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网络剧呼唤更多现实主义作品

更新时间: 2025-09-30 16:32:32

阅读人数: 735

本文主题: 现实题材什么意思

近几年,我国网络剧创作发展十分迅速,作品数量持续增加,制作水准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剧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不仅成为视频网站的重要导流方式,也为我国剧集类作品增添新鲜活力,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青春校园作品,聚焦电视剧较少关注的青少年题材,以清新细腻的风格再现校园生活,引发大量80、90后观众共鸣;破案、探险类作品,悬念迭出,牢牢吸引观众目光;还有一些网络剧借鉴网络文学、游戏、动漫中常见的人物设定、故事类型和叙事手法,新颖独特,新意迭出。可以看到,网络剧已经初步形成有章可循的“制作方法”:积极探索与传统剧集不同的类型化叙事,拓宽剧情类长视频作品的题材边界,探险、寻宝、法医、科幻等以往电视剧中较少出现的主题,在网络剧这片实验田中不断涌现;网络特色鲜明,插入许多天马行空、充满“网感”的元素和风格。

网络剧之所以呈现出这些不同于传统剧集的新特点,与其鲜明的娱乐属性是分不开的,以“用户思维”生产的网络剧,十分注意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但有时未免会“急功近利”——那些经过精密设计的桥段不断地在回应着观众即时、浅层次需要。再加上近几年网络剧的制作播出一直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作者往往更愿意抓住所谓“题材红利”“爆款法则”,很难静下心来倾尽心血创作。如此一来,网络剧给人的普遍印象是“产品”属性偏多,“作品”属性不足,让人感动、共鸣的少,给人以心灵抚慰、精神指引的更少。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剧创作中一些屡试不爽的“爆款策略”频频失灵,曾经自带原著粉的“大IP”、自带题材红利的悬疑剧哑火,“人设”“套路”也不再是保证传播效果的灵丹妙药,沿着过去几年的创作思路,形成刷屏之势似乎越来越难。网络剧经过几年的生长,已经走到一个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阶段。而从传播最广、观众最喜爱的文艺门类——电视剧中汲取成功经验,强化对时代的观照和对观众现实需求的回应,塑造国产网络剧独特的精神追求、叙事特色和美学风格,成为网络剧从业人员的必然选择,更是网络剧发力的重要方向。

当前网络剧中直接反映当代社会重大变迁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多,以人物命运见证时代发展、以个人理想书写时代情怀的作品也比较少见。缺少与火热现实的紧密联系、与观众深层的精神交流,会限制网络剧的气度与格局。虽然年轻观众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比如他们更偏爱紧凑剧情,期待作品中出乎意料的惊喜,对家长里短等有天然排斥等,但这不代表“网生代”观众只沉溺于一己悲欢,相反,从小就被信息化包围的他们接受的作品题材更多样,风格更多元。丰富的观看体验,让年轻观众拥有很高的选剧标准。事实也证明,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对他们具有强大吸引力,近期热播的《大江大河》等便是例证。此外,从网络剧创作经验角度看,当前网络剧中的品质高地——青春校园题材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和流量双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依靠的同样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继承。

网络剧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满足年轻观众需求,还是总结网络剧已有经验,从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汲取营养,更积极地用心用情用功记录时代,传播正能量,力求与观众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互动,都将为网络剧健康发展开拓蓝海。

网络剧呼唤更多现实主义作品

施柏宇:现在很洒脱,拍之前不会有紧张感,拍完也不会哭了丨专访

由施柏宇、周依然主演的电影《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正在热映,这是施柏宇主演的第一部院线电影,也是他初次在大银幕接受观众的考验。这段时间他感慨万千,能够演电影是他一直想要达成的目标,尤其这一次他所饰演的钢琴家高昂与周依然饰演的建筑设计师安易,因为一场意外开始能够互相感知到彼此的情绪、听见彼此的声音、拥有彼此的知觉,慢慢发现有一个和自己“通感”的人也是好事情的爱情故事。

片中,他需要深刻理解周依然的表演,不仅要演好自己的,还要成为别人,这给了施柏宇一次非常记忆深刻的表演经历。施柏宇笑着说这次表演确实不易,但如今自己的状态更加洒脱松弛,更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我现在‘入戏’‘出戏’的心态都更加洒脱,学到了东北男孩的勇敢,在之后的角色上也希望去尝试更多直率、不羁的角色。”他想了想,眼神坚定:“表演是学无止境的,永远都有更厉害的表演方式,我会更努力去找到更好的表演状态、更多的角色可能性。”

