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英雄同行|《决战江城》带你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208期 】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每次遇到重大灾难和疫情,党都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民军队坚决听从统帅号令,火线驰援、勇于担当,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军旅作家赶赴一线、及时发声,彰显了军旅文学“轻骑兵”的时代担当。
这部《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就是军旅作家弓艳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成。全书共八章,约17万字,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军队支援湖北武汉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抗疫故事,通过对一线指挥员、专家、医务人员等各层面人物及其事迹的叙述,塑造了抗疫前线军队白衣天使的英雄群像,展示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英勇抗疫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部《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回望那座阴云笼罩的江城,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来时惊心动魄 去时静水深流(节选)
我最先确定的采访对象是身边熟悉的老专家邓传福,他曾是小汤山医院副院长、当年为抗击非典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邓传福再次前往武汉指导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从采访邓传福老领导入手,我找到了他身上打动人心的点和线,顺着这个脉络,接着用具体事例和真情实感来拓展这个面,直接回应当下关切。之后是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江晓静和邬明,以及前方专家组专家刘又宁、宋青等。1个、5个、10个、30个……一个个人物写下来,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战斗。
连续三个月里,整个采访和写作在有计划、有思路、有想法和决不能断线拖沓中紧张地推进着。虽然我和前方队员们建立了各种联系,但我还是希望通过采访尽量一次就能形成初稿,不要干扰他们太多精力,毕竟前方是在打仗,时间宝贵,这不仅是对医疗队员的尊重,也是创作者专业素养的体现。
通过十个月时间的集中创作,我慢慢体悟到钟南山院士2007年为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非常禁区》作序时说到的那段话,饱含的深意。
“文学创作与搞学术研究有一个共通之初,就是要产生出原创性和独特性的思想成果来……非典并没有渐行渐远,一个轻易忘记过去的民族,一定不会具有美好的未来。相反,它去得越久,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应该越多。”
我个人的体会是一部作品既好看又好读,还能正确引导人们打开思路,校正观念,才是它该有的价值。虽然我做得远远不够,但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始终保持这份虔诚。
阅读弓艳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解放军出版社2021年5月),不禁心潮起伏。跟随弓艳的文字,我仿佛来到那座阴云笼罩的江城,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2020年初,除夕之夜,解放军第一批三支医疗队分别从上海、重庆、西安出发,那些坚毅清澈的眼神,照亮了武汉的大街小巷,照亮了这个特殊的时刻,照亮了人民的心房。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眼前常常浮现那些鲜活的身影——上自年逾七旬的专家和科学家,下到95后的年轻护士。他们中间,有的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有的已经转业或即将转业,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有的是部队文职人员。然而在那个时刻,他们只有一个名字:解放军医疗队。
毫无疑问,《决战江城》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清了事实。疫情暴发后,解放军在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在疾速修建好的火神山医院,突击诊治重症病人,从而控制了整个抗疫的局面,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品梳理得比较清晰,读之一目了然。在众多的反映抗疫斗争的作品中,《决战江城》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视角立体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二是说明了真相。“新冠病毒”是个新型的敌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除了科学家和医疗专家,广大的民众对此知之甚少,因此在抗疫初期,因恐慌而产生一些误解,在所难免。
