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莫泊桑的相关资料介绍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作家。他一生创下许多著名小说。被称为小说巨匠。关于莫泊桑你还了解哪些资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居伊·德·莫泊桑(1850.8.5~1893.7.6),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 后,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 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之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惊天动地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论小说》),表现人物内心的真实与本性的 ,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现过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为的人物,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现实主义艺术,总的来说,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英雄人物的平凡化,这两个特点使他不是与过去的小说艺术,而是与他之后的现代小说的写实艺术联系了起来。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写实方法是与他的现实主义典型化的艺术思想不可分的。他严格地把“逼真”和“真实”区分了开来,他摒弃照相式的真实,而致力于“把比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出来”,他善于在那些粗糙、混杂、零散、琐碎的日常生活现象中进行选择,舍去所有对他的主题无用的东西,采用其中最具特征性的细节,以“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所忽视的,然而对作品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论小说》)。在这一方面,莫泊桑与自然主义的实录性的写作方法有所不同,从而避免了这种方法所必然带来的繁琐拖沓的文风。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由于莫泊桑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他在当代作家中就成为这一 事件最有资格的描述者。他对战争的所见所闻是那样丰富,而他的体验感受又是那么深切,因此,他在整个创作的历程中始终执著于普法战争的题材,写出了一批以战争为内容的短篇。毫无疑问,他是对这场战争描绘得最多的法国作家,可以说,这史事件由于有了莫泊桑才在法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首要贡献,在于把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他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重要标志,较之十九世纪前期巴尔扎克、斯丹达与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经完全摆脱浪漫主义色彩,更抛弃了传奇小说的一切手法。在选材上,莫泊桑的短篇大都以日常生活的 或图景为内容,平淡准确得像实际生活一样,没有人工的编排与臆造的戏剧性,不以惊心动魄的开端或令人拍案叫绝的收煞取胜,而是以一种真实自然的叙述艺术与描写艺术吸引人。在描述中,莫泊桑甚至不用情节作为短篇的支架与线路,更力戒曲折离奇的效果,他总以十分纤细、十分隐蔽、几乎看不见的线索将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聪明而不着痕迹地利用最恰当的结构,把主要者突出出来并导向结局。以他的名篇《一家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可言,所写的只是一个 家庭里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惟一可称为情节的仅仅是老太太的休克,但小说却绝妙地表现了公务员家庭生活的情景与他们的精神状态,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生活现实,而且所有这些细节写得生动真切,富有情趣,具有可读性的艺术魅力。其他如《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戴丽叶春楼》《水上》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莫泊桑所有这些作品实际上已形成了情节淡化与生活图景自然化的倾向,现代小说艺术的一个特点在他这里已露端倪。

法国文学家盘点:雨果(一)
Victor-Marie Hugo (1802-1885) est un poète français, dramaturge fameux et prosateur romantique considéré comme l’un des plus importants écrivains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et aussi le du mouvement de la littrature romantique de France. qu’il soutenait est devenu un lien entre des penseurs des Lumières et des écrivains tels que Romain Rolland. Sa création, qui durait plus de 60 ans, a produit de profondes influences sur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du 19ème siècle tout entier.
维克多-马里•雨果(1802-1885)是法国诗人、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小说家,更被看作法语语言中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人道主义成为维系启蒙思想家们与罗曼•罗兰等现代作家的纽带,而他长达60余年的创作活动,则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Puisque le contenu des premiers romans écrits par Victor Hugo se séparaient de la réalité sociale, les romans ainsi le pouvoir . Mais en même temps, son idée humanitaire devenait de plus en plus évidente dans ses œuvres. 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 (1829) raconte des expériences et l’impression sur la vie dans la prison d’un condamné. Ce n’est pas l’histoire d’un condamné qui réellement existait, mais par laquelle Victor Hugo voulait appeler à la peine de mort dans un sens général.
在雨果初期创作的小说中,故事的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因而缺乏感人的魅力。但与此同时,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越来越明显。《一个死囚的末日》(1829)写的是一个死囚对牢狱生活的体验和印象。小说并非写的是某个死囚的故事,而是在普遍的意义上呼吁废除死刑。
Le roman historique Notre-Dame de Paris (1831) est un des chefs-d’œuvres de Victor Hugo, dont l’histoire a lieu au 15ème siècle à Paris. Il a fait attention à la dans sa description. Il y a son principe du entre la beauté et le : la beauté est tandis que le laideur est . Le roman manifeste l’esprit révolutionnaire contre ainsi que l’Église en répandant la force de l’humanisme. Quant à la valeur artistique, il est à la hauteur d’une combinaison de romantisme ainsi que réalisme.
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巴黎圣母院》的描写注重夸张和抒情,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美就美得白璧无瑕,丑就丑得令人恐怖。小说充分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度。
(1834) brosse un tableau des personnages réels et des incidents réels, ce qui rend l’humanisme de Victor Hugo clair, c’est-à-dire la sympathie pour les pauvres et l’opposition contre l’injustice du pouvoir . Victor Hugo y a pour la première fois avec précision le problème réel de la société. Il croyait que c’est la société la tragédie des bonnes gens. Alors il peut être considéré comme la maquette de
另外,《克洛德•格》(1834)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使雨果抽象的人道主义精神变得明确起来,那就是同情穷人、反对司法的不公。雨果在这篇小说里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问题,即认为是腐朽的社会造成了善良人的悲剧,因此它可以被视为《悲惨世界》的先声。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了解到,法国文学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柳鸣九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15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柳鸣九先生,曾用笔名柳邱,湖南长沙人。1934年出生。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57年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生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柳鸣九先生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8年,荣获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柳鸣九先生著译等身,学术成果丰硕,是法语学界公认的权威学者、领军人物,以卓有学术胆识著称,对人文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译介工作,笔耕不辍,早年曾提出文学欣赏“共鸣”说;在译介和评价萨特及存在主义方面引起学界很大反响,被视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同时在法语文学和重要作家、流派的译介及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柳鸣九先生在法国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文化散文写作和文学翻译等领域均有较高建树。其文学史论著规模宏大、立论稳健、辨析透彻、文风洒脱。其理论批评思想新锐、与时俱进、气势沛然,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文化思潮研究领域起到了解放思想、打破坚冰的历史作用。其散文融知识、趣味、哲思于一体,感情真挚,品位儒雅,是典型的学者散文。其译笔富于文采,有众多译本广行于世。著有散文集《巴黎散记》《巴黎名士印象记》《山上山下》《米拉波桥下的流水》,评论集《采石集》《凯旋门前的桐叶》《塞纳河岸的桐叶》,论文集《理史集》,专著《法国文学史》(三卷)、《萨特研究》《新小说派研究》等,译著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局外人》《雨果文学论文选》等。主持编选《雨果文集》(20卷)、《加缪全集》《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龚古尔文学奖作品选》《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等。2015年,15卷本《柳鸣九文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柳鸣九先生不同时期的各类著译作品约600余万字。
柳鸣九先生曾在多篇文章和不同场合表达过自己“为了一个人文书架”的人生追求和为社会文化积累添砖加瓦的人生理想,这种追求和理想直至晚年而不衰。柳鸣九先生也常以西西弗斯自喻,自我定位为“文化的搬运工”和“精神苦力者”。他曾在回忆录中说:“个体是脆弱的、速朽的,很多努力往往都是徒劳的,犹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若果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柳鸣九先生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思想石粒”,经过时光磨损,至今仍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