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网络小说挣钱吗?揭秘网文行业背后的收益真相与机遇!
时间:2025-05-07 11:12:11 | 来源:互联网 在这个人人都怀揣梦想、渴望在数字时代找到一片新天地的当下,网络小说创作如同一个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宝藏领域,吸引着无数怀揣文学梦想与财富憧憬的人投身其中。“写网络小说挣钱吗?” 这个问题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成为众多创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的疑问。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网文行业,揭开其背后收益真相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中潜藏的机遇。 收益分层:从 “低保户” 到 “顶流” 的残酷现实 网文行业的收入分布犹如一座金字塔,顶尖作家站在塔尖,享受着令人瞩目的丰厚回报,而大量底层作者则在塔底艰难攀爬。像唐家三少、爱潜水的乌贼等顶尖作家,年收入可达千万级别。以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为例,这部作品不仅在网络上收获了海量读者,其影视、游戏版权交易额更是超亿元,作者分成比例约 60%。平台头部作品同样表现出色,单月订阅收入可达数十万元。起点中文网的《大王饶命》就曾创下月均订阅 6 万、作者月入 60 万的惊人纪录。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头部之下,是更为庞大的中底层群体。签约保底作者月收入普遍在 5000 - 2 万元,如番茄小说网千字 50 元的保底合约,若日更 6000 字,作者即可月入 9000 元。部分精品化作品通过广告分成、打赏等叠加收益突破 3 万元,但这需要作者维持高更新频率,通常日更 4000 字以上。而约 70% 的新人作者月收入不足 3000 元,主要依赖平台全勤奖,例如起点中文网每月 1500 元的全勤奖,要求作者日更 4000 字。在免费阅读平台,如番茄小说的广告分成模式下,新人作品单月收益可能不足百元,生存状况较为艰难。 作为主流收入来源,订阅分成是作者与平台按照一定比例分配读者订阅作品产生的收入,常见的分成比例为五五分成。对于均订(平均每章订阅量)5000 以上的作品,作者可月入过万。然而,要达到这样的订阅量并非易事,需要作品具备出色的质量、吸引力以及平台的流量扶持。 IP 改编,包括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改编,是网文行业收益的 “天花板”。一旦作品成功改编,作者将获得巨额收益。但现实是,仅有 0.01% 的作品能够进入这个产业链。以《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热门 IP 为例,其改编的影视作品、游戏等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为作者和相关方带来了丰厚利润。但对于绝大多数作者而言,版权运营更多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这种模式在小平台较为常用,平台会按照千字 30 - 100 元的价格买断作者作品版权,作者一次性获得收益。这种模式适合新人作者,因为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入,降低了创作风险。但作者也因此丧失了后续作品因爆火而获得更多分成的权利。 免费阅读平台的核心收益模式是广告分成,平台通过在作品页面投放广告,根据广告展示量、点击量等数据与作者分成。但这种模式受流量波动影响极大,作者月收入波动可达 50%。一些新人作者在免费阅读平台发布作品,由于作品曝光量低,广告分成收入微乎其微。 打赏是粉丝经济的产物,头部作者凭借庞大的粉丝群体,单日打赏可破万元。但对于普通作者而言,打赏收入占比不足 5%。粉丝打赏通常基于对作者作品的高度认可和情感认同,这要求作者不仅作品要优质,还需与粉丝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完本作品的出版率约为 1%,版税收入通常为定价的 8% - 10%。虽然实体出版能为作者带来一定收益和知名度提升,但出版门槛较高,需要作品在内容质量、市场潜力等方面满足出版社要求。一些传统文学功底深厚、作品具有独特风格的网文作者更容易获得实体出版机会。 全勤奖、创作激励等平台福利是对作者的补贴性收入,占作者总收益的 10% - 30%。不同平台福利政策各异,如起点中文网的全勤奖,要求作者在规定时间内保持一定更新字数,以鼓励作者持续创作。这对于中底层作者维持基本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平台具有不同特点和收益模式。保底模式平台如七猫、番茄,对新人相对友好,新人可获得千字 30 - 50 元的保底收入,若日更 4000 字,月入约 3800 元。分成模式平台如起点,虽风险高,但回报潜力大,均订 500 时月入 3000 元,均订 3000 则可破万。小众平台签约率仅 1/64,多数作者连全勤奖都难以拿到,在选择平台时,作者需综合自身实力、作品类型与平台调性进行考量。 女频 “纯爱 - 现代 - 爱情” 类作品容易成为爆款,男频 “都市异能” 题材则长期占据热门榜单。而小众题材如克苏鲁、国风志怪等,虽有机会出圈,但风险较高。彝族作家吉斯小鹰结合《山海经》元素进行创作,凭借差异化创新实现月入过万。作者应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兴趣和擅长领域选择合适题材。 