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战争题材好绘本
对于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教会他们认识这段历史,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国破山河碎,人们流离失所,饥荒、战争、炮火连天……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懂得珍惜,更要懂得居安思危,勿忘历史,捍卫和平,吾辈自强!
“战争,并非遥远的过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非要种下仇恨种子。让孩子懂得战争,才能更深刻地热爱和平;向孩子讲述无法挽回的过去,是为了和孩子一起与生命共鸣,种下和平与正义的种子。”
今天为大家盘点爱国主题绘本,树立孩子爱国意识,历史教育、爱国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家长给孩子选书时,也一定不要忘了这些绘本的存在。
“和平鸽绘本”和“长征绘本丛书”。
由8位南京作家和9位南京画家共同创作,将镜头拉回1937年破城之前:
以时间为顺序,呈现那年南京人民在元宵、清明、端午、大暑、中秋等几个重要传统节日里的生活。
通过一年四季节日的转换再现了1937年南京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一步步被卷入战争的无奈,于对普通人生活的揭示中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我们愿意生活在鸽群自由自在飞翔的天空下。
战争的阴云却从未远去,它积聚着,不知什么时候便魔鬼般跳出来,吞噬我们的梦想、希望、幸福,甚至生命一切的一切都将在战争这只魔兽的摧残下灰飞烟灭。
我们民族经历过巨大的战争创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经历过战争的撕裂。
我们有责任把战争的真实面目告诉孩子们;我们也必须把我们民族经历过的梦魇般的惨痛呈现给孩子们。
爸爸上前线抗敌,家里只留下我、妈妈和奶奶。有一天,八路军报务员秀姑阿姨到“我”家养伤。此时日军进村扫荡,妈妈为了掩护八路军阿姨,换上了八路军阿姨的衣服,我带着阿姨进到山林里。
敌人破门而入,直刺妈妈的胸膛。房屋被烧毁,妈妈倒在血泊里。
孩子的诉说让人眼泪翻滚,中国人的不屈,舍身就义的大无畏精神,透过画面传递出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妈妈在山冈”,这些画面,这些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和平,是当年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说,这是一个凄美到极致、惨烈到极致,但也温暖到极致的故事:
整个故事读下来,是沉郁的。沉郁中却有一种力量——
“素描式的绘画风格,传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沉痛,孩子身上的亮色,在造成强烈美学对比的同时,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精神意蕴。”
这是一个有关思念与等待的故事。自从小树开着木船把当红军的爸爸送上征程,思念与等待便成了他生命中的主要内容。四季交替,时光推移,小树长大了,有了儿子小船,小船又有了儿子远方,小树仍在河边等待爸爸的归来沧海桑田,不变的只有小树对爸爸的思念。
皑皑白雪夹金山,曾见证过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难耐的严寒、极度的缺氧、铺天盖地的冰雹,无不绞杀着每一个战士的生命,挑战着每一个灵魂的精神极限。在这可怕且残酷的考验下,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卫生员,又是如何成为战士们心中那雪山之巅的永恒太阳?
这是一个教孩子学会什么是友爱,什么是坚韧的故事,“小太阳”以她小的身体和心灵,在体验生命寂静的同时,也领悟着来自战友的温暖,同时也把温暖传递给别人。这个故事既温暖与浪漫,值得的孩子细细地体悟与品读。
迎春花开的时节,一支队伍来到我们村,方阿姨教会我
跳《迎春花开》,并带我跟随队伍一起出征。 前夕,为了鼓舞士气,宣传队精心排练了一场新年联欢会,然而战争突然到来,整个宣传队只有我一人幸存,这场主角缺失的联欢会还能如期举行那曲荡气回肠的《迎春花开》又将如何华丽绽放?
这是由军旅作家董保存讲述的长征故事。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带给人以别样的情怀,沉甸甸的思索!他姓郭,他有一口锅,人们都叫他“郭大锅”。郭大锅爱着他的锅,郭小锅却不喜欢郭大锅的锅……两个炊事员和他们的行军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绘本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战争中人与武器的故事。
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贺捷生及获得多项金奖的著名画家沈尧伊共同创作。1935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县出发,贺龙之女贺捷生才刚刚出生19天。她被父母装在一个小骡马驮的箩筐里,成为这支浩浩荡荡的长征队伍的一员,一路上“爬”雪山“过”草地,生病、断粮、战火中从父亲怀中跌落丢失,几度惊心动魄……贺捷生将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段长征传奇,沈尧伊的传神画作更是让这本书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一家三代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历经风雨飘摇五十年,在油桐花开的时节,在一棵老树下重复着一种原始的撮土焚香,顶礼膜拜,这种行为冲击着童年的我的好奇心,在我考上军医大学的那一天,父亲讲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也揭开了谜底:爷爷的村子闹瘟疫,成批成批的人倒下,一只红军队伍经过,队伍里留下一个背药箱的年轻人,治好了全村人的病,却在追赶队伍时在那棵老树下遭到伏击。乡亲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却知道他是与他们血脉相连的亲人。亲摔倒了,父母见面了,母亲负伤了,父母重逢了,尽管这个孩子只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但是他深深的依恋着母亲,时刻呵护着母亲,保护着母亲。通过如此虚拟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雪山的冷,亲情的暖,在一起这个主题也如此鲜活而深刻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九曲黄河一湾,有一个著名的景点:“红军柳”,静静诉说着八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故事。小红军侯德明跟随父母一起长征,路上却走散了,红军叔叔一直呵护他走到若尔盖大草原。见过了太多的流血与牺牲,他渐渐变得勇敢而坚强……而在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上,这个孩子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逆转?
