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02 22:26:17
不管是探索地球上遥远或未知的土地,还是前往其他星球(特别是月球),远途旅行在之后的几百年间成为幻想小说的标准模式。中世纪,在齐格弗里德和帕西法尔这类传说、古斯堪的纳维亚神话及整套亚瑟王传奇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旅行和探索。《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Voiage and Travaile of Sir John Mandeville,1371)一书流行于“探索时代”进入鼎盛时期之前,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此书的无名作家讲述了他到耶路撒冷和东方旅行的经历,内容包括了真实的旅行记录和虚构的传说。1295年,马可·波罗从远东旅行归来后,在威尼斯将自己的游历记录了下来。《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中描述的旅行与马可·波罗这样的探险家的真实旅行经历比起来,并不显得荒诞多少。
1608年,一个名叫汉斯·利伯希(Hans Lippershey)的荷兰眼镜匠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他的第一架望远镜,开始观测天空,并记录在《星座信使》(Sidereus Nuncius)一书中,此书于次年出版。自此,描述登月旅行的故事开始将科学观测到的真实情况融合进来。后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创作的《梦》就是这样一本书,并达到了此类小说的巅峰。开普勒死后,《梦》于1634年问世,并且以说梦的形式呈现,也许作者这样做是为了自我保护——开普勒在书中描述的登月方式是主人公的母亲菲奥耳克希尔德(Fiolxhilda)施展的巫术。此书拉丁版的私下传播也许是导致开普勒的母亲因巫术获罪被捕的原因。在书中,当主人公迪拉考托斯(Duracotus)和菲奥耳克希尔德登上月球后,故事就成为开普勒对自己心目中月球模样的描述了。开普勒认为月球上有空气和水,白天赤日炎炎,夜晚则冰冷刺骨,每个白昼和夜晚均长达地球上的十四天之久。开普勒创作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阐述新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天文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