日更 4000 字是网文创作的基础门槛,头部作者日更 8000 - 10000 字也屡见不鲜。稳定且高强度的更新能保持读者粘性,吸引平台流量推荐。某作者因身体原因断更,即便粉丝表示理解,但作品热度仍受到一定影响,可见更新强度对作品收益的重要性。 盗版现象严重分流了作者收入,据统计,500 万月活的盗版网站可让作者损失 30% 以上收入。此外,编辑资源倾斜、平台推荐位争夺等因素往往决定作品生死。新人作者签约率不足 2%,在 50 万字内基本处于 “为爱发电” 阶段,试错成本极高。而大神作者则享受千字 100 元保底、影视改编优先权等特权。 2025 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436 亿元,随着市场的发展,平台对 “精品文” 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起点中文网的星耀计划、书旗小说的金榜等,都是平台为挖掘和培养优质作品推出的举措。这意味着作者应更加注重提升作品质量,摒弃粗制滥造,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海外 IP 改编市场正处于爆发阶段,中国网文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不断扩大。如《天道图书馆》全球点击量破 10 亿,欧美短剧改编收益超 200 万美元 / 周。这为网文作者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门,作者可尝试创作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题材,借助平台出海渠道,拓展收益空间。 AI 辅助创作工具如 DeepSeek R1 等的出现,可提升约 30% 的写作效率。作者可以利用 AI 工具进行素材收集、情节构思等工作,但需警惕因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作品同质化风险。合理运用技术,将有助于作者在保证创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创作速度,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网络小说行业既不是遍地黄金的 “暴富天堂”,也并非毫无机会的 “绝望之地”。它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收益真相虽残酷,但梦想的火种依然在无数创作者心中燃烧。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声名远扬的大神,每一步都饱含着汗水与坚持。 如果你热爱写作,渴望在网络小说领域一展身手,那么请带着理性与热情勇敢前行。以长期主义规划创作生涯,用三年时间打磨一到两部百万字作品;精心选择平台与题材,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善用政策红利与技术工具,积极打造个人 IP。在这个每天诞生 3620 万部作品的市场里,或许你就是下一个脱颖而出的网文之星,用手中的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与财富传奇。

网文作家群英谱
“上海很迷人,包罗万象,非常包容。在这里无论怎么样生活,好像都不会显得很奇怪,因此给人一股亲近感。它足够大、足够丰富,就像一个迷宫,永远给你新鲜感,可以不停探索,一直有乐趣。”这是网文作家和晓眼中的上海。
和晓,2007年在湘潭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随后来到上海工作、生活,成为上海媳妇、两个孩子的妈妈,工作岗位在贸易、培训、日化、建筑设计等不同行业跳转。
“网文作家是我的斜杠身份”,4月22日晚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和晓笑道,“白天上班,下班要管两个孩子,你能想象我有多忙吗?但就是有一群人,喜欢写作、喜欢表达,在家庭、孩子、工作兼顾的情况下,追求自我、追求梦想——上海就是我的梦想实现之地。”
今年4月,和晓所著网文《上海凡人传》成为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2023年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的10部作品之一,纸质书也将很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上海凡人传》的主人公是在上海老城厢里出生的朱盛庸,20世纪90年代初,读高三的朱盛庸偶然得到一个赴美留学的机会,却因为不愿意错过患癌外公人生的最后半年而放弃。留在国内的朱盛庸毕业放弃统一分配,开始自主创业,自此见证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上海凡人”正是和晓以自己的丈夫、一户平凡的上海人家在30年时代浪潮变化下的起伏为原型所写就的。和晓坦言,不少读者对书中丰满的人物和曲折的剧情印象深刻,这些并不是她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生活所赋予的。“我是外地人,先生是本地人,我从一个冷静客观的外部视角来观察一个四口之家、一座城市30年的变迁。从开始写这部作品时,我就很明确——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如此激动人心、激励人的变化,通过一个家庭观照这个时代下的普通市民生活,我自己觉得很有意义。”
