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3 02:33:52
阿伦·古特曼教授的《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一书是一本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揭示现代体育本质的体育学著作,从1979年出版至今,仅在2004年添写了一篇后记。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新的体育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它依然醒目地立于其中,足见当年作者对人类体育所立之论的价值
阿伦.古特曼博士是美国艾姆赫斯特学院英美研究的艾米丽·C·乔丹·福尔杰教授,已经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50多年,曾担任北美体育史学会会长。他曾先后出版了12本有关体育史和体育社会学的专著。古特曼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来自北美体育史学会、国际体育史学会、美国奥委会以及国际奥委会的奖项,并在2000年和2005年先后被建校于1477年的德国图宾根大学、建校于1425年的比利时鲁汶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译者袁旦曾经用“文化自觉”来形容中国文化在新世纪中所要承担的使命,“文化自觉"就是要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展望世界,对于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有自知之明”。人类体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推进到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和深度,但就我们的情况而言,不说那时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人文、社会学术研究的合唱中遇到了长达多少年的一个休止符,就说体育是不是文化,直到今天也还打着问号。譬如,尽管中国体育已有那么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对体育和体育人的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讥讽说法,在体育的业内外至今仍不绝于耳。 “朝宏观方向看,现代体育是一种超越种族、民族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差异的跨文化的存在;而且朝微观方面看,它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有限地域(社区)中,也是一种超越不同性质人群的亚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
.../ / / /
/ / /
借用马丁·埃米斯的话说,知识分子体育爱好者是“腹背受敌的一群人”,注定“受到知识分子和体育爱好者的鄙视”。然而,放眼文学,激动人心的进球、惊为天人的扣杀、电闪雷鸣的全中和最后一刻的入篮这类场景比比皆是。下面列出的七本书表明,阅读体育比赛在某些方面优于观看体育比赛。
《比赛》作者:罗梅什·古纳塞克拉
《比赛》的主人公叫森尼,在斯里兰卡和菲律宾长大,爱打板球。他成年后在伦敦生活,经历中年危机,设法重新发现自我。2002年5月,斯里兰卡板球队来到英国,在传奇的洛德板球场比赛。森尼去看斯里兰卡和英格兰的第二场对抗赛——这场比赛最终平息他的不安。古纳塞克拉用超过16页的篇幅,以敏锐的观察和清晰的文字再现比赛的感官细节。森尼见到来自马尼拉的朋友——这些人他几十年没见了,包括儿时痴迷的对象蒂娜。聊天的时候,他发现她也渴望不同于自己现有生活的生活,一种和他的生活很相似的生活。
《仙人掌联盟》作者:埃米莉·内门斯
这是前《巴黎评论》主编埃米莉·内门斯的第一本书。故事发生在亚利桑那州,虚构的洛杉矶雄狮大联盟棒球队正在那里进行春季训练。这本书虽然包装成一部小说,实际上却是由一名叙述者把9个故事串联起来的合集,讲述球队为新赛季做准备时球员、教练和球迷的幕后生活。内门斯的文字揭示了这项运动的原始美,“挥舞一块木头击打一团飞来的皮革和线,这有某种宣泄功能。”她写道,“那个橡胶核心的冲击波沿着你的胳膊注入你的肩膀,让你精神为之一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