逐渐平静下来,把这本书作为学习之余的调剂。从此,除了认真聆听电脑上柏浪涛、韩友谊们这些名师的课程外,朱家王朝的帝王大臣等人便一直伴随着我直到考试前一天才逐渐散去。
现在想来,如不是这本书,我很可能很难坚持那段枯燥乏味的备考时光。究其原因,我觉得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开国皇帝朱重八不仅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还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的“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嵩和发妻恩爱终老等等。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普通人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二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政治斗争,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三是语言表达幽默诙谐。作者常常通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嬉笑间接受了大家的采访。他称朱家皇帝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嵩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博古可以通今。通观整部长达八十六万字的这部历史题材小说,处处阐释着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正如书中所说: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地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正是上面这段话,始终激励着我的备考之路。
读完这部有关明朝的小说,我想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的那篇词可堪总结: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 著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
2018年,38岁的马伯庸迎来了他的“影视元年”。随着小说《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相继被改编成影视剧,他从一个互联网兴起时代混迹论坛的写手,真正蜕变成了作家马伯庸。
最近,马伯庸的全新明朝历史纪实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这本新书可以说是马伯庸的“重说明朝那些事儿”,他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朝基层政治事件。
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都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近日,马伯庸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要读懂大明,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也要听到最底层的故事。
为了写这部新书,马伯庸翻阅了大量史料,甚至明朝小县城的地方志和公文,将发生在明朝小县城里的案子疏通前因后果。围绕新书创作的幕后故事,马伯庸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去年开始,你的小说被集中改编为影视剧。考虑过自己做编剧吗,或者未来有可能介入影视行业吗?
我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三国机密》2018年已经播出了,《古董局中局》现在在腾讯播出,《长安十二时辰》也即将播出。我其实还挺擅长把影视转成文字的,但是却不擅长把文字转成影视,因此不参与任何编剧。
对于影视剧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我是觉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第一,我本身写作的风格就偏影视,不用刻意去调。第二,当你心里存了什么去做,跟你无意中做,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现在流行写宫斗、宅斗、甜宠,我写不出来,那我就固守在自己这块就行了,只要故事做好,人物做好,改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影视方看重的永远不是他觉得这个作品特别好拍才拍,还是觉得它内核好,特别适合拍出来,剩下的都是技术性问题。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显微镜下的大明》属于历史纪实,怎么会在影视剧大爆发的时候写一本历史书呢?
我一直希望在谈到历史的时候,能够把视角放低,眼光不要只放在帝王将相身上,或者就算提到皇帝,最好有一个身份低下、但是人格上跟他平起平坐的形象出来。《显微镜下的大明》来自我翻地方志找到的一堆史料,譬如明代小县城里的案子,前因后果、公文都有,我把它们重新构成一些大家能看懂的纪实文字,像小说,但每一句都有出处。
我们老是看到帝王将相治理朝政、勾心斗角,老百姓的生活一两句话就带过去了。像书中一个案子,《明实录》上只有一句,但它呈现的老百姓的收入、面临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个困难、怎么从自己阶层出发跟其他利益阶层碰撞……这是真正鲜活的东西,我希望大家能看到古代普通人真正的生活,他们所遵从的规则和道德。
2018年我有意写一本冷门书,就是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我一条一条去看档案,繁体字的,竖排的,还要搞句读,挺费工夫的事,市场销量不一定好,但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的写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以《古董局中局》为例,当时阅读了很多考古文献资料后,得到了灵感。在古董鉴定中,青铜器外面有锈,过去是去摸、去看,甚至去舔一下。现在技术先进了,用X光照射金属内部,就能鉴别真伪,我就是从新技术鉴别古董的论文中找到了故事灵感。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最早从网络起步,有人说你从“写手”变成了“作家”,你如何评价自己?
首先我是一个作者。其次,以前我还挺想成为学者的,结果论文看多了,和学者接触多了,我发现把一个方面从学术提炼成某种结论和规律,专业和非专业真的差很多。比起知识分子来,我其实就算知道分子。
未来我想当象牙塔里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桥梁,把学术知识用相对比较轻松的方式讲解给老百姓,借此教化大众、引导他们走向小众。
我现在觉得作家不是一个身份,作家是一个状态,当你有冲动表达一些东西并且付诸文字,你就是一个作家,当你写完把笔记本合上,你就不是作家了。每个人都有几个瞬间会是作家,作家也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很多人没有作家这个身份,但是他们写的东西很好看。
再扩散到文化领域,作家之外再画一个大圈的话,应该是文化圈。因为我对历史类的、文化类的,尤其是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也做一些研究,也没有给自己限定是个什么身份必须做什么。就像一个作家不可能只读文学类的书,一定是兴趣扩展到更宽的领域,才最后形塑成你的作品。里头是有一个平衡,我尽量往后退一点,可能更舒服一点。
《明朝那些事儿》哪个版本好?
2013-04-02 ↔ 22080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近年来一直热度不减,我虽然只看过两遍,但这套书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历史题材的书籍都应该写成这个样子,行家看门道,外行们也可以看看热闹。
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在版权方面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作者当年明月当初发布这部作品的时候,是以贴子的形式在天涯做的连载,所以第一个版本大家都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后来这本书又在多家出版社进行出版,各个版本都有一定差别,所以在哪个版本比较好的问题上大家意见都不太统一。
我个人认为只要别去买错误百出的盗版书(还不如看看电子版),正规版本在主要内容上都是差不多的。除主要内容以外,其他方面的一些区别如下: 1、出版社和出版时间不同。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后面出版的内容更加完美一些,无论从内容修订、文字修改等方面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变化。
2、除文章以外的其他内容有所不同。比如插图、注解、小故事等。可能大家需要的都不太一样,要收藏的,推荐买友谊的那个版本,要送朋友的,可以选择典藏版,要给小朋友看的,可以选插图、注解、小故事比较多的版本。 3、书籍装订质量的不同。取决于装订工艺、纸张成本、印刷成本等,这个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1、北京联合出版社的9册增补版。这个版本是2011年由当年明月重新修订,并由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其特点是新增人物插图、参考消息、图表、地图,即便于阅读和研究,也可收藏、送礼。同时还有一个图文精印版,也是9册,图文内容更加适合孩子阅读。
2、浙江人民出版社的7册纯文字版本。这个版本的出版时间稍晚,但销售量却是最大的,可能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看纯粹的文字内容。 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7册版本。这个是2009年出版的,是最经典的一个版本,可以单册购买,每一册的价格是不同的。 同时还有海关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等多种版本,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也可用微信搜索公众号“劲来吧”)
2020-04-11 10:39:27
海关的那个我只看得到第七版,前几版没见过
2017-11-14 16:55:21
我听的音频版的,这也算是一个版本吧,还带着语气配音,比看字好多了
2014-04-19 21:35:08
2009年1月份友谊出版社的7册纯文字版是目前市场能找到的最早的版了,不过很多店都缺货,文章中的那家第一册应该也处于缺货状态。 是要收藏吗?
2014-04-19 13:57:33
2013-05-01 09:13:25
谢谢介绍,我要买给朋友家的孩子看,最终选了个带图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