《决战江城》虽然定位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但是在这个“纪实”的过程中,还起到了解疑释惑的效果,让广大民众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决心以及人民军队雷厉风行的作风。三是普及了知识。作品虽然是纪实文学文体,但是得益于深入的采访,以及作者本人的从医经历,在刻画人物、讲述事件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一些专业知识,比如病毒原理、防护常识、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等。在我看来,这本书兼具文学和科学的双重品质,因对人物情感命运描述得细腻而引人入胜,也因饱含知识信息而发人深省。通过文学艺术的感染,普及了科学特别是有关病毒防护和救治的知识,这对于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的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中国的抗疫斗争,是世界抗疫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这场斗争中取得的胜利和积累的经验,已经为全世界带来了福祉,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决战江城》这本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今天读后为之震撼,即便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依然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弓艳,祖籍陕西宝鸡,解放军某部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军事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总参谋部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毕业于原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政治学院,受训于陆军军官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荣立三等功两次。先后出版长篇小说《非常禁区》,散文集《心路》等文学作品100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领受军委政治工作部抗疫采写任务,连续三个月与武汉抗疫一线队员日夜连线,创作出全景式反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作品《决战江城》。
来源 | 我们的太空、解放军报
原标题:《与英雄同行|《决战江城》带你走进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强军征程上的时代报告
——二〇二〇年军旅报告文学综述
2020年,军旅报告文学在聚焦强军兴军、反映抗击疫情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关注军队参与扶贫工作、讲述军营故事等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持续发力,以文学视角展开观察、记录和思考,通过一篇篇有立场、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完成了强军征程上的时代报告。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解放军文艺》等平台成为军旅报告文学发表的主阵地,反映军队抗疫行动的报告文学作品传递出驱散阴霾、鼓舞人心的文学力量。弓艳聚焦抗疫一线,创作了《永不停歇的脚步》《她们的绽放》《鏖战火神山》《再战赴荆楚》等作品,记录下军队抗疫行动背后的感人故事。李燕燕、朱广平的《战场之约》,讲述了陆军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奔赴疫区的壮举,刻画了毛青、赵孝英、蒋小娟等新时代军医群像。李宏的《7200分钟的战斗》,讲述了火箭军某基地官兵们在疫情发生之后舍小家顾大家、奉命开赴疫区的故事。傅宁军的长篇报告文学《心中的旗帜》,讲述了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江苏如东供电共产党员服务队,多年来为当地群众解困帮难,在疫情肆虐之际挺身而出、服务社会的感人故事。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抗疫题材军旅报告文学作品还有王昆的《火神山第N次破晓》、仇秀莉的《在“红区”的军姿》、杨玺的《英雄之河》,韩光、上官明的《巾帼四次上战场》等。从作者队伍看,既有长期笔耕的成熟作家,也有来自基层部队的新人。这些反映军队抗疫行动的作品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军旅报告文学见证了强军兴军的铿锵步履。《解放军文艺》发表了多篇现实题材优秀作品。赵雁的《最长情的告白》,讲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师李莹辉带领科研团队探索航天医学前沿的事迹。姚杜纯子的《太空之女》,讲述了女航天员刘洋的故事。汪瑞的《雪域“黑鹰”》,讲述了喀喇昆仑山某边防团士官申亚非的故事。这位绰号“黑鹰”的老兵,他的军旅之路堪称理解“生命禁区”戍边生活的秘密通道。章熙建的《远离硝烟的征战》,将目光投向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这一题材,展现了军队换羽新生、自我革命的勇气。孙利波的《生命弹道》,讲述了年仅33岁的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火力科科长倾志明在青藏高原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令人真切感受到高原戍边官兵的赤子之心和心灵高度。杜善国的《战将受阅》,聚焦我军阅兵史上首次出现的领导指挥方队,沿着一条内心之路,写出了“明日战场,试看谁与争锋”的豪情,展现了改革强军的新成就。此外,李永飞的《“神瞄”喜子》、杨永刚的《红与蓝的“握手”》,陈先平、吴飞亚的《剑锋》,拼接出火箭军部队官兵矢志打赢、练兵备战的全景图。
以文学方式讴歌时代、礼赞军营、关注现实、塑造人物,是军旅报告文学的传统。《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开设“奋斗·青春”专栏,聚焦“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动人事迹。李宏的《送你一捧索玛花》,书写了火箭军某部军官沙子呷的感人故事。贾秀琰的《迎向梦里那片海》,讲述了海军陆战队某旅连长何龙以强军为追求,带出一支铁血连队的事迹。王祖来的《“兵专家”的冲锋》,讲述了联勤保障部队某团二级军士长张俊凯紧盯战场,练就过硬技能,以“工匠精神”守护车辆装备的故事。报告文学以真实为生命,但延续这种生命却离不开富有创新意识的采访和写作,需要将鲜活的素材和闪光的思想融入文本。刘长胜、秦诗凯的《“静”水流深》,讲述了军事科研人淳静的故事,他被同事们誉为阵地上的定海神针,这一形象堪称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者的生动写照。
