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门旧事如风烟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20世纪初的岭门老街巷。清风 摄
岭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山岭的门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当地人现今仍习惯称之为“岭门老市”。走在寂静的村巷里,村道两旁的房屋布局和留存下来的铺舍,以及村民口中的“十字街”景况,还是让人感觉到它与周边的村子大不一样。
从明末到民国期间的几百年间,岭门不仅是海南黎族与汉族进行通商贸易的重要墟市,也是黎族与汉族等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进入五指山地区的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南“中部要塞”。道光《琼州府志》载:“岭门汛,在岭门市南二十五里。自郡城东南九十里至山门铺,又八十里至山马市,又七十里即岭门汛,为入黎要隘。自汛南经熟黎境五六十里至生黎界,有小径可穿黎山而行。”
岭门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史志记载来看,岭门在宋代以前是光螺峒的一个山寨,扼守进入黎区要隘。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海南岛,六月,元朝的海北海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及副帅悉归降于明。朱明王朝在本岛建立1府(琼州府)、3州(儋州、崖州、万州)、10县(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陵水)的同时,也在黎族地区建立基层政权机构——“黎都”“黎图”。明代光螺都属于定安县南乡,分管光螺岭下、光螺岭上60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名字,如枫木、木息(木色)、禄马(罗马)、坡寨、斜寨(城寨)、今泡(金包)等,过了几百年,这些村名的海南闽语读音迄今基本不变。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琼州总兵都督吴启爵统兵进入定安,驻兵岭门新官坡,开通十字大路南通崖州,东通万州,西通儋州,于汉黎杂居处设置琼山水尾营汛、崖州乐安营汛、儋州薄沙营汛、陵水宝停营汛,重置定安太平营汛,建立岭门市。太平营汛设在岭门市南25里的猪母湾,驻兵111名,管辖塘7所,即枫木塘、南闾塘、岭寨塘、大路坡塘、木头河塘、南九塘和仙沟塘。吴启爵还在岭门碑记岭刻碑纪事。
有清一代,岭门市的地理位置及建市时间已较为明确。宣统《定安县志》载:“岭门市,一名太平市,在光螺图岭上。康熙年建。逢乙、丁、已、辛、癸日集。”
可以肯定的是,“岭门”一名,最晚在明末就出现。根据美国传教士孟言嘉在《椰岛海南》(辛世彪译注)一书中的记述,定安籍官员、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与利玛窦友善,其子王汝龙接受天主教,教名王保罗,并从澳门请来耶稣会士马多禄、丘良禀,在琼州府城建立教会,到明崇祯九年(1636年),天主教已在府城、定安、仙沟和岭门建立4个传教点。
冯子材设 “岭门抚黎分局”开“十字路”
清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定安三点会会员2000余人攻打枫木、岭门等地,反清斗争遍及全县。岭门乡绅叶文锦召集乡民协助知县章增耀带领团勇镇压。清光绪五年(1879年),儋州、临高客家人聚众闹事,被官军击败,约有2000多人撤至岭门一带,屯集于猪母湾、石鼓岭等处,岭门一带进入动荡局面。
