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响未来全球追光⑯丨马斯克:科幻作品《银河系漫游指南》是我读过最有启发性的书之一
今年的“宇航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10月初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来自132个国家的5400多名顶尖航天科学家、企业家及爱好者齐聚一堂,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多元化的国际宇航大会。
从太空旅行到星际移民,从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科幻作品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往往引领着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想象。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开幕之际,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日前联合启动“幻响未来,全球追光”大型融媒体采访报道,在2023国际宇航大会见证前沿科技的成果和计划,听马斯克等科技大佬探讨科技与科幻。
2023年度世界航天奖团队奖由美国宇航局(NASA)、欧空局(ESA)、加拿大航天局(C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团队获得。在科幻作品中,望远镜往往被用作探索宇宙、发现外星文明的重要工具,这种想象不仅推动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让我们思考宇宙、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
基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其他行星探测器(如哈勃、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所提供的数据,天文学家估计,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存在着至少1000亿颗行星。新近的研究表明,在银河系内可能存在多达1万亿颗自由漂浮的行星(FFP)。
“外星人在哪里?有外星人吗?我们孤独吗?”埃隆·马斯克10月5日通过视频会议出席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他是2023年度世界航天奖个人奖获得者。面对与会的诸多科研工作者和科技企业人员,他表示,自己读过最有启发性的书之一,是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幻作品《银河系漫游指南》。
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马斯克远程视频参会
“《银河系漫游指南》传达出一个更大的信息:你实际上需要知道,关于宇宙的答案,要问哪些问题。但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应该问什么问题。”他继续说,“我们想要扩大意识的范围和规模,从而更好地认识宇宙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问自己‘要问哪些问题’?”
对于外星生命的存在,马斯克表示:“人们经常问我是否曾经见过外星生命的证据。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或许这表明,这支微小的蜡烛——即人类,是存在于浩瀚黑暗中的全部。因此,我们应竭尽所能,确保这支蜡烛不会熄灭。”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在大会开幕式上,发出了类似的呼吁,强调发展人类意识。他警告道:“它”将消灭所有人类文化,自“石器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一切,然后产生一种来自外星智能的新文化。
令他担忧的,不是来自外太空的外星人入侵,而是人类实验室里创造的“AI”。赫拉利把目前的AI比作单细胞生物阿米巴,称其短短几十年就可成为霸王龙级别。就像霸王龙统治原始森林,AI很快会统治这个星球,“如果人类灭亡,而银河系被无意识但超级智能的实体控制,那将是生命的一个很悲伤的结局。”
儒勒·凡尔纳的笔下,火箭是通向月球的钥匙。而今,人类已能进行月球登陆和探测任务,月球变成现实中的目的地。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传回珍贵的影像,并采样了1731克月球样品。
顶尖科学家们的开放与合作,继续引领人类前进。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中国嫦娥五号团队荣获国际宇航科学院的最高团队奖励;嫦娥五号的月球科研样品也将向国际开放申请;中国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10月2日表示欢迎国际社会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
受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影响,埃隆·马斯克积极推动人类登陆火星的愿景,在7年前的国际宇航大会上,首次公布了火星火箭。今年10月5日,马斯克通过视频参会说“可能不到10年”,能在外太空举办国际宇航大会。
今年4月,星舰在离开发射台后失控旋转,试飞失败后被引爆。被问及星舰何时登陆火星时,马斯克挑了挑眉,眼睛向左上方看,停顿8秒后答道:“三四年。我认为在未来四五年内,我们能够在那里完成一次无人试验着陆。”
他补充说,第二艘试飞的星舰已经准备就绪,正在等待发射许可证。
约120米高“荒谬尺寸”的巨大星舰飞船和超重火箭,最终将用于建造月球永久基地和火星城市。“我们设计的星舰体积如此巨大,是为了建造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飞船。否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小一些。”马斯克描述星舰内部空间时表示,当进入星舰的有效负载舱时,就会知道它有多宽广。
为了缩短两次发射的间隔时长,马斯克还计划使用机械臂捕捉助推器和飞船。“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定制设计的塔,上面有巨大的机械臂,它会试图抓住助推器和飞船。听起来很疯狂,我甚至没有看过这样的科幻电影,但从理论上讲,它会奏效。”他说。
走进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展览区,各国航天模型与特色展台映入眼帘。这里齐聚了科技的前沿,未来太空探索的起点。以色列航天局局长Uri Oron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向我们描述了航天领域的变革。他指出,近年,整个航天领域和全球氛围发生了“巨大而戏剧性的变化”。
人类空间探测前所未有地活跃,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宏伟的规划,探索宇宙未知的奥秘。科幻小说中的未知世界变成了现实的目标,商业航天、私人航天企业的兴起,让航天领域逐步转向多方参与,国际合作日益频繁和广泛。