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是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攻方向。江永红的《面向明天的战场》,记录了“红军”官兵征战今日沙场、走向明天战场的收获与思考。作品以实战化训练为纲,立场鲜明地反对训练场上的形式主义,记录了军队向实战化练兵的转型和变化,读罢令人拍手称快。向勇、邢鸿剑的《金色伞徽》,将目光投向科尔沁草原,讲述了陆军某特战旅女兵伞降教员佟传蕊和战友们逐梦强军的故事。林平的《深海尖刀》,讲述了海军某潜艇紧贴实战练兵,时刻保持着箭在弦上、闻令而动的状态。夏德伟、赵俊如的《霸王花开》展现了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侦察女兵们别样的青春风采。
在关注军队扶贫工程方面,同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谢建乐的《迈丹的五星杨》,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迈丹村,讲述了一茬茬戍边官兵像挺拔的五星杨一般守护这座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的村庄的故事。王雁翔在《军人本色》中讲述了军转干部金进将扶贫的阳光雨露带到黔南远山之中,以这种本色方式演绎退役军人情系人民的大爱与大义。这些作品呈现了守护和平发展与建设美好家园之间的深刻关联,让军队参与的扶贫工作闪现出时代精神的光亮。
近年来,随着民族志、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知识的跨界融合,报告文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作家与历史、时代的对话正在进入新的思想高地和精神旷野。2020年,军旅报告文学生动诠释了红色基因与强军精神的血脉图谱,对历史题材尤其是党史军史题材的开掘越发具象深入。
黄传会、舟欲行历时十载,采访大批海军老兵和相关历史事件亲历者,推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海军》,展现了几代人民海军指战员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的事迹,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20年度“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兰宁远推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路》,全景式再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飞天之路。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相关内容的军旅报告文学作品折射着时代背景下人性与理想的光辉,诠释着伟大二字的深层含义。江永红推出了反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事迹的报告文学《永远的高地》。张子影历时数年走访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跨过鸭绿江》,在写实、叙事等诸多方面展开探索,兼有史学与文学融合的特色。王龙的长篇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讲述了战斗英雄柴云振深藏功名33载,最终与躺在老部队荣誉室里的勋章重逢的故事。这些作品让人们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融合对非虚构写作、报告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文学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丁晓平的《致敬!最可爱的人——编辑〈志愿军一日〉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从编辑视角讲述了红色经典《志愿军一日》编辑出版背后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口述历史并非狭义的写作方法或文本创新,而是有着血脉深处的文化传承、担当精神和历史情怀。此外,李春雷在《短篇报告文学的道与技》一文中认为短篇报告文学创作更加需要“文学的自觉”,这些思考对军旅报告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综观2020年的军旅报告文学创作,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现场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彰显,有志于此的作家们正在靠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夯实作品的质地,从而让军旅报告文学作品携带更丰富的时代信息,讲述更精彩的强军故事,呈现出更加辽阔的军旅现实。
逆行之美:向伟大时代深情致敬中国国防报
——读弓艳纪实文学作品《决战江城》有感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够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既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幸运。在我印象里,弓艳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采写和创作,这是第三次。
2003年,非典肆虐蔓延。当时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的我,见证了军队医疗系统抗击非典的全过程,写了一些新闻报道和一部中篇小说。令我惊讶的是,从一线执行救治任务归来的弓艳,竟然出版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非常禁区》,并且由钟南山院士为她作序。那时我便记住了弓艳的名字。
