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
春节乃万家团圆之时,天下游子皆踏上归途,渴望与久别的家人团聚,一解相思与乡愁。在申城,却有不少“留守者”坚守岗位,他们是翱翔蓝天的机长、夜巡里弄的片警、守护病人的医生、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他们的“留守”,给申城留下了祥和与安宁,留下了整洁与温馨!
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留守”心声——
【片警过年最忙碌】我是程辉,虹口公安分局曲阳路派出所的民警。大年初一,我给远在山东济宁老家的父母亲打电话拜年,电话里有说不完的思念!一连半个月,为确保爆竹烟花的禁销与禁放,我和战友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累得俺口干舌燥。除夕夜通宵值班,初五迎财神巡逻到天亮……记者同志,你问我苦不苦、累不累?我说,只要一穿上这身警服,就会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全上海的民警都一样,咱们都有一种责任心:让千家万户平安过大年!(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春节餐厅最火爆】我是杜明强,十多年前从河南信阳来到上海,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如今当上了梅龙镇酒家总店的餐厅领班。你看,过年饭店生意特别忙,作为领班怎么好意思回老家呢?掐指一算,我已有十年春节没回老家了。老家有年逾古稀的老父母、独当一面的妻子和8岁女儿,他们都盼望我回家过年呀!但是,餐厅里更离不开我呀,我的心愿就是尽心尽职当个称职的领班,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几天一下班,我就赶紧和父母亲、老婆女儿视频聊天,以了却心中的思念。 (种楠摄)
【南京路上最热闹】我是周娟,在黄浦区欣谊保洁公司做清道工。我老家在江苏淮安,已连续8年没有回家过年了,爹妈特别想我,我也梦想回家过年。但是每逢年节,南京路步行街上游客如潮,五湖四海的游客比平常多出好几倍,这是我一年中清扫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南京路是大上海的“名片”,我和我的同事们必须让这张“名片”保持得清清爽爽。如今,社会各界都很体贴我们环卫职工,我们作为上海的“城市美容师”,更有责任让大都市变得整洁美丽哦!(杨建正摄)
【守护生命最重要】我是汪阳,来自浙江台州,现在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住院医师。这些天我一直留守在病房,值守着ICU危重病人。下班回宿舍,迎接我的只有一只小花猫,空荡荡的屋里冷冷清清。此时此刻,我格外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亲和弟弟,但是我离不开病房,既然选择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要值守生命、搏击死神!你看,这些ICU病人离不开医护人员,病房外心急如焚的家属也期待着我们妙手回春……一想到这些,我倍感重任在肩,即使是孤独地“留守”,心里也是甜滋滋的。(见习记者王凯摄)
【科技过年最开心】我是张倩倩,来自山东青岛,是上海科技馆的新进员工。这是我在上海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没想到新年里的科技馆人气那么旺,观众这么多!我负责的是狗年新春特展科普制作教学环节,一连几天都在与孩子们互动欢度新年,看到小朋友们兴高采烈,让我也淡忘了独在异乡过大年的愁绪……大年初一,我通过微信视频,向在青岛过年的爸爸妈妈和妹妹拜年,还给他们发了微信“大红包”,祈愿父母亲健健康康、小妹开开心心!(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留守菜棚最温情】我是廖长贵,来自福建顺昌,在金山区廊下镇上海廊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种菜,到上海工作已经23年了。老婆孩子都在福建老家过年。今冬上海特别冷,大棚里的蔬菜格外需要精心料理,这样才能确保蔬菜上市供应。所以,我就“狠狠心”留守在蔬菜大棚里,顾不上老家的老婆孩子了。你问我新年有啥心愿?我的心愿就是希望狗年旺旺旺,农业大丰收,这样我就可以多挣钱,让老婆孩子过得更加幸福快乐!(本报记者陶磊摄)
【平安飞行最上心】我是张天慧,来自甘肃兰州,2009年我来到上海,在春秋航空公司担任机长。每逢过年过节,就是我们民航人最繁忙的时刻,为了让更多家庭开开心心大团圆,我们就必须在岗位上“留守”:安全起飞,平稳降落。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祝福所有的飞行员都能安全飞行,祝愿所有的乘客都能放心旅行,同时也希望远在西北的父母亲身体健康,正读高三的儿子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本报记者陈梦泽摄)
