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售卖机让等待变得不再无聊(组图)
最近,一种创意售货机在法国遍地开花。这种售货机贩卖的不是糖果或甜饮料,而是短篇小说。你只需选择你想要的阅读时间,自动售卖机就会打印出一篇短故事供你打发时间,让你的等待不再难熬。
Recently, inventive vending machines have been popping up around France. Instead of dispensing sweet treats or sugary drinks, however, these kiosks distribute short stories. Created by literature-loving company Short Édition, these savvy stalls promise to help pass the time, whether you're waiting at the airport, stuck at the train station, or even accompanying your significant other on a particularly trying trip to the mall. 最近,一种创意售货机在法国遍地开花。不过,这种售货机贩卖的不是糖果或甜饮料,而是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售卖机由热爱文学的Short Édition公司发明,该公司承诺这种智能售货机能帮你打发时间,无论你是在机场候机,在火车站停留,还是陪你的另一半辛苦地逛商场。
Sleek in design and minimal in effort, each vending machine offers an appealing way for commuters and customers to kill time. To use the innovative inventions, simply choose your desired reading time: 1 minute, 3 minutes, or 5 minutes. Then, the machine will surprise you with a randomly-selected short story to occupy your time and make waiting around a bit more bearable—if at least for a couple of minutes! 每个售卖机都是造型优美、操作简单,让通勤者和消费者可以快乐地打发时间。要使用这个创意机器,你只需选择你想要的阅读时间:1分钟、3分钟还是5分钟。然后,售卖机就会随机选出一篇短篇小说给你惊喜,供你打发时间,让你的等待变得没那么难熬——即使只有一两分钟。
The “Short Story Dispenser” first debuted at Paris' bustling 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 last year. Since then, the popular machines have been installed in various public places across the country. If you'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locations of these lovely literary oases, check out the Short Édition website. 短篇小说售卖机去年在巴黎熙熙攘攘的戴高乐机场首次亮相。自那以后,这种广受欢迎的机器就被安装在法国各地的多个公共场所。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可爱的文学绿洲都分布在哪,可以上Short Édition公司的官网查看。
Short Édition, an innovative library of short literature, has installed unique vending machines that print out short stories. Short Édition公司是一家专供短篇文学作品的创意图书馆,该公司安装了这些可打印短篇小说的独特售卖机。
Using each “Short Story Dispenser” is simple. All you have to do is choose the duration of time you'd like to spend reading. 每个短篇小说售卖机操作起来都很简单。你只需选择你想用于阅读的时间长度。
And voila! Out pops a little piece of literature.
英文来源:mymodernmet.com

最早的形态
公元5世纪末,在今天法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法兰克人的王朝。但是以法兰西命名的独立王国,则从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法兰西王国”是指法兰克人的王国。法兰西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民族语言,即罗曼语的形成。作为现代法语的前身的罗曼语,是拉丁语和当地方言融合而成的民间语言,称为“通俗拉丁语”。最早的法国文学作品是用罗曼语创作的。
法国文学史上通常以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约》作为法国文学起源的第一个标志。这份文献的内容实际上与文学没有一毛钱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用当时的民间语言罗曼语写下来的,后来成为了法兰西语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贵资料,也被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世纪和11世纪的法国文学史,一片荒芜。除了几篇《圣徒行述》外,没有留下什么重要 。而这类圣徒小传都是用韵文写就,记载的都是当时民间口头流传的一些故事。
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是指公元842到1515年。这期间,法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与反封建两大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当时流行武功歌和宫廷小说。
武功歌流行于11世纪至14世纪,是一种数千行乃至数万行的长篇故事诗,通常用十音节诗句写成。以颂扬封建统治阶级的武功勋业为主要题材”,比如《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骑士们的忠勇。奋战而死的罗兰就是这类骑士的典型形象。《罗兰之歌》是一篇史诗,它具备了古代史诗的基本因素,那就是讴歌武士的勋业和真诚的爱情。罗兰的未婚妻一听说罗兰战死沙场,立即昏厥倒地,这就是爱情的表现。
到了12世纪,宫廷小说风行法国。这种小说是一种协韵的诗体作品,便于口传和记忆,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主要内容大者是骑士以贵妇人为热恋与崇拜的对象,他们为了博得贵妇人的欢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时的代表作有《特里斯丹和绮瑟》,主题思想是爱情至上论,也就是所谓“爱情比生死更为强烈”。
13世纪流行一种惩恶劝善的训诫小说,又名 小说。善、恶、美、丑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小说中都以人的面目出现,即用人的形象、言语、动作、表现抽象的概念,比如《玫瑰传奇》。这种训诫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级的道德观。
从12世纪以来,市民文学开始日渐发展,到了14、15世纪,市民文学达到了昌盛时期。市民文学体裁不一,内容丰富活泼,有寓言、故事、小寓言、 (或译闹剧)及抒情诗多种,作品繁多。例加《列那狐的故事》、《农民医生》、《分裂的毯子》、《讼师巴德兰》等,都是流传到今天还能吸引读者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品。
最能代表文艺复兴精神的是法国16世纪小说作家拉伯雷和散文作家蒙田。
拉伯雷的《巨人传》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用通俗小说的格调,滑稽突梯的文笔,讽刺16世纪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巨人传》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贤明的君主和