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时,我们有了第二次接触。解放军总医院向灾区迅速派出医疗队,我随队到一线采访。由于报道任务很重,我便向当时的第二附属医院领导请示要求派新闻骨干弓艳前来参与医疗队的宣传报道工作。几天后,我就在汶川的迷彩帐篷和巡诊路上见到了她——背着相机来回奔跑,夜里又点灯熬油地写稿。很快,她就在媒体上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文章,有些素材在我后来撰写长篇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时还作了引用。
2020年,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她又有惊人的表现。当时,我从《解放军报》上陆陆续续读到弓艳采写的纪实文章。后来我才知道,她受领任务后,日夜与前方队员视频连线、语音采访,埋头苦干了大半年,采访了近百名医疗队员,创作了一部全景式反映军队抗疫的纪实文学作品。
翻开《决战江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疫纪实》,一张张带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一行行感人肺腑的文字,将医疗队员们闻令而动驰援武汉、奔赴江城激情决战的场景慢慢铺陈开来,瞬间又将我带回到那段全民抗疫的特殊日子里。
2020年除夕夜,大疫当前,陆海空3支医疗队出征武汉,其情其境,可谓豪迈悲壮。军队先后派出4000余名医疗队员支援武汉,他们不惧生死、不嫌苦累、不怕凶险,和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他们对患者不弃不离,坚守“红区”,冲锋在前;他们顾不上喝水、吃饭、上厕所,在封闭缺氧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用强大的信心和高超的医术,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挑战极限、斗志昂扬,把危险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冲在抗疫最前线。
在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中部战区总医院等任务点位上,作者满怀着对这座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的无限敬意,与医疗队员在战斗间隙展开心灵对话。队员们的意志是那样坚韧和刚强,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胸怀是那样博大和宽广。他们有的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军事演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在救援行动和重大任务中,以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带出能打硬仗的队伍;有的抱着“要为武汉拼命”的决心,一次次攻坚突围,出色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
与危重插管病人面对面距离不足10厘米的队员、负责运输调配的军代表、成功研制疫苗的陈薇院士团队、承担防疫消杀任务的“兵王”、带着摄像机进入“红区”的新闻记者、航天战线负责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和他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护士长妻子、并肩作战时相互鼓励的“50后”老专家和“00后”小同志……这些高高挺立的英雄群像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无比强烈。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那样:“抗洪抢险时,解放军披上了救生衣。抗震救灾时,子弟兵战斗在废墟里。抗击疫情时,白衣战士们又穿上了防护服,逆行来到了抗疫最前线,来到了生命禁区里。”这些文字带着极强的画面感和穿透力,让我的内心情感一会儿像潮水般静静流淌,一会儿又跟着波涛汹涌地翻腾起来。一页页地翻看、一句句地品读,我更加真实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战斗过程的惊心动魄。
长期在军队医疗系统工作的我,在书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领导和专家教授的故事,比如张思兵、焦占锋、徐迪雄、邓传福、刘又宁、宋青、谭映军、王丽芹、张昕等;看到了许多未曾谋面却被深深感动的人物故事,如江晓静、王传顺、宋彩萍、王继新、张鹏飞、宫柏林等。虽然有些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是首次披露。
悬壶入荆楚,白衣作战袍。手捧《决战江城》,不禁感慨万千。书中的8个篇章,作者对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的抗疫行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作品既有军委前方指挥协调组的筹划决策,又有各个军兵种承担任务的行动特点;既有各个点位上的场景描摹,又有队员们与疫魔狭路相逢时的勇敢智慧与沉着冷静;既有老队员的身先士卒与责任担当,又有年轻人的坚毅果敢和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思考,从而使这幅抗疫长卷既体现了战味,又在字里行间带着浓浓的情味。
习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曾总结道:“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我想,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就是对这种伟大精神的深入解读、对“一切为了人民”的生动诠释、对伟大时代的礼赞致敬。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就是为了更好地强化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激发一代人的奋进动力。品读《决战江城》,期望与大家共同回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住和江城武汉那个同风共雨的春天。
相关资讯
上篇: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