Uri Oron解释说,以色列航天局的愿景与这一大背景紧密联系,第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以色列太空生态系统,第二个目标是推动科学发展。他强调“科学是一切的基础”,认为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国际合作协议开创了一个多方利益共享的领域,提供了空间合作的机会。正如Uri Oron所说,太空是一个开放领域,几乎无处不在地提供合作机会,只需找到合适的领域和议题,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太空科学,将是人类愿景转化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科幻使我们能够想象未来,也能启发我们思考现实中的问题。Uri Oron谈及太空领域,既有憧憬期待,亦有担忧。他谈及面临的挑战,指出其中一个主要挑战是提高公众对太空的认识,“向人们解释太空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性。”这关系到宇宙探索的落地能否获得足够的支持。
Uri Oron了解到,10月18日至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举行,科幻、现实和未来在成都交汇,向人们传达太空、探索和想象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太空有着无限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太空使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变得更美好。”Uri Oron向大会和与会者致以祝福,“愿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圆满成功,愿你们的经历难以忘怀。”
红星新闻记者 邓纾怡 摄影记者 邓学海

为何《三体》等中国科幻作品持续吸引全球关注?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张云龙)近期,在上海电影节上光线传媒公司宣布,著名导演张艺谋将执导《三体》电影。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全球影视和综艺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是自美国奈飞版剧集上映后,科幻作家刘慈欣小说《三体》的又一衍生创作,再次点燃世界科幻迷对这部中国科幻力作的热情。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在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推动了国内文化产业的繁荣,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从《三体》获得全球读者青睐,到《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在海外收获好评,中国科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向世界。
2023年10月20日,刘慈欣(前右)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行签售活动。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韩松6月20日晚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解读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品持续吸引全球关注的多重原因。
《三体》是刘慈欣的代表作,讲述了人类在三体文明威胁下的生存和抗争。这部小说凭借其恢宏的宇宙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荣获科幻界的至高荣誉——雨果奖。韩松指出,“首先,《三体》等作品以科幻这种世界性的语言为载体,让全球读者产生共鸣。”科幻作为科技革命以来产生的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能够跨越国界,被全球读者接受和理解。
3月8日,在美国奥斯汀,人们参加奈飞出品、根据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系列电视剧《三体》的3D视觉体验活动。新华社记者 徐剑梅 摄
其次,这些科幻作品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三体》等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注人工智能、机器革命、新科技发展、航天、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这种关注使得中国科幻能够引起全球共鸣。”
第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对当前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看法,并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比如,陈楸帆的《荒潮》讨论了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关注中国人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期待中国提供独特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2023年3月11日,人们在埃及吉萨一家电影院参加电影《流浪地球2》的首映礼。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中国科幻作品融入了5000年文明的独特想法。”例如,带有强烈历史感的“故园科幻”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为拯救即将被太阳吞噬的地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着家园寻找新的星系。这种家园情怀与好莱坞大片中的拯救方式有着很大不同,吸引了全球的兴趣。
韩松说:“这些新的中国元素不同于人们熟知的大熊猫、长城、美食和功夫,而是一种在科技进步下产生的新的中国气魄和风格,代表了新一代中国人对未来、世界和宇宙的看法,极具吸引力。”
世界对中国科幻的关注和研究,反映了其对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兴趣和关注,也包含了对其未来的猜测和想象。韩松认为:“这种关注和兴趣使得中国科幻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热门的文化现象。”
尼安德特人三部曲
罗伯特·索耶——加拿大科幻界的教长,科幻作品行销全球。虽然在现实中智人统治了地球,但这样的结果是否绝对。索耶似乎不这么认为,在他笔下,塑造了一个由尼安德特人占主宰地位的平行世界。这个世界与智人世界截然不同,却又那样合理,令人充满好奇心。
售 价:
作 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23-05-01
字 数:18.5万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相关资讯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揭晓!中国海漄、赵恩哲摘奖
10月21日晚,备受瞩目的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在成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届雨果奖有两位中国人摘奖。其中,来自深圳的90后科幻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