清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各路山匪聚集攻打岭门市,定安绅士张钟璘(探花张岳崧第三子,字金櫵)即召集团勇“一夕疾趋岭门市”与山匪进行激战,岭门把守朱仕盛在激战中被山匪杀死。清末海南诗人冯骥声当时正在岭门,目睹岭门官匪的激烈战况,写下《岭门闻警》《合口溪行》等诗篇,发出“翘首群峰插杳冥,岭门一镇界膻腥”的感叹。冯炳藻等琼山诸生读了张钟璘的岭门纪事诗,写下《读张金櫵岭门纪事诗》,赞誉张钟璘的义举。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朝廷日益腐败无能,各地百姓难忍苛捐杂税,太平峒什密(今琼中和平镇长沙村一带)黎族首领陈忠明、陈忠清率众起义,攻入定安南闾、仙沟、雷鸣及澄迈新吴等地。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钦廉提督冯子材率兵来琼。9月初,冯子材率兵从定安县城出发,设行辕于岭门,派其儿子冯相华带领萃字中路军由岭门进驻十万峒牛栏坪(今琼中长征镇牛栏平村)。平乱后,冯子材提出“据其心腹,通其险阻,令其响化”的“治黎”方针,制定了《抚黎章程十二条》,在岭门市设置“抚黎分局”,并依照前明以来海瑞等人在黎区开通“十字路”的设想,带领官兵、民夫,开通了北起岭门,经蚺蛇峒、十万峒、牛栏坪、喃唠峒,越过五指山南,至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的大道。1887年夏,原规划的12条井字型大道全部开通,各州县也陆续开通22条通往黎区的小路。这些道路基本奠定了海南近代交通的基础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冯子才在黎族地区开辟多处集市,其中从岭门过猪母湾,到十万峒牛栏坪的途中,设立“荔枝塘新市”,之后,当地人习惯上把岭门市称为老市,荔枝塘称为新市。
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琼州总兵都督吴启爵在岭门重建太平镇,设立货物交易墟市,一直到清末,岭门逐渐成为海南中部山区黎汉贸易通商的重要墟市,是定安县四大墟市之一。民国《海南岛志》载:“岭门距县治西南180里,扼黎境交通要冲,铺户约70间。主要买卖煤油、布匹、土产等商品,而尤以黎峒山货为多。农产品则有米、槟榔、蛋、丝、山瑞、竹笋、牛、羊、猪、马、鸡、鸭、木材等类。从前黎境山货输出,多由县南船阜市转运博鳌港,今则闻车路已通,形势顿变,本市地位益见重要,不啻为黎境货物输出之总汇。”
“岭门和南丰是进入黎区的门户和黎货的集散地。南丰规模不大,只有一条街,每天的交易量装不满一辆牛车。岭门的规模则大得多,附近有驻军,集市是一条长街,两旁有一些不错的店铺,街中间是木制的遮阳篷,到了开市的日子,小商贩们就在下面支起货摊,供应各式小商品。在集市上交易的有草药、香木、藤、鹿角、鹿筋、干香菇,还有大量肥田用的骨头。”这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在丹麦传教士冶基善陪同下考察黎区,从南丰进入,红毛返回,途经岭门,在《海南纪行》一书中记录下的岭门货物贸易盛况。
然而,岭门的货物贸易,到了民国时期,货物贸易盛况已不如清末。主要原因是货物输出一路上受到各种苛捐杂税盘剥,贸易逐渐冷落。
1939年2月10日,日军占领海口后, 14日又占领了琼山县城和三亚。2月19日,在完成攻占海南岛的首轮作战之后,向五指山腹地进攻。5月8日早上,日军攻占南闾,于当天下午5时占领岭门,十几辆战车冒着浓烟,开到岭门墟街上,第二天撤离。据《琼中乡镇行政村志》载,194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岭门墟当天闹军坡,被12架日军飞机轮番轰炸,当场炸死居民8人,伤50多人;炸毁李广安、广益新商铺和民团局等10多间楼房,焚毁房屋400多间。岭门岭(田东岭)山脚下的天主教教堂也被日机炸毁……
1939年5月8日下午,日军占领岭门。 清风 翻拍自日本《跃进画报》(1939年7月号)
岭门的商铺被日军炸毁之后,民货贸易几乎停顿,墟市上的商户大都跑到别处,岭门繁华不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百年前的海上救助往事引发寻访
《清朝海口所城范围图》,红圈处即福建会馆所在地。李思彤 摄
《重修西天庙记》碑文(局部)。资料图
