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美国文学史上五大犯罪纪实作品-青年参考

更新时间: 2025-06-23 07:33:34

阅读人数: 537

本文主题: 经典纪实文学作品

    它们来源于作者所处时代最令人震惊的案件,从假冒身份之谜、灭门惨案到一代名伶的陨落,内容可谓无所不包;它们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却有着远比虚构作品更精彩的细节描写;它们探究了人性的弱点,描写了犯罪分子的爱恨情仇……它们就是《华尔街日报》日前评出的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5部犯罪纪实作品。    1.《马丁·盖赫之妻》(The Wife of Martin Guerre,珍妮特·刘易斯著,1941年)    简介:在被控偷粮以后,贝彤黛的丈夫马丁抛家弃子,离开了他所生长的封闭小山村。8年后,一个男人回到村里,声称自己就是马丁。全家老少都很高兴,惟独贝彤黛感觉不对劲——她发现这个英俊的男人身上有着令她着迷的东西,而这些特点是马丁没有的。为了寻找真相,她决定把这名男子送上法庭。一审判决此人确系冒名顶替者,判处他死刑,但陪审团却最终认定此人就是马丁。故事讲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命运会继续跟主人公开玩笑。刘易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仿佛让你回到了该案发生的16世纪,亲历了充满悬念的一切。    2.《冷血》(In Cold Blood,杜鲁门·卡波特著,1966年)    简介:1959年,在获悉得克萨斯州一小镇有户农家发生了灭门惨案后,杜鲁门·卡波特赶到那里,随后对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写下了数千页笔记。结合对两名杀人凶犯的采访,卡波特把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完成了这部作品。他强调,《冷血》是对犯罪行为的“真实再现”,也正是由于这本书的巨大成功,才推动了其后无数类似的、基于真实犯罪案例的作品诞生。尽管如此,鲜有后人能像卡波特的文笔般引人入胜,对心理谋略描写得如此到位。    3.《爵士年代》(Ragtime,E·L·多克特罗著,1975年)    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是什么样子的?作者通过对纽约全景的讽刺描写,向读者勾勒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夏天时,每个人都着白衣。椭圆形的网球拍很重,场内充斥着荷尔蒙的刺激,这里没有黑人。”这部作品是根据一些现在看来很普通,在事发的那个年代却引起轰动的案例所编:例如1906年发生的哈利·索尔谋杀案——他因为自己的新婚妻子、著名交际花伊芙琳·内斯比特的调唆,杀死了她的前男友建筑师斯坦福·怀特。    《爵士年代》把笔触集中在对上流社会家庭的描写上,也包含了许多美国历史名人的趣事。另一方面,多克特罗尝试在书中穿插叙述了一个犹太新移民家庭的生活,以及某位来自贫民区的黑人钢琴家一心想要消灭种族暴力的故事。这是一部将真实的人和事与虚构的情景杂糅在一起的伟大作品,充满了阅读的乐趣。    4.《金发女郎》(Blonde,乔伊斯·卡罗·奥茨著,2000年)    简介:在所有以玛丽莲·梦露为主角的传记里,这是写得最好的一本,它再现了一个迷茫而焦虑的女孩成长为一名被人宠溺和剥削的女星的全过程。梦露是善变的,但她不变的是对爱和安全感无止境的追寻。大家熟悉的、关于梦露的印象不外是:曾嫁给棒球名将乔·狄马吉奥和剧作家阿瑟·米勒,有两段不堪回首的感情;卷入了肯尼迪总统的私生活,随后死于过量服用安眠药。对于梦露之死,公众的普遍看法是谋杀,对此进行了重点勾画的《金发女郎》也可以看作是基于真实案例的犯罪纪实,因此在这份榜单上占据了一个位置。    5.《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诺曼·梅勒著,1979年)    简介:本书是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描述了加里·吉尔摩的生平:加里死时年仅36岁,其中22年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在一起涉案金额极小的抢劫案中,因为杀害了两名犹他州的居民,加里被判处死刑。研究员兼电影制片人劳伦斯·席勒采访了涉及此案的每一个人,随后把如山的资料交给了梅勒,后者的笔下便诞生了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有趣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东方之歌》比第一部分更长,详述了跌宕起伏的庭审经过:吉尔摩放弃了上诉的权利,终于使州法院决定对他施以极刑。更重要的是,这部有着史诗般长度的大部头著作对美国的司法体系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不愧为诺曼·梅勒写作才华的结晶。

