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庄子》精选三十句,逍遥游于天地间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55:02

阅读人数: 107

本文主题: 武侠之逍遥宗师

0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内篇•养生主》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0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内篇•养生主》

安于天时而顺从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入怀。

03、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内篇•人间世》

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

04、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庄子•内篇•人间世》

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

05、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庄子•内篇•人间世》

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

06、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内篇•德充符》

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

07、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内篇•大宗师》

知道上天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08、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庄子•外篇•骈拇》

所谓常态,就是弯曲的不依靠曲尺,笔直的不依靠墨线,正圆的不依靠圆规,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离析的东西依附在一起不依靠胶漆,将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绳索。

0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外篇•骈拇》

小的迷惑会改变方向,大的迷惑会改变本性。

10、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外篇•缮性》

由于外物而丧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却本性,就叫做颠倒了本末的人。

1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外篇•秋水》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12、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庄子•外篇•秋水》

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明确。

13、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外篇•秋水》

不要用人为的意志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本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搭上生命。

14、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外篇•达生》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15、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外篇•山木》

品行贤良却不自以为贤良的人,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1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

17、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杂篇•寓言》

万物原本就有它正确的方面,万物原本就有它可以肯定的方面;没有什么物类不存在正确的方面,没有什么物类不存在应当肯定的方面。

18、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庄子•杂篇•列御寇》

用偏见去追求公平,这样的公平绝对不是真正的公平;用人为的感应去证验外物,这样的证验绝对不是真正的证验。

19、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杂篇•盗跖》

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20、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外篇•山木》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利断义绝。

22、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也。——《庄子•内篇•德充符》

老镜子明亮、光滑的话,尘埃和污垢就不会停留在上面,反过来,镜子蒙上尘垢,就不会明亮。常和品德高尚具有才学的人在一起,就会少有过错。

2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杂篇•渔父》

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24、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爵位也不感到惭愧。

25、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庄子•外篇•天运》

水上行走,没有比船更便利的;陆上行走,没有比车更方便的。船可行于水,但若想它在陆地上行驶,那终生也行不了几尺。这几句常用来说明办事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导致失败;也可借以说明用人必须扬长避短,不能强人所难。

2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内篇•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杂篇•则阳》

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指相对的两面可以相互转化。

28、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庄子•内篇•人间世》

彼此喜欢的人,肯定会互相说出过分赞美的话;而互相对立的人,必然也会说出过分的话来相互诋毁。

29、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内篇•齐物论》

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们叫出来的。

30、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庄子•外篇•天运》

在筛糠时如果眯了眼睛,就分不出东西南北了。现常用“播糠眯目”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庄子》精选三十句,逍遥游于天地间

原创洪七公的师父,到底什么来头?此人雄霸西北,天下无敌,堪称大宗师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神雕侠侣》的尾声,江湖诸事,基本都已尘埃落定,暂时告一段落,新五绝和他们的家属,以及众位江湖侠者,都将各回各家,挥手作别,正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少年,这位少年的出现,可谓是承上启下,成功地将《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两个武侠时代做了完美地衔接,此少年就是张三丰。

其实,看完新修版《天龙八部》之后,我们也能找出一位像张三丰这样承上启下的少年,他是谁呢?不妨一起来看看。

天龙时代的尾声,很悲凉,因为大家心中的战神萧峰,为了阻止辽军南侵,自尽于雁门关下,令人扼腕叹息。此时,天龙三兄弟就只剩下段誉和虚竹,二人因为各自的身份和肩负的责任,也分别回到了大理皇宫和灵鹫宫。

段誉无需多言,他只需要做好大理皇帝就好了,但虚竹除了要掌管好灵鹫宫之外,还肩负一个很重的任务,就是大哥萧峰对他的嘱托,萧峰生前曾把自己的绝学降龙二十八掌精简为十八掌,外加打狗棒法,一并传授给了他,希望他日后转而传给继任的丐帮帮主。

为此,虚竹一直在苦苦寻找这个合适的人选,很多年过去了,丐帮之中,终于有一位少年脱颖而出,他资质不凡,为人稳重能干,人缘好,深受丐帮帮众的爱戴,大家一致推举他为丐帮帮主。

虚竹得到这个消息后,火速将此人喊到灵鹫宫来,经过一番考核和测试,虚竹对这个少年非常满意,并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全部传授给了这位少年。