《上海凡人传》是和晓第一部有意识创作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小说。在这之前,她形容自己在网上写作为“单机状态”,“和大多数女作者一样写言情,但我不太会写‘霸总文’。因为我在很多行业工作过,也喜欢看严肃文学作品,可能对自己总有一种约束,不太能够接受脱离常识地写,没有能够迎合一般市场读者的心理需求。”
“单机”摸索了两年,一个偶然机会,和晓看到阅文集团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联合发起的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征文启事。“我和其他作者也聊,不少人觉得现实题材太难,但我反而觉得很对我的路子。”
和晓从小就是一个爱书人,年少时代,家旁边的图书馆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到上海工作后,她习惯带一本书出行,常常上班路上在地铁上看书,看到忘了时间而错过下车,“在五角场曾经坐过站,在张江也是。”看了很多书、见过很多人,最终都化作笔下源源不断的生活。
网络文学实时互动的创作机制,让《上海凡人传》刚开始连载就受到网友关注、鼓励。4个月的创作周期里,随着故事推进、小说热度不断升高,越来越多读者开始点击阅读并留言。和晓说,《上海凡人传》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但作品呈现的人性与情感是共通的,因此同样引发了其他地方读者的共鸣。
《上海凡人传》让和晓收获意料之外的荣誉。2022年9月,《上海凡人传》获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并入选上海作协“现实题材重点创作项目”,登上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网络小说榜。
和晓的创作还在继续。而上海是不变的背景——如获第七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的《大城小家》是以生活在上海、因通勤距离远而只能在周末相聚的年轻家庭为题材,又如刚刚完稿的《远嫁而来》,从题目就能看出关注的是与和晓一样“远嫁而来”的上海媳妇群体,还有以她目前所从事的养老行业为题材的《眺望时光里》。
“当生活积累的素材逐渐被使用之后,就要面对转型的问题。”和晓坦言,要从“自传型写手”进阶为“创作型写手”,文学创作之路并没有止境。
“多体会、多揣摩,聚焦我所生活的城市,用更凝练的叙事语言书写更多新上海人的故事。”今年3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上海作协联合为《上海凡人传》举办作品研讨会,和晓这样表示。
和晓,本名和琳,阅文集团作家。2007年文学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至今在上海生活17年,先后工作于徐汇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杨浦区等,创作《上海凡人传》《大城小家》等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受到业界和读者好评。
肖惊鸿:网络文学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网络文学脱胎于传统神话体系及文学经典,又融合西方奇幻文学的创作元素,巨大的想象力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幻想类也因此成为主要创作类别。
进入新时代,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得到国家层面的引导、提倡、鼓励和扶持,现实题材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题材,作家都不可避免地从现实经验中寻求理想、从生活日常中追逐光亮。这既是网络文学创作的“来处”,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归路”。
网络文学从来不乏对现实的观照,但是直接记录时代、书写当下的现实题材作品一直以来并不多。更多作品是把现实当背景,为的是回到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网络文学创作手法,如“世界观架构”“金手指”等,与真实生活也相对疏离。就拿都市现实类题材来说,更多的是利用“异能”来营造一个“理想空间”,以求得对现实的“突破”。由此看来,严格意义上的现实题材之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及创作特点并不贴切,网络作家把握现实题材的难度也更大。
一些网络文学作家迎难而上,试水现实题材,尝试创作转型,这与国家和行业的倡导密不可分。网络文学界重要表彰项目中,现实题材占相当大比例,如“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等,各地网络文学奖也逐渐向现实题材倾斜。与此同时,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被影视改编的比例也大幅增长。
网络文学行业通过征文大赛等活动响应现实题材创作大势。阅文集团、连尚文学、17k小说网等,发掘了一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一些资深网络作家投入现实题材创作,如唐家三少的《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郭羽和刘波的《网络英雄传》、管平潮的《天下网安缚苍龙》等。
当大多数网络作家对现实题材比较隔膜,停留在自己原来熟悉的创作类别时,一批网络作家新秀进场,以书写现实题材崭露头角,如陈酿的《传国功匠》、姞文的《长干里》、恒传录的《中国铁路人》。