海口骑楼老街的水巷口,曾有一座福建会馆,由清末在琼的福建籍商人共同创建,是他们联络乡谊、洽谈工商的重要场所。尽管目前这座会馆已不复存在,相关文献也十分有限,但来自福建的文献资料《“瑞庆”木帆船西沙群岛触礁记——蔡景丰航舟蒙难纪实》(《东石港史研究资料》,1986)却记录了一段百年前的海上救助往事。这件往事不仅为我们寻找会馆旧址、发掘会馆故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还为我们了解清末海南士绅的公益事业提供了特别的契机。
2024年上半年,一位民俗研究专家拜托我们代为寻访位于海口的福建会馆旧址,以及清末举人“粘朴垒”的资料,以印证一段百年前的海上救助往事,其提供的资料记载如下:
公元一九一七年,元月初六,福建晋江渔民蔡景丰等八人从晋江龙江澳扬帆南驶,准备赴新加坡贸易,意外在西沙群岛触礁。幸被海南岛渔民救起,就近安置于孤岛,一个多月后才被送往榆林港,又用船送至文昌清澜港,寻求琼崖水上警察第二区署发给路照(准许通行的证件)。二月二十日,区长林善初发给蔡景丰等人路照,并派士兵带路,将他们送至文昌县。隔天,他们打听到福建会馆在海口,遂步行三日,行至海口,寻访到福建会馆的主人粘朴垒。粘朴垒将他们安置在附近的古庙,并与“邱厚生”商号老板一同为他们募捐川资,并联系到“福安号”军舰搭载他们出岛。
顺利返回福建后,故事还有后续。作为此次事件的亲历者,蔡景丰感恩不已,并将事件经过翔实记录在《“瑞庆”木帆船西沙群岛触礁记——蔡景丰航舟蒙难纪实》(以下简称《纪实》)中,为后人保留了一份难得的获救者视角文献。粘举人过世后,蔡景丰还供奉其遗像,并在相框上题署“深蒙再造大恩之粘璞亝先生”。如今,蔡氏后人还保存着当年的路照、诗文及粘举人的遗像。
这段百年前发生在海南和闽南之间的救助往事,至今读来仍令人十分感动。为了核实其中的信息,挖掘相关人物的史实,我们日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实地寻访海口骑楼里的福建会馆旧址。
《民国琼山县志》中关于粘璞斋的记载。资料图
从《纪实》中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福建会馆、“邱厚生”商号老板及粘朴垒举人。我们查阅资料后得知,这所福建会馆由清末福建籍商人创建,地址在今海口骑楼水巷口。“邱厚生”商号老板名叫邱景祥,也当过福建会馆的主持人。
我们的寻访从海口骑楼开始。经水巷口,步入中山路,仍然可见“潮行”“广行”“海口总商会”等牌匾,却没有见到福建会馆、“邱厚生”商号的遗迹。海口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正在维修,没有对外开放。
直接寻访福建会馆旧址无果后,我们将目标转向《纪实》中提到的“古庙”。根据记载,这间古庙与福建会馆应该相去不远。从地图上看,距离水巷口较近的古庙有三处,分别是天后宫、西天庙与冼太夫人纪念馆。天后宫与冼太夫人纪念馆都没有与福建会馆相关的线索。正当我们以为此行将无功而返之时,却意外地在最后一站——西天庙收获了最大的惊喜。
西天庙在一段较为幽深的弄堂里,弄堂一侧展板上有一幅《清朝海口所城范围图》,该图清晰地标注了“福建会馆”与“大庙”的定位。“大庙”是当时人们对天后宫的俗称,根据天后宫的方位继续访查,推测福建会馆的旧址就在今海口水巷口一带。
此外,我们还打听到,“邱厚生”商号主人邱景祥的后人邱坚汉如今仍住在海口市美兰区新民东路(今东门市场内),距离福建会馆旧址不远,便约好下次再来拜访。初次寻访收获很多,但我们对故事的关键人物粘朴垒还知之甚少。
粘世玿(号璞斋)像。蔡景丰后人供图
《纪实》中提到,粘朴垒是一位前清举人,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我们翻阅《民国琼山县志》后,发现了一位粘姓举人:粘世玿,号璞斋,光绪十七年举人。拜托我们寻访的民俗研究专家又托人找到了《光绪辛卯科(十七)广东乡试同年齿录》,其中有粘世玿“字碧珊,号璞斋”的明确记载。
那么,这位“粘璞斋”是否就是我们寻访的“粘朴垒”呢?翻阅字典,我们发现,原来“亝”是“斋”的异体字,蔡景丰供奉的遗像上题署的“粘璞亝”就是粘璞斋。此前《东石港史研究资料》收入《纪实》史料时,误将手写体的“璞亝”错录为“朴垒”。至此可以确定,璞斋是粘世玿的号,粘璞斋就是我们寻访的“粘朴垒”。
