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 | 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更新时间: 2025-07-02 09:46:52

阅读人数: 276

本文主题: 长篇军事小说《兵家》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 | 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2022-07-29 09:00 发布于:北京市/FLTRP Humanities/ 外研人文”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仁者无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在古代思想家看来,相较于“以力服人”的“霸政”,“以德服人”的“仁政”更加能够安顿百姓、感化人心,因此,战争的目的也就不在于彰显军事实力、侵略别国,而在于施展仁德、达致和平。 《荆轲刺秦王》汉代画像石,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 图片来源:《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 作者前言 > 《汉书· 艺文志》记载兵家渊源及其作用曰: 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洪范》八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 在《汉书· 艺文志》的作者班固看来,兵家或许是由古时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司马之官演化而来。据《周礼》记载,司马当为西周始置,可见兵家起源极早。 即便不论作为思想派别的“兵家”,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本身也是极为丰富的。“五经”中的《尚书》与《周易》都曾论及“兵”的重要作用。《尚书· 洪范》列有“八政”,亦即人主施教于民的八项主要事务,最后一项即为“师”。“师”指军队,也指用兵征伐,立师可抵御寇贼,卫国安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易》中有“师”卦,专讲军旅之事。《周易》还提到,古圣先王制木而为弓矢,以威慑天下。此外,先秦诸子同样重视军事的作用,《论语》《孟子》《道德经》等书中都有不少论兵的内容。专门论兵的兵书类文献更是数量庞大,据粗略统计,自先秦至清代,约有四千余种。 就思想内容来说,古代的兵家与军事不仅仅涉及兵法,军事思想、军事礼制、军事知识与技术、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记述等也是其重要内容。本书的写作即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力图生动地向读者呈现古代中国兵家与军事思想中的丰富内容。 如本书书名“仁者无敌”所示,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在古代思想家看来,相较于“以力服人”的“霸政”,“以德服人”的“仁政”更加能够安顿百姓、感化人心,因此,战争的目的也就不在于彰显军事实力、侵略别国,而在于施展仁德、达致和平。本书的篇一、篇二即以此为基本内容,首先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霸之辨与理想政治,进而探讨了中国古代以和平为基本导向的战争观念。 以前两篇中的内容为根基,篇三至篇七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兵家与军事思想: 篇三围绕兵家与兵书展开,介绍了古代兵家的源流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自先秦至宋代的重要兵书文献及其流传情况,以及近年来出土的若干兵书文献。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对古代中国的兵家与兵书形成有基本了解。 篇四以兵法与阵法为主要内容,介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等兵书中的经典兵法,并佐以图文,介绍古代军事行动中常用的一些经典阵法,如常山蛇阵、三才阵、五行阵、八阵等。这些内容不仅时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令当代的东西方读者着迷—我们知道,《孙子兵法》是除《周易》和《道德经》之外,在海外广泛流传的中国古代经典。 篇五介绍古代兵家中的“兵阴阳”。《汉书·艺文志》把古代兵家分为四类—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所谓“兵阴阳”,可看作是古代巫术、术数等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与施展,其方法是以阴阳五行结合兵法,并杂以鬼神之说,具体表现为各种门类的军事卜筮,如根据风向而行的风角音律占、观测天象而成的天文星气占,以及传统的龟卜和占筮等等。在古代中国,“兵阴阳”贯穿于军事活动之始终。 篇六介绍古军礼,亦即古代军事活动中的制度、规定与礼法。早期文献中关于古军礼的内容多已亡佚,但我们仍可从殷商甲骨卜辞、古兵书《司马法》、古代文献《周易》与《诗经》中略窥一二。古军礼乃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兵家与军事思想中人文精神的缩影。 篇七介绍与中国古代军事相关的各类动物,如参与军事活动的战象、战牛、战马等,同时介绍传统武术与养生活动中的动物元素。一方面,这些内容生动呈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活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武术与养生中的动物元素也彰显了中国古代思想中万物一体、大化同通的宇宙观。 最后两篇分别以“古代中国的侠义精神与侠士”“古代中国的勇德与勇士”为主题,从兵家与军事以外的视角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有关“武”的精神的表达。总体说来,无论是侠士还是勇士,都寄托了古代文化对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高尚人格的钦敬与追寻,围绕着侠士与勇士,也产生了大量感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在写作过程中,除却理论知识类的内容,笔者还增加了出土文物、历史叙述、诗歌散文等内容,以期更加具体生动地呈现古代中国的兵家与军事思想,由此带领读者感受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与生活中不同维度上的开展与影响。 总之,如书名所示—仁者无敌,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动荡时期,古代中国对德性的追寻都将为我们注入一股精神力量,使我们不会逐强力而不返,而始终抱有对武力的谨慎与戒惧,以及对人类的温情与敬意。 本书撰写过程中,也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崔晓姣 2022年3月10日于北京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 “道”“理”“气”“诚”“仁”“义”“礼” “智”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见贤思齐”……这些词语从千百年前的经典中走来,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人的基因与智慧;它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成为今人打开古代思想宝库的密钥。可以说,不理解这些词语,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古人、读懂中华民族精神、读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举个例子,如果不理解“止戈为武”“仁者无敌”等术语,就无法理解古代中国战争的目的不在于彰显军事实力、侵略别国,而在于施展仁德、达致和平,无法读懂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所以,我们为你介绍这套历时四年出版的《跨越时空的中国词》丛书。丛书源于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作者们都是文史哲领域思想活跃的年轻学者,他们以词探源,带你在关键词中读懂跨越千年的思想流变。 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定价:48.0元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 | 家国天下:修齐治平里的人文情怀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 | 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 排版 | 斐斐然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跨越时空的中国词 | 仁者无敌:早期中国的兵家与军事