要问这位少年是谁?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他就是洪七公。

洪七公不负众望,不仅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练得炉火纯青,还带领丐帮向好发展,使得丐帮日益壮大起来,在射雕时代,洪七公的江湖地位非常之高,凭实力成为天下五绝之一,除了王重阳之外,再无对手。

其实,从时间上看,虚竹是洪七公的师父,也没什么违和感,虽然说洪七公活跃在南宋时期,但是,他少年时,正值北宋沦陷时期,而虚竹在北宋末年也不过才20多岁,他修炼的逍遥派武功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延年益寿,再加上虚竹当时的武功已经天下无敌,也没人敢招惹他,所以,他活到百八十岁都是小意思。

另外,洪七公修炼的另一套拳法,也在隐约暗示着我们,他的师父是虚竹。

在射雕中,有一个奇怪的设定,即洪七公传授武功“逍遥游”给黄蓉,按理说洪七公所修皆为刚猛型的功夫,却要传授黄蓉“逍遥游”这种灵巧飘逸的武功,实在有些突兀。

文中解释说,这是洪七公少年时学习的拳法,后来,因为与自身所修炼的武功门道不合,所以很少再用。

但是,仔细想想,好好的剧情,为什么突然加了一段传授“逍遥游”的桥段呢?其实,这很有可能是金庸先生埋下的伏笔,毕竟这“逍遥游”的武学特色,与逍遥派轻灵飘逸、闲雅清隽武学风格十分相似。

也就是说,“逍遥游“很有可能就是逍遥派武功。当年,虚竹在传授少年洪七公武功时,因为洪七公年纪太小,所以,就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传授了他一些逍遥派的武功,作为过渡,之后再传授他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

不管怎么说,虚竹与丐帮的渊源是很深的,当初他受萧峰的嘱托,传承丐帮两大绝学,萧峰死后,虚竹掌管的灵鹫宫势力势必会对丐帮关照有佳,而丐帮帮主洪七公又是从虚竹手中承袭了丐帮绝学,也必会对虚竹感恩有加。

所以说,后天龙时代,真正的赢家非虚竹莫属了。论武功,虚竹拥有逍遥三老两百年内力,修炼了所有逍遥派绝学,经过多年的研修,武功早已突飞猛进,再也不是天龙时代那个只能靠开挂和运气才能出圈的小年轻了。

论势力,虚竹统领的灵鹫宫,肯定会比天山童姥时代更为强大。毕竟虚竹的武功已经超越天山童姥了,性格上他比天山童姥随和得多,也不会置人于死地,更不会随便使用生死符,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们,会更加拥护他。可以说,虚竹当时在西北,足以雄霸一方了。

论盟友,虚竹领导的灵鹫宫与洪七公统领的丐帮,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与段誉的大理国友好共赢;与少林派的关系更是十分密切,毕竟他原是少林弟子,又是少林前掌门玄慈之子;他本身又是西夏国驸马,有强大的西夏国做后盾。

不得不说,虚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做皇帝的段誉,再加上他一身绝世武功,绝对算得上是武林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庄子:人生四步骤,直达逍遥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庄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种境界叫逍遥,至于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又该如何抵达,就不明所以了。其实,庄子已经用四个词亲口告诉了我们,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条逍遥之路。

这四个词,出自庄子亲笔的内七篇中的《人间世》和《大宗师》。老庄常言天道与境界,却很少去说抵达的路径和方法。所以庄子明白讲出的这四个词非常之难得,值得一再珍视和细细品悟。

这便是——心斋、坐忘、悬解、见独。

有个词叫“斋戒”。心斋,就是心的斋戒。斋戒有两大要点,心要诚,行须戒。心斋,也是一样。

要诚于什么,如何是戒?《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感受现象。气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的。只有大道能虚。人心能达到与道相合的虚空境界,就叫心斋。

道,就是那应奉若神明而心诚之物;虚,就是戒。道就是虚,虚就是气。只有虚空如气,才能涵藏万物。做人如此,便是心胸的博大;做事如此,便是格局之广阔。这便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

这是典型的道家心性——虚静。也是典型的道家思维——通达。之所以虚静和通达,是因为贯通了阴阳之道——留,一定要通过放手;得,必然要通过放弃;取,必须得通过给予。而平常人留只是去留,得只是去得,取只是去取,与道相悖,自然事与愿违。能通阴阳,方知迂回;直来直去,只能越走越窄,一条道走到黑。所谓虚静,正是阴阳的混一之态。

