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3 20:49:08
硝烟散去,山河重光,但历史不能遗忘,精神更应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民晚报今起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文物里的家国情怀”系列融媒体报道。记者将走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国歌展示馆、烈士纪念地等场所,从一封封战地家书、一件件烈士遗物、一段段斑驳记忆中,回望烽火岁月,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重温民族危亡之际先烈们用鲜血和信念书写的抗战精神和家国情怀,并从中汲取砥砺前行、复兴中华的磅礴力量。
1932年2月底的一个寒夜,月光皎洁。在上海蕰藻浜河畔中国守军的阵地上,一位30多岁的青年军官在完成巡视后彻夜难眠。有感于连日来目睹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将满腔悲愤化作文字,奋笔写下了一首战地诗,以抒报国之志,誓与日寇不共戴天。2天后,他在掩护友军撤退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再读这首《月夜巡视阵线有感》。即便是93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感受到溢出纸面的壮志豪情,以及对家国的无比眷恋,令人动容感怀。
这首战地诗的作者名叫朱耀章(1901—1932),又名耀彰,自号雪僧,浙江金华浦阳镇人。1926年2月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毕业后充任警卫军第1师1团少校团附,后调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7师259旅517团1营少校营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