孙子兵法 - 孙武 | 豆瓣阅读

孙子兵法孙武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

【军事小说素材】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弩

【军事小说素材】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弩 2017-10-16 16:03 弩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得益于复合弓和铜弩机的发明,否则凭其较短的拉程,是无法与弓的杀伤力较长短的。 强弩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瞄准,但上弦比较费力耗时。根据这些特点,强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射击的连续性则依靠几组射手的轮番。不过也有特例,比如唐代骑兵的车轮讨敌战术。 战国时强弩成了战车的心腹大患,远程打击的强大杀伤力令战车坚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强并不是当时弩的唯一发展方向,足够轻巧的弩在简化射击步骤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优势,于是出现了带有箭匣和活动臂的迷你连弩,这可视为诸葛弩的前身。 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且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 370公斤,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有效射程超过 500米,可惜由于实用性不如臂张和踏张,汉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便制成了俗称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时一种主将战车,后代指将军之意。元戎最诱人之处在于机巧而非实用,虽昙花一现,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设计,却成了被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古代传奇。 剽悍的草原之风,终于为南北朝召唤出巨大的强弩之王-床弩。这种弩战国亦出现过,当时称为"连弩",应是取多张弩联合一体之意,可惜后代一度失传。此时的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威力已大大强于战国人力绞轴的连弩,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其宋代极者的最远射程超过 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 赋予床弩以机动性的是唐代,用牛牵拉的车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灵活性和生存机会,更锦上添花的将绞绳与车轴钩连,行进就可上弦,大为提高了效率。车弩装置 1张拉力 860公斤的巨弩,有 7个发射槽,最远射程超过 1公里,中间槽所用的箭有 1米多长。 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可至 370米。床弩则从两弩至四弩,从小型至巨型,种类繁多,两床和三床弓弩还能在弦上绑一个装有数十支普通箭的铁兜子,使床弩拥有了杀伤人马的功能。 也许是善于骑射的元朝过于武断,竟干净利落的手起刀落,将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从宋代的极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极衰,随着火器的继续发展,也就再没机会翻身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标签: 免费公版书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