擅长都市类创作的网络作家,自觉地向现实靠拢,创作出具有现实生活逻辑的都市题材作品,在校园、行业、职场、婚恋等内容中,书写理想、爱情、青春、奋斗。如舞清影的《他从暖风来》、叶非夜的《好想住你隔壁》、北倾的《星辉落进风沙里》,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表现手法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在时代精神感召下,现实题材创作成为新文艺群体的重要创作导向,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网络作家的现实题材创作通常都是“大手笔”,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上下功夫,他们的创作更多聚焦社会变革的大题材,讴歌祖国、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的佳作频出,如卓牧闲的《朝阳警事》、齐橙的《大国重工》。此外,反映“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奋斗历程的作品也十分引人注目,如阿耐的《大江东去》、何常在的《浩荡》等。
在贴近当下生活方面,网络作家对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社会现实表现出极大关注,如罗晓的《大山里的青春》、夜独醉的《稔子花开》等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王鹏骄的《共和国天使》、陈酿的《酥扎小姐姐的朋友圈》等表现全民战疫。
客观地看,网络文学作家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在艺术水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这类作品也具有传统现实题材作品没有的优势——网络文学独有的创作手法。
都市言情、青春校园、婚恋家庭、乡村致富、行业职场等网络文学门类早已有之,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深受读者欢迎的风格手法。这些创作手法能否用到现实题材创作中?是否能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开拓创新?这成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关键。
不少网络作家做出了有益探索。如志鸟村的《大医凌然》,是典型的医疗题材的硬核行业职场文,融合了金手指的功能,将网络小说特有的创作手法与现实题材完美融合,在爽文机制中塑造了锐意进取的职场英雄,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理想追求。
《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9年数字阅读用户达4.7亿,同比增长8.8%。年轻人正成为数字阅读的主力。这个巨大的、规模持续增长的读者群体,对于网络文学行业是喜也是忧。
大众化、娱乐化是网络文学的鲜明特征,从读者熟悉的“天马行空”的幻想题材到现实题材,这一转变无疑是对网络作家的重大考验。目前,网络文学现实题材的读者接受情况不够理想,大多作品“叫好不叫座”,在平台的表现差强人意。如何做到“双效合一”关系到代表时代风尚、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创作如何借助网络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抵达广大读者,影响社会风尚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折射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IP源头的网络文学行业,抓好现实题材创作无疑是重中之重。
其次,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中,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现实题材逐渐进入文化产业全球化的国际传播视野,缪娟的《亲爱的翻译官》、阿耐的《大江大河》等作品在海外收获热烈反响,体现了这一点。随着网络文学国际传播产业化态势的形成,现实题材作品将获得更多海外传播可能。
相对传统作家来说,网络作家书写现实题材,在故事性上更有优势,更容易获得IP红利。现实题材相对篇幅短,翻译难度低,海外读者、观众更容易被中国当下发生的故事所吸引,这些都是现实题材作品海外传播的优势。现实题材影视剧的海外走红,客观上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打开了一条通途。网络文学现实题材日益成为“中国故事海外讲”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文学平台运营模式制约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为一种新的创作增长点,如何将作家的创作挑战和平台的创新压力转化为动力,让现实题材创作不仅成为新的“创作和阅读增长点”,也成为“新文创的起爆点”,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赢,真正触达海内外亿万读者、观众,是业界未来的探索方向。
(作者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研究员、首席专家)
关键词:网络 现实 题材 文学 创作
相关资讯
上篇:不过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