蒙田在他的《随感录》中宣扬解放人性,尊重理智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表达他的怀疑主义。蒙田的怀疑主义以理性至上为核心,影响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基本思想。《随感录》是一部修短不齐、笔调轻松的散文集子,个人写作风格明显,独树一帜,蒙田就是这种 创始人。这对后来的法国散文,甚至英国的散文,都有一定的影响。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
17世纪法国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600至1660年,是古典主义的酝酿阶段;1660至1688年,为古典主义全盛时期;1688至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是古典主义衰落时期,这期间新的思想倾向抬头,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的萌芽。
对古典主义的形成做出贡献的作家最重要的有诗人马莱伯、哲学家笛卡尔和语法专家沃日拉。
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的黄金时代,在这短短的28年中,作家辈出,创作繁荣,盛极一时。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帕斯卡、博叙埃以及文学评论家布瓦洛等
帕斯卡:伟大的数学家,虔诚的神学家,又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有深度的思想家。天才,一出现就与众不同。
高乃依:生性浪漫,脾气大,情绪不平稳,和莫里哀是好朋友。莫里哀评论他说:“他是由魔鬼驱使写作的,魔鬼不在时,就写得不好了。”著作》熙德之歌》,有中译本,写得堂皇,大起大落。
笛卡尔,在法国文学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散文朴素流利,但应以哲学家对待他。
莫里哀:等于法国的莎士比亚,本名波克兰,叫不响,后改的艺名。剧作《伪君子》、《孤独者》、《装腔作势》、《没病找病》,剧本写得很强大。
拉辛:也是个大人物,在修道院长大,因为思想异端,被逐出。第一个剧本给了莫里悲的剧团上演,第二个剧本给了反对莫里哀的另一个剧团去演,结果,与莫里哀关系闹崩了。天才难得在同一时代出现,一同出现了,又合不来,也是悲哀。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
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达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
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迸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
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
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它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以宗教圣地巴黎圣母院为主要活动舞台,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为正面主人公,通过他们的悲剧命运,控诉了天主教会的虚伪狠毒,谴责了封建王权的残酷暴虐,歌颂了下层人民正直善良的品质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这部小说对比强烈,人物形象夸张,故事情节离奇,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作品一开始,巴黎群众热烈欢度愚人节和主显节。人们举起火炬,吹着发出奇奇怪怪声音的乐器,抬着刚评选出来的“愚人之王”——圣母院的敲钟人、丑八怪卡西莫多游行取乐。这时走来了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她牵着小山羊跳着优美动人的异国舞蹈。在一阵阵热烈的喝彩声中,混杂着巴黎圣母院的罗森副主教和神父克洛德的阴沉的声音:“这里头有邪法!”“这是亵渎神圣的!”他却为爱斯梅拉达的美貌所倾倒,妄图占为已有。于是指使养子、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黑夜拦路劫持。姑娘高声呼救,被王家侍卫队长弗比斯救出。她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外表英武的军官。卡西莫多被捕后判处当众受鞭笞,在烈日下又热、又渴、又疼痛,高喊要水喝。市民报以谩骂和戏弄,爱斯梅拉达却以德报怨,给他水喝,使可怜的敲钟人感动得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不久,克洛德发现爱斯梅拉达另有所爱,便转爱为恨,躲藏在姑娘和弗比斯幽会的旅店,伺机刺伤情敌弗比斯,并勾结法庭,反诬爱斯梅拉达勾结妖僧用魔法谋杀军官。她屈打成招,被判绞刑。行刑之日,卡西莫多拳打刽子手,把吉普赛姑娘抱进军警不能随便进去抓人的“圣地”——巴黎圣母院内保护起来。国王路易十一决定派兵捉拿,下令在三天内把她绞死。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们闻讯后,黑夜围攻圣母院,营救自己的姊妹。克洛德趁混乱之际,用诡计劫出爱斯梅拉达,把她带到绞架前,威逼她作出抉择:或是上绞架,或是屈从他。克洛德遭到拒绝,即把她交给追捕的官兵,然后回到圣母院顶楼,对着脖子上套着绞索的爱斯梅拉达发出魔鬼般的狞笑。卡西莫多义愤填膺,把他从顶楼推下活活摔死,自己也赶到坟窟,抱着吉普赛姑娘的尸体而死去。
《巴黎圣母院》是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加罗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伽西莫多一旦爱上吉普赛姑娘就真诚相待、忠贞不渝,最后抱着姑娘尸体而自尽;而外貌英武、风度翩翩的法比队长,不仅抛弃了爱斯梅拉达而和另一贵族小姐结婚,而且成为带兵搜捕吉普赛姑娘的凶手。
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时说:这本书“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巴黎市区,居然有一个军警很难进入的“乞丐王国”;爱斯梅拉达愿意嫁给诗人甘果瓦时,乞丐王国的埃及公爵叫诗人把一只瓦瓶摔在地上,一摔成四块,就命令他们结婚,为期四年。小说结尾取名“伽西莫多的结婚”,更带有传奇色彩。爱斯梅哈尔达死去两年后,人们看到一个颈上没有断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男尸,紧紧抱着一具女尸,把尸骨一拉开就化为灰尘。凡此种种,既突出了加西莫多对吉普赛姑娘的忠贞不渝,又符合读者的愿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巴黎圣母院》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它以中世纪封建制度鼎盛时代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五光十色的奇异图画,从热热闹闹的场面中揭示出吉普赛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现实的悲惨故事。小说对于中世纪的巴黎风貌特别是巍峨的圣母院作了精致的描绘,指出它是中世纪巴黎的心脏,封建国家权威的象征,在情节上又是一切矛盾的汇合点。作者还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当作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塑造的理想人物,是人性美的象征。她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卡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卡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卡西莫多劫持艾斯梅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弗比斯是一位年轻的军官。有着与太阳神相同的名字,与希腊神话中描述美男子一样的容貌与体魄,还有同样喜欢美与浪漫的风流男人。他喜欢美丽的女人,却从不忠贞,在花丛中流连。他是一个小说中常见到的形象。有人说他骗取了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其实是他对于美的又一个收藏,虽然这很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