对着空气演戏,体会“通感”带给生活的不便与乐趣

《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是部拥有奇幻元素的喜剧爱情电影,故事中女主角安易是北京的一名助理建筑师,男主角高昂是德国的一名钢琴家。两人此前从未有交集,却因为一场意外让大脑连接到了一起,从此他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触觉、听觉等。一开始他们对彼此很不习惯,因为这种“通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安易在公司开会作报告时突然开始挠头、做洗澡的动作,原因是高昂正在家里洗澡;安易在做针灸,夜里的高昂也会感到疼痛、尖叫着惊醒。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体会到了这种独特陪伴的好处,二人的隔阂也逐渐消失,甚至喜欢上了对方。影片的奇幻设定就像生活中的异地恋情侣一样,虽然不在一起,却似乎彼此都分隔不开。

《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是施柏宇主演的第一部院线电影。

要在不同地方饰演角色并且保持彼此的一致性,这对施柏宇来说是一个挑战,他需要多次进行无实物表演,相当于对着空气演戏。周依然先进行拍摄,后来施柏宇才进组,他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动作、习惯,开始进行模仿、临摹,再用表演把这些状态呈现出来:“比如她做了什么动作、讲了什么话、心情如何,你都要掌握。例如每个人难过的方式不一样,悲伤时有些人埋头痛哭,有些人则强忍着不流泪,所以我要揣摩她的内心,与她尽量达成一致,在她的习惯面前用高昂的方式去回应。”施柏宇笑着说,拍久了这部戏偶尔自己都会有些精神错乱,不过在整个拍摄阶段却再次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

爱情片有不同样貌,《想见你》后心态更平和

施柏宇和周依然是第一次合作,在拍摄前他们也没有特别多的时间磨合,进组就直接开拍,如何将两个人的默契在短期内建立起来也成为这次表演的挑战,“其实,最开始我们没有太熟悉彼此的状态,反而比较适合剧情的拍摄。我和依然都是特别热爱表演的演员,要进行这么密切的合作会有一些紧张,但后来我们都能够迅速地调整心态,去交流、适应对方的节奏,合作下来感受就很自然、舒服。”

施柏宇表示,这部电影分隔两地的情景很符合现在的状态。

施柏宇说,爱情类型的电影并不是随意想象就可以任意表演,如果能够把一个类型的电影探索到极致也是需要花工夫的事情。对于非科班出身、意外成为演员的他来说,现阶段比较专注于演自己感受到的,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并挑战更多的不可能,告诉观众爱情片可以有非常多的样貌——可以是欢喜冤家也可以是很虐心的情节,每一种样貌如果表现好了都会有很多收获。

回想《想见你》拍摄的时候,很多时候他都因为入戏太深大哭不已,尤其是杀青的时候,更是躲在衣柜里哭得不能自已。所有人都知道他非常爱哭,但如今的施柏宇有了很大的改观,他变得更加洒脱,心态更加平和。“我现在生活过得非常洒脱,拍之前不会有紧张感,拍完也不会哭了,就很超然,因为现在拍戏就会明确自己就是打工人,以今天来打工的心态,工作就不会有太多杂念和压力。当然,拍摄时还是会用很入戏的状态去演绎,但现在的心态让我在拍摄结束后能抽离出来,缩短了很多‘出戏’的时间,也会有一个喘息的机会。”施柏宇说,现在自己很向往像北方男孩子那样直喇喇的,更加洒脱直接,希望更加做自己,能分清楚工作生活,让自己处于更舒适的状态去表演。

新京报:片中高昂和安易进行了“通感”,两个人几乎变成了一个人,互相的行为和言语都要一致,表演时会给你很强的分裂感吗?

是的,因为我要去模仿对方的动作,同时要展现出来,这是最难的。毕竟每个人表达的方式都不同,比如说今天她遇到挫折会很难过,但可能就是默默流泪,但我可能就直接发泄、暴哭这种,但你要用她的方式呈现,就要先内化它,再接受它,最后用这个方式转回到自己的表演,会稍微有点精神错乱的感觉。

施柏宇饰演的高昂是一名钢琴家。

新京报:演完以后会有自言自语的后遗症吗?

好像还好(笑),因为知道它是非现实的故事,不是只知道对方、听到对方的话,你还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这更玄妙、更神奇。

新京报:这是一个非现实题材电影,那么它对爱情的现实观照是什么?

因为疫情很多人都在异地恋,这部电影分隔两地的情景很符合现在的状态,就希望大家不要处于这种无法团聚的沮丧里,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大家都有不容易,都也在努力地生活,就不要这么沮丧。

新京报:如果你是高昂的话,你会和他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毕竟他们离得太远了,他也总是纠结没有直率地表达?

我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会直接冲过去找对方了,不会一直问她“你是谁、你在哪,我在德国的地址是什么”,就直接冲过去当面说明白、讲清楚。

新京报:所以爱情里你是很勇敢的那个人吗?

我现阶段确实比较勇敢,有学到一点北方男孩子的气息,有爱就会直接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最近接触的朋友都是东北的吧(笑)。

新京报:这几年你接演的很多作品都是爱情题材,但这些角色都不一样,这是故意作出的区分吗?