【观众称心最自豪】我是林建飞,人民大舞台的舞台部工程技术人员,家就在不远的江苏启东。我家里有80多岁的老父亲、妻子和女儿,我也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啊!但是,新年里剧院的演出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真可谓丰富多彩。为了确保剧院的正常运作,我就主动“留守”在剧院加班。每场演出前夕,我都对所有的舞台灯光、演出道具一一检验,任何不安全的蛛丝马迹都不放过。所以,人民大舞台的同事们都给我起了一个外号“林放心”。是呀,我的工作虽然普普通通,但是必须让观众们放心和称心!(本报记者郭新洋摄)

留守儿童生活实录
发布时间: 2014-07-30 10:36:13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清凉小学,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近两百所中小学中普通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的原址,在解放前是一座寺庙,后来在这个地方建了清凉中学。经过教育调整,最后又变为清凉小学。当地的一位爱心人士,几年前捐助了20万元,盖了一栋三层教学楼,至今仍是当地村子里最高的建筑。 摄影师用一年时间,通过学校里的老师、学生等不同角度,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一个中部乡村小学四季的变化。 一年来,近三百名学生在这里健康的成长,其中有课堂上的肃静、课下的欢快声,也有对于问题零食的探讨,留守儿童的关注。 一年来,十几位老师中,有的刚好退休,也有新来的大学生。或许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驿站,面临人生的抉择,年轻的老师还在为未来拼搏奋斗,通过考试,争取去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 一年来,学校周边村子里的学生家长们,很多人当年也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去的,如今,自己的孩子又在重复着自己往日的足迹,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回家后能吃饱饭,对于家庭教育,他们显得并不是那么成熟。 一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安全,其次是是校园卫生,在冬天,也发放了一些保暖补贴用于校园建设。 乡村的孩子,活泼、调皮也不缺乏梦想,留守儿童最怕问及的就是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这似乎成了他们早熟的重要元素。爸爸妈妈都在家的孩子,明显的更加活泼,这也似乎成了孩子们向同伴炫耀的资本。 面对未来,只希望这里的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成长,老师可以不再为微薄的薪水频于奔波在千百里外的家乡和一个又一个考场,家长们能够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让他们吃饱穿暖,乡村教育体制可以更加灵活,而不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在这里中断通讯、爱情、婚姻乃至梦想。
图片故事:留守儿童与稻田
2015年7月23日,江西赣州,收割水稻后晒谷子。装稻谷时,明明把谷斗扣在背上扮起乌龟。由于视觉错位,他似乎比村里最高的山峰还要高。
2015年7月15日,江西赣州,风吹稻浪,孩子们盛夏的地里挥洒汗水。
2015年7月14日,江西赣州,孩子们割稻生活的日常。老屋的一面土墙上,挂着孩子们用过的书包。如今孩子们已经搬到了几米开外的新房住,而他们的爷爷晚上仍睡在老屋。
2015年7月15日,江西赣州,割稻子之前,邻居家玩伴儿来了,大家一起模仿电视节目玩起“撕名牌”游戏。游戏中,孩子的手中还拿着禾刀。
2015年7月23日,江西赣州,收割水稻后晒谷子。身穿小学校服的“老二”金金用扁担敲打正在装稻谷的明明,奶奶则在一旁训斥阻止。
2015年7月14日,江西赣州,孩子们中途逃跑或休息。由于被“老大”东东推搡,林林干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一言不发。
2015年7月14日,江西赣州,孩子们在田野里嬉闹玩耍。收割水稻的间隙,明明摆起腰,在稻田里跳起了美国巨星杰克逊的舞步。
2015年7月14日,江西赣州,虽然割稻子时泥巴很脏,明明还是带着心爱的皮卡丘公仔出门。
相关资讯
乡村孽缘:留守女人的辛酸生活与追寻希望的故事
母亲曾告诉我,嫁人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沉默也让我 increasingly confused about thetrue meaning of this union. 许多留守女性在…......
下篇:一、什么是结局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