美国文学史上五大犯罪纪实作品-青年参考

作家纪红建谈纪实创作:新闻止步的地方,文学开始起步

(10月22日,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做客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畅谈纪实文学写作心路历程。)(当日,湖南省中青年作家研讨班不少学员前来聆听学习和展开互动交流。均为星辰全媒体记者 罗建勋/摄 )星辰在线10月24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罗建勋)“实际上,优秀的新闻人往往也会成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10月22日,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携报告文学题材新书《大国制造》做客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面对星辰全媒体记者关于新闻与报告文学之间的提问,他有感而发介绍道,当下中国报告文学界作家集体可以说至少有三分之一曾经均为新闻工作者,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新闻媒体转行过来的。这也就是说,中国多家新闻媒体是孕育报告文学作家的一座座富矿和一个个摇篮。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作品两者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做非虚构文章都尊重客观事实、保持赶赴现场的采写能力、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遵循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当然,如果跟新闻记者一样,今天去抢这个线索,而明天旋即又去追踪那个题材苗头,仓促之间生产很多不同类型的报道,这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又特别不现实,可能也没那个必要”。纪红建解释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报告文学作家肯定没有新闻记者动作这么快,另一方面,两者作品表达方式不一样:一般来说,报告文学作品要比新闻作品更具深刻性和思辨性。然而,当新闻被看完了,民众普遍逐渐都不去关注相关事件了,报告文学作家却接着继续工作了,他们会在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细节的追根溯源与承前启后,然后进行文学提炼升华,给人民群众带去更加深刻反思和启迪。“新闻止步的地方,文学开始起步!”纪红建认为这就是报告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其迷人之处。

【转】问世间情为何物?作家之解答

[摘要]作家总是给人以洞彻人性、透视人生的感觉。我们不妨看看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是如何诠释爱情的。腾讯文化徐娉婷问世间情为何物?这个问题不知困扰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佳丽红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作家总是给人以洞彻人性、透视人生的感觉。我们不妨看看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是如何诠释爱情的。司汤达1. 司汤达在梦幻般的1822《论爱情》中写道:“爱情如同发烧,来去全不听凭人的意志……爱情没有年龄界限。”莎士比亚2. 莎士比亚之《威尼斯商人》 “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C.S.路易斯3. C.S.路易斯在《四种爱》里这样描述爱情:“爱的投入毫无安全可言,它根本是脆弱易伤的。只要爱上了,你就会揪心,甚至会心碎。要想确保你的心脏安然无恙,那就别把它交给任何人,甚至动物。你可以用嗜好和一点小奢侈仔细包裹它,避开一切纠葛,然后把它安全地锁进自私的灵柩或棺木。但在那安全、黑暗、纹丝不动、了无生气的灵柩里,它终将会发生变化。它不再会破碎,但会变得坚硬如铁,不可理喻,不可救药。”罗素4. 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在一切的谨慎之中,对爱情的谨慎,或许是真正幸福的最大的致命伤。”陀思妥耶夫斯基5.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表达:“地狱是什么?我一直认为欲爱不能的痛苦就是。”保罗·科埃略6. 巴西着名作家保罗·科埃略的《查希尔》:“爱是一种野性的力量。当我们试图去控制它时,它毁灭我们。当我们试图禁锢它时,它奴役我们。当我们试着了解它时,它会让我们感到失落和迷惘。”查理·布考斯基7. 美国诗人查理·布考斯基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说:“爱,就像你一觉醒来看见的晨雾,那时,太阳还未升起。就是那么一小会儿,它们就消失了......爱是一场迷雾,在现实的第一缕日光中灼散。”安布罗斯·比尔斯8. 安布罗斯·比尔斯在《魔鬼词典》中挖苦道:“爱,名词,一种可被婚姻治愈的暂时性的精神错乱。”巴尔扎克9. 巴尔扎克在《婚姻生理学》中这么写道:“权衡越多,爱情越少。”路易斯·德·伯尼尔斯10. 英国作家路易斯·德·伯尼尔斯之《战地情人》:“爱情是一种暂时的疯狂,它像火山一样爆发,然后平息。而当它趋于平静的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你得决定是否要让本来分开的根部这样不可思议地纠缠在一起。这就是爱。爱情不是气短,不是刺激,不是激情永恒的宣誓,不是每天每秒交欢的渴望,不是彻夜难眠时他亲吻你身体的每一个缝隙的想象。不!不要脸红,我在告诉你事实。这就是'恋爱’,傻瓜都会的事情。 爱情本身就是热恋时燃烧的产物,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次幸运的意外。”詹姆斯·鲍德温11. 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之《票价——1948-1985纪实文学作品集》:“爱情不以我们认为的方式开始和结束。爱情是战斗,是战争,是成长。”张爱玲12. 张爱玲在散文《爱》中对缘分有一段经典诠释:“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徐志摩13.为爱痴狂的徐志摩曾感慨:“爱是一场催眠,醒来之后你被谁吸了灵。这就是为什么爱过之后,总觉得不仅失去他,也失去了一部分自己。被爱的人总是掌灵者,去爱的人反而失魂。在每段真心付出的感情中,总有一个人献祭了灵魂,收获了残忍。”三毛14. 作家三毛说:“世界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一旦爱情化解为亲情,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上了。”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标签: 作家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