是的,其实我还有几部作品待播,暂时还不能透露,但这些角色在职业上、年纪上都不一样。目前看起来我这几部作品的性格比较大同小异,比较偏内向,文静小生这种,但我也挺向往不一样的角色性格,可能比较偏搞笑,又或者是团宠一样的大男孩,尤其我特别想尝试北方男孩子那样的性格,不羁,有话直说。

现实题材网文|现实题材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一张新名片

近十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新时代召唤下,网络文学发生了更显著的创新转向信号。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已经进入第6届,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呈现出继往开来、气象一新的风貌特质。本栏目将推出系列评论和作家访谈,梳理现实题材创新成长脉络和网络文学作家书写探索。

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现实题材起步较晚。从2015年开始,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阅文集团率先在业内创办第一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并专门设立了现实频道,以一年一度的大赛征文和常态化的品类运作,孵化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的现实题材作家作品。相关的征文大赛,迄今已经举办到第六届。在前五届作品中,参赛作品数量总和超六万部,由新闻出版领域的专家、知名文学评论家、资深文学编辑、知名作家等组成的评委团队,总共评选出了六十九部优秀获奖作品。第六届大赛的主题是“平凡铸就伟大,致敬了不起的每个人”,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三万余部,再次刷新了网络作家的参赛数量,获奖作品名单即将对外揭晓。

在历年的获奖作品中,《复兴之路》《大国重工》等十几部作品已经相继签约实体出版,《生活挺甜》《投行之路》等十余部作品正式售出影视版权,多部作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大国重工》更是在去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这也是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获得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

在作家生态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实题材生态内部名家新作保持“在场”,比如新晋茅盾文学新人奖得主卓牧闲、阅文白金大神作者鱼人二代、吉祥夜、衣山尽等,在历届征文和各类奖项评选中均有好作品推出,而像徐婠、离月上雪等历届获奖作品得主的版权价值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她们的写作也逐步走向成熟作家的序列。这些成名作者持续创作优质作品,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孵化精品力作的初衷提供了内容上的品质保障。此外,更多年轻的网络作家也参与到现实题材创作中,如第五届征文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眉师娘,就是在海外留学的“95后”作家。

在题材类型方面,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作品选题和叙事视角逐渐变得年轻化和多元化。早期的现实题材获奖作品,更多的是都市类题材的变体,如重生背景下的工业行业发展故事等。这些作品的涌现,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作品的选题和叙事视角集中围绕相关建设成就展开,更关注时代旋律方向的叙事。随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发展,开始有更多的作者尝试从更多元的角度去观察个体与时代进程之间的关联。

比如第五届大赛一等奖作品,令狐与无忌的《与沙共舞》就讲述了世纪之交的一批年轻通讯工程师外派海外的具体经历,在陌生而激荡的环境中,具体人物的喜怒哀乐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些个体的遭遇,同时也呼应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行业成就和出海价值。《奔腾年代——向南向北》则把视野聚焦在南方地区,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画当时的内地年轻人在海南这个急速现代化的经济特区中,所感受到的‘震惊’体验,并由此反映时代转型期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再组织和一代人情感结构的重塑。” (评论家黄平语)

此外,女性题材作品也开始从传统的婚恋主题向更深的女性社会心理需求展开进一步探索。《余生好好过》用了一位极具个性的中老年妇女形象进行主要人物的塑造,通过老年群体在社区和家庭生活里的“鸡飞狗跳”和所谓的矛盾故事,展现了中老年人渴望社会认同的生理诉求和心理需求,完成了别样的“养老”主题叙事;其他作品则通过关注追星群体的自我成长、大城市独居群体创业以及互联网行业职场故事,反映了当代青年女性群体中多元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

网络文学作家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充满“烟火气”的个体经历帮助作家们获得了层次更丰富的观察视角,所以在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中,也出现了更多小众题材作品,比如民警医生、遗嘱律师、手机零售行业销售者、Vlog博主、短视频创业者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也说明我们的现实题材网络作家们正在更自觉地关切当代生活,从人生细微处见证更多时代的光芒。

综上所述,历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不断创造价值,不少重点作品也逐渐成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业内标杆和“文学范本”,大量获奖作品得到了出版和影视改编的机会。再加上近年来各界对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创作的各种激励与帮扶,如各类官方荣誉和各级宣传部门、作协等推出的扶持项目等,也激励了更多的网络作家成为潜在的现实题材创作者。这些主客观环境上的变化,正在推动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吸引力从原有的小众类型,向全行业、全题材类型作者扩散和发酵。

可以说,现实题材作品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张新名片,受到了以影视、出版为代表的市场青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大赛获奖作品陆续收获荣誉和版权价值的同时,我们的创作者也在不断探索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更广阔的疆域。

(现实题材网文系列评论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