根据同年齿录(以年龄大小为序排列的同年录)、宗谱及地方志,我们发现,粘世玿担任过苏泉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还曾与曾对颜、林之椿、王国宪等人多次主持地方公益事务。《民国琼山县志》中就记录了以下几件事:主建育婴堂,重修琼山县学、府城学宫,襄建医院,发动街坊商民并自捐巨资铺砌东门石板路等。
粘世玿的生平事迹大体见于《民国琼山县志》。不过,粘世玿与邱景祥帮助福建渔民的往事,并未见于海南的史志文献中。我们第二次在海口骑楼寻访时见到了邱坚汉。他兴致勃勃地讲述了祖父邱景祥参与铺路、建桥、建学校的事迹,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张署名在邱景祥名下的房产证。能与故事中的人物以如此特殊的方式“相遇”,让人感慨。不过,邱坚汉对祖父邱景祥救助福建渔民一事并不知晓。大抵此事对于粘世玿与邱景祥来说不过随手之举,不曾对人提及,但对于受救助者而言,却让他们一生铭记。
此次重访时,我们还在海口西天庙发现了一块由粘世玿撰立的《重修西天庙记》石碑。据该碑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粘世玿发起募捐,重修西天庙,并刻碑为记。这也是粘世玿主持的公益事务之一。目前,此碑仍存于西天庙的后院内。经过访谈,我们推测,当年粘世玿安顿蔡景丰等渔民的“离街不远之古庙”应为西天庙。
经过两次田野调查和多次查阅史料,我们不仅核实了百年前那份福建渔民的《纪实》文献,见证了闽籍琼人谊助乡亲的往事,还了解到清末民初的海南士绅粘世玿及其同道参与海口地方治理与公益事业的历史功绩。(白金杰 林安琪)
(作者白金杰,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安琪,系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百年前的海上救助往事引发寻访
《清朝海口所城范围图》,红圈处即福建会馆所在地。李思彤 摄
《重修西天庙记》碑文(局部)。资料图
海口骑楼老街的水巷口,曾有一座福建会馆,由清末在琼的福建籍商人共同创建,是他们联络乡谊、洽谈工商的重要场所。尽管目前这座会馆已不复存在,相关文献也十分有限,但来自福建的文献资料《“瑞庆”木帆船西沙群岛触礁记——蔡景丰航舟蒙难纪实》(《东石港史研究资料》,1986)却记录了一段百年前的海上救助往事。这件往事不仅为我们寻找会馆旧址、发掘会馆故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还为我们了解清末海南士绅的公益事业提供了特别的契机。
2024年上半年,一位民俗研究专家拜托我们代为寻访位于海口的福建会馆旧址,以及清末举人“粘朴垒”的资料,以印证一段百年前的海上救助往事,其提供的资料记载如下:
公元一九一七年,元月初六,福建晋江渔民蔡景丰等八人从晋江龙江澳扬帆南驶,准备赴新加坡贸易,意外在西沙群岛触礁。幸被海南岛渔民救起,就近安置于孤岛,一个多月后才被送往榆林港,又用船送至文昌清澜港,寻求琼崖水上警察第二区署发给路照(准许通行的证件)。二月二十日,区长林善初发给蔡景丰等人路照,并派士兵带路,将他们送至文昌县。隔天,他们打听到福建会馆在海口,遂步行三日,行至海口,寻访到福建会馆的主人粘朴垒。粘朴垒将他们安置在附近的古庙,并与“邱厚生”商号老板一同为他们募捐川资,并联系到“福安号”军舰搭载他们出岛。
顺利返回福建后,故事还有后续。作为此次事件的亲历者,蔡景丰感恩不已,并将事件经过翔实记录在《“瑞庆”木帆船西沙群岛触礁记——蔡景丰航舟蒙难纪实》(以下简称《纪实》)中,为后人保留了一份难得的获救者视角文献。粘举人过世后,蔡景丰还供奉其遗像,并在相框上题署“深蒙再造大恩之粘璞亝先生”。如今,蔡氏后人还保存着当年的路照、诗文及粘举人的遗像。
这段百年前发生在海南和闽南之间的救助往事,至今读来仍令人十分感动。为了核实其中的信息,挖掘相关人物的史实,我们日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实地寻访海口骑楼里的福建会馆旧址。
《民国琼山县志》中关于粘璞斋的记载。资料图
从《纪实》中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福建会馆、“邱厚生”商号老板及粘朴垒举人。我们查阅资料后得知,这所福建会馆由清末福建籍商人创建,地址在今海口骑楼水巷口。“邱厚生”商号老板名叫邱景祥,也当过福建会馆的主持人。