道家所谓“不求而得,求而不得”,看懂其中的阴阳之理才能通透领悟和把握。 修心养性要如此,不求才能丰盛;做人做事也要如此,不欲得才能大得。

我们常说“虚心”,却很少有人了解其中深意。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一种美德,而其实,那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所谓“悟后起修”,看清楚、想明白再去做,才能不入歧路。有这样的悟,才是真修行的开始。

何为“坐忘”?《大宗师》里庄子借颜回之口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身心两重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这种境界似乎太高了,我们大多数人永远够不着,其实不是的。因为“忘”的实质,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福祉,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大宗师》中,庄子让已经年老却容颜如孩童的神人女偊,自述了自己得道的七个步骤,最开始的三个步骤是“外天下”“外物”“外生”。连续三个“外”,昭示的也是悟道的过程,所以正是“忘”的真谛。什么是外?出来。出来得越远,才能忘得越彻底。我们的忘不掉,只是因为身在局中。

所以忘不是醉生梦死的逃避,而是从局中跳出来的出离。跳出来,是为了做一个旁观者清的局外人,而不再是当局者迷的局内人。

这既是为了清醒,也是为了自在。因为,人在哪个局内,必为局内的规则和关系所牵绊而受累,身心皆是如此。这便是不自在的源头。跳出来,就是跳出了束缚。如同青蛙跳出了那口井,井的外面,才是可堪逍遥的天与地。

如何能忘?所谓坐忘,便是要坐。这不只指修道之人的打坐入定,更是关乎所有人的静心。老子所谓“浊以静之徐清”,静下来浑浊的心就能慢慢沉淀清彻,便不再在杂乱纷扰中,也就出来了。

静的法门,便是心斋中的“若一志”,心思专一,不论专一于什么,观心也好,做事也罢。只因为,人心的大病是散乱浮躁、猿跳马奔,必须以专一对治。

坐忘之后,还需要“悬解”的验证和巩固。

何为悬解?就是解除束缚。《大宗师》中说: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也。

得,是适时;失,是顺应。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会侵入心中,这就是古来所说的解除束缚。那些不能自求解脱的人,仍被外物所累。

安时处顺,才能悬解。如何才能安时处顺?此句言得失、哀乐,皆是世间事,办法恰恰就寓于其中。

女偊总结自己得道的状态为“撄宁”,并说“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撄是动,烦动;宁是静,宁静。“撄而后成”,安宁和宁静从哪里来?从烦乱干扰中来,“静中得静未必静,动中得静方是静”,静中所得之静要经过动中的考验,才能算数;动中能修出一份静来,最是靠谱。

王阳明主张事上磨练,宋代高僧大慧宗杲认为能于动处悟禅者是为大彻大悟,庄子主张撄而后宁。世间是道场,活着是修行,乃儒释道共同之真髓。

静中的静,是夜深无人时的片刻安宁;动中的静,才是风吹雨打中永恒屹立的稳如泰山。山须经风吹雨打,人须经艰苦历炼。

而这一切,需要去担当。这无关出世入世,只关系淬炼升华。

见独,何谓“独”?便是道。老子所谓“独立而不改”。

心斋是明道和悟道,坐忘和悬解是修道,见独则是见道。

见独,如同禅宗的明心见性。这一步是女偊得道七步骤的第五步,其实是最终一步,后面的“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不过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而已。

《大宗师》中说,“朝彻,而后能见独”。什么是朝彻?早晨太阳升起,顷刻便刺穿驱尽无尽的黑暗,哪怕这黑暗曾经再深重、再漫长。人生,其实也是这样,一悟那刻,一切烟消云散。

最值得我们回味的是见独的这个“独”字。对于求道之人,“独”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开悟时“只许佳人独自知”和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那样难为人道、自知自明的体验;对于我们普通人,则是历经打开思维、静心出离、世间磨砺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独立。

这种精神的独立太珍贵。君不见,世间多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操守丧尽,都是因为不得这份独立的清醒和高贵。

总结起来,庄子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四个步骤,对于悟道是明理、实修、淬炼、得道的历程。对于人生,则是在不断抵达四种人格——明白人、局外人、担当的人和独立的人的过程中,完成一种圆满。

其中的逻辑是——有一份通达事理的明白,才能有抽身而出的清醒;有一份局外人的看破,才能有对自己和世间的真正担当;能够担当得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谓道不远人。庄子的逍遥,用平实一点的话说,也不过是12个字: 看得破,放得下,拿得起,立得住。

关注“电影悦分享”,回复“禁片”看好看!

标签: 人间世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