我是一个小小的胚胎,我还没来得及出生,便被迫与妈
妈分离,于是,我化作风,化作雾,化作凝冻的雪花,化作彩虹,跟随着妈妈..… 一起经历着长征路上的艰辛,也体验着胜利的喜悦。绘本以“小胚胎”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温馨而又凄美的长征故事。

新时代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如何再次“亮剑”?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到近20年来的《父亲进城》《一个女人的史诗》《亮剑》……一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凭借再现红色历史事件、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受到读者的欢迎。
《激情燃烧的岁月》《集结号》《潜伏》等一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播出也收获了巨大关注,《亮剑》更是在电视上播出多轮,获得了观众的青睐。
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文学性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作出更加贴近人民的革命历史作品,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的关注?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等日前在江西赣州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创作更多年轻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最近几年,人民对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贴近群众尤其是青年的问题很严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作家董保存认为,因为创造力不足,很多革命历史题材作家写出的语言跟当今社会语境存在距离,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较大隔膜。
董保存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同。一些专家表示,伴随着改编影视剧的热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近些年在大众文艺视野中经历了一个绚烂、壮阔的复兴时期;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事件,也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机遇。然而,一些此类题材作品创作未能把握好群众需求,尤其对青年读者缺乏吸引力。
“革命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故事让我们震撼,但受题材本身限制,扩大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并非易事。”作家李忠效提出,如何在不把历史娱乐化的前提下吸引年轻读者,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作家只有把自己的心跳和脉搏跟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为人民所喜爱。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深入挖掘事实本身,就是动人的。那些假的东西,‘一捅就漏’。”李忠效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有些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借创新之名,出现很多胡编乱造、牵强附会的行为,不少作品存在史实模糊等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把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看、写得有文学性,就需要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史、记录历史,要有文献基础,不能随意想象,否则会影响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判断。”李忠效说。
“作家卜谷为了完成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之前进行了十余年的采访、整理与思考,这种踏实的作风使作品颇具感染力。”《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陈亚军举例说,卜谷的作品好看,在于语言和结构比较严谨合理,同时又能展现文学性,视角独特,细节生动,因此能打动人。
何建明认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要把重大历史题材客观真实地复原出来、书写下来,然后在此过程中发现它的现实价值,最后用文学的手法进行表现。作家只有去基层挖掘创作,扎根一线、发现历史,才能写出原生态、接地气的作品。
董保存曾是长篇小说《亮剑》的责任编辑。这部小说和其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大胆创新,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李云龙的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小说《亮剑》展现了李云龙这样‘泥腿子’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其实小说在出版时也曾受到过一些质疑,正是因为人物性格刻画得太过鲜明,但最后仍获得读者好评。”董保存认为,要想推出好作品,应该预估创新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必要的探索给予鼓励。
改编自小说《谍战上海滩》的电视剧《伪装者》播出后受到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沈文慧认为,这部作品的人物描写破除了脸谱化、表面化,对人的内心进行了深入挖掘。其中对明台这一角色的塑造,细腻地展现了他从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更能获得观众认可。
对生活细节的成功把握对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有专家表示,对生活细节掌握得越丰富,作品中的人物也就越丰满,事件和人物的行为也就越有生活气息。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是资政育人,我们不能总守着传统的方法,要有创新,有好看的新内容、新桥段。”陈亚军说,要善于利用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新的技术手段,把鲜活的故事、感人的情节、细腻的生活表现出来,从而生发出作品的厚重度与思想深度,吸引更多的读者。
军事图书何以久热不衰?
在思考军事图书持续走热的社会背景时,我们也不可忽视阅读层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一个时期从影视、舞台艺术到图书出版,整个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典型表现,便是为娱乐而娱乐的通俗艺术,为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的低俗艺术。反映在网络上,一度对英雄及英雄主义精神的恶播,对董存瑞等英模人物的亵渎,便是这类低俗艺术影响下的产物。当这类离开主流文化的低俗东西呈泛滥之势时,人们便开始认识到它的危害,一个时期有识之士曾批评这类东西是“缺钙”艺术。应该说,《亮剑》、《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的出现,之所以被评论界誉为中国作家为一代人提供的“补钙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批作品对流行的低俗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反驳作用。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在这些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作家中,除了大多数为军人作家外,其中也有的是虽没有部队生活经历但却是铁杆军事迷的地方作家。在这批作家中,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军事畅销书作家刘猛,这个生于70年代,曾怀揣电影梦的毕业生,从一个网络小说写手,到一个军事畅销书作家,其经历代表了一代读者对英雄及英雄主义精神的独立思考。他的军事题材小说如《狼牙》、《冰是睡着的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被读书界认为是起到了开军事题材畅销书先河作用的作品,特别是《狼牙》短时间销量突破了20万册。以他的《狼牙》、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解读英雄精神,又极具可读性的军事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是出现在中国21世纪的“铁血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代表了这个时代对英雄主义及“铁血精神”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