我们的寻访从海口骑楼开始。经水巷口,步入中山路,仍然可见“潮行”“广行”“海口总商会”等牌匾,却没有见到福建会馆、“邱厚生”商号的遗迹。海口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正在维修,没有对外开放。
直接寻访福建会馆旧址无果后,我们将目标转向《纪实》中提到的“古庙”。根据记载,这间古庙与福建会馆应该相去不远。从地图上看,距离水巷口较近的古庙有三处,分别是天后宫、西天庙与冼太夫人纪念馆。天后宫与冼太夫人纪念馆都没有与福建会馆相关的线索。正当我们以为此行将无功而返之时,却意外地在最后一站——西天庙收获了最大的惊喜。
西天庙在一段较为幽深的弄堂里,弄堂一侧展板上有一幅《清朝海口所城范围图》,该图清晰地标注了“福建会馆”与“大庙”的定位。“大庙”是当时人们对天后宫的俗称,根据天后宫的方位继续访查,推测福建会馆的旧址就在今海口水巷口一带。
此外,我们还打听到,“邱厚生”商号主人邱景祥的后人邱坚汉如今仍住在海口市美兰区新民东路(今东门市场内),距离福建会馆旧址不远,便约好下次再来拜访。初次寻访收获很多,但我们对故事的关键人物粘朴垒还知之甚少。
粘世玿(号璞斋)像。蔡景丰后人供图
《纪实》中提到,粘朴垒是一位前清举人,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我们翻阅《民国琼山县志》后,发现了一位粘姓举人:粘世玿,号璞斋,光绪十七年举人。拜托我们寻访的民俗研究专家又托人找到了《光绪辛卯科(十七)广东乡试同年齿录》,其中有粘世玿“字碧珊,号璞斋”的明确记载。
那么,这位“粘璞斋”是否就是我们寻访的“粘朴垒”呢?翻阅字典,我们发现,原来“亝”是“斋”的异体字,蔡景丰供奉的遗像上题署的“粘璞亝”就是粘璞斋。此前《东石港史研究资料》收入《纪实》史料时,误将手写体的“璞亝”错录为“朴垒”。至此可以确定,璞斋是粘世玿的号,粘璞斋就是我们寻访的“粘朴垒”。
根据同年齿录(以年龄大小为序排列的同年录)、宗谱及地方志,我们发现,粘世玿担任过苏泉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还曾与曾对颜、林之椿、王国宪等人多次主持地方公益事务。《民国琼山县志》中就记录了以下几件事:主建育婴堂,重修琼山县学、府城学宫,襄建医院,发动街坊商民并自捐巨资铺砌东门石板路等。
粘世玿的生平事迹大体见于《民国琼山县志》。不过,粘世玿与邱景祥帮助福建渔民的往事,并未见于海南的史志文献中。我们第二次在海口骑楼寻访时见到了邱坚汉。他兴致勃勃地讲述了祖父邱景祥参与铺路、建桥、建学校的事迹,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张署名在邱景祥名下的房产证。能与故事中的人物以如此特殊的方式“相遇”,让人感慨。不过,邱坚汉对祖父邱景祥救助福建渔民一事并不知晓。大抵此事对于粘世玿与邱景祥来说不过随手之举,不曾对人提及,但对于受救助者而言,却让他们一生铭记。
此次重访时,我们还在海口西天庙发现了一块由粘世玿撰立的《重修西天庙记》石碑。据该碑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粘世玿发起募捐,重修西天庙,并刻碑为记。这也是粘世玿主持的公益事务之一。目前,此碑仍存于西天庙的后院内。经过访谈,我们推测,当年粘世玿安顿蔡景丰等渔民的“离街不远之古庙”应为西天庙。
经过两次田野调查和多次查阅史料,我们不仅核实了百年前那份福建渔民的《纪实》文献,见证了闽籍琼人谊助乡亲的往事,还了解到清末民初的海南士绅粘世玿及其同道参与海口地方治理与公益事业的历史功绩。(白金杰 林安琪)
(作者白金杰,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林安琪,系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资讯
清末“客家英雄”钟鹰扬故居
钟鹰扬故居鸟瞰图。 柯人俊 摄 蛇年春节前,在儋州纱帽岭下的南丰镇深田村,客家族群举办了一场重修钟鹰扬故居竣工的庆典。当天,绿树掩映的小山村,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钟鹰扬故居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