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体育竞技运动
杭州亚运会就要开幕了,它不仅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现自身体育、科技与文化实力的重要盛会。
在近代以前,我国还没有“体育”这个词,只有“文、武”之分,而“武”在广义上已包含了许多形式的体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我国古代都有哪些体育运动呢?
远在1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了用弓箭来狩猎捕鱼。此后很长时间,弓箭不仅成为了战争的武器,而且射箭也成了一种竞技运动项目存在下来,即箭术。
我国古代有很多射箭高手的故事流传至今。如战国时,楚国有一位名叫养由基的人善射,可以在百步之外百发百中地射中柳叶,百步穿杨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再如《史记》中记载:西汉的将军李广,一次夜晚打猎,误以为草丛中有老虎,搭箭射之,白天再去寻找,发现箭头射入的是一块巨石,而箭深没羽,拔都拔不出来。三国时期,袁术欲攻打刘备,吕布为两方劝和,在离营门150步外竖起一支方天画戟,声言若一箭射中戟上小枝,两家罢兵,结果一箭正中,平息了一场大战。此事载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吕布传》中。
蹴鞠可以说是足球的前身。在古代,“鞠”是一种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蹴”有用脚踢、踏的含义,“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踢球的活动,类似现在的足球运动。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民间就流行蹴鞠游戏。清代时,甚至出现了冰上蹴鞠。
宋代是蹴鞠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从皇宫内院到平民百姓,都以蹴鞠为乐,并出现了齐云社这样的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水浒传》中把林冲逼上梁山的奸臣高俅,原本只是苏东坡门下的一个小吏,就因为蹴鞠球技高超,后来得到皇帝宋徽宗的赏识,跟着步步高升,一直到官居太尉。《水浒传》第二回中对高俅因蹴鞠而发迹的过程有详细叙述。由此可想象出北宋时的蹴鞠风气之盛。
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的一种运动,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今伊朗),约在西汉时传入我国,盛行于唐、宋、元三朝,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
马球所用的球状小如拳,用中间镂空的木材制成,球杖长数尺,顶端如偃月,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马球比赛是团队竞赛项目,出土于唐乾陵章怀太子墓的唐代《马球图》,就逼真地再现了马球赛全景。公元1156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在燕京举行了一场极特殊的马球赛,强令被金国俘虏的宋代皇帝宋钦宗和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参赛。比赛中宋钦宗和耶律延禧先后摔下马背,被疯狂的马蹄践踏而死,这当然是一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但也反映出当时马球运动在北宋和周边国家均很流行。
骑术在古代叫作“御”,包括骑马、驯马和驾马车技术,是古代君子的六艺之一,其主要形式是赛马,在春秋时期已十分盛行,成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进行比赛,比赛时,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田忌听从军事家孙膑的主意,比赛时调整了一下马匹的出场顺序,以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以下等马对上等马,结果以两胜一负的成绩赢得齐威王的千金之赏。这个典故让我们看到战国时赛马的活动和技艺已十分成熟。
角力即古代的摔跤运动,是人类最早的一项体育活动。《水浒传》中提到梁山好汉卢俊义、燕青等人都是相扑的好手,可见宋代相扑的普及程度。宋代的女子相扑也十分流行,宋仁宗就十分痴迷观看。司马光还曾就此上书《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劝谏仁宗取消女子相扑,仁宗听取了司马光的部分建议,不在宣德门前举行女子相扑表演,但是民间女子相扑却一直存在。在清代,摔跤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体育运动。清政府曾设有专门管理摔跤活动的机构,名曰“善扑营”,负有侍卫宫廷的责任。
除上述的一些项目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体育活动,如舞狮、赛龙舟、棋术、抖空竹、踢毽子等,可以说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最热门体育竞技游戏合集
最热门体育竞技游戏,让你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体验各类精彩的比赛。这款游戏在真实的体育运动基础上加入了创新的游戏元素,给你带来真实又刺激的竞技体验。在最热门体育竞技游戏中,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参加比赛,如足球、篮球、网球和田径等。每个项目都有精确的规则和操作方式,让你感受到真实的体育竞技的紧张和激情。游戏的画面和音效非常逼真,让你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体育场馆。你可以欣赏到细腻的动作捕捉和华丽的特效,享受到视听的双重震撼。同时,游戏还提供了多种视角选择,让你自由切换到最合适的角度观察比赛。
文物里的体育竞技:马球
,又称波罗球,是指人通过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射门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叫做“击鞠”或“打毬[qiú]”。根据文献记述和考古资料证实,这项运动早在中国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流行了。东汉曹植的《名都篇》中就有“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
由于这一运动形式具有较强的竞技特点,因而在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唐代,成为了一项影响最广、声势最大的运动项目。当然,它的盛行是与当时统治者的提倡,尤其是皇帝的爱好分不开的。据记载,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中,有十八位都是马球爱好者。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带头参与,马球运动也普及到了民间,甚至女子也成为马球活动的参与者。花蕊夫人的《宫词》一诗中:“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也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击球时的矫健身姿。
1971年,在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了一组——《马球图》,是目前发现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图中生动再现了唐人打马球的真实场景。我们看,在远山树木衬托下的郊外,有两支身着不同颜色衣服的队伍,球手们一手执缰绳,一手挥动着球杖,飞奔在最前方的骑手,回身反手击球,这不正是唐诗中所描写的“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的完美呈现吗?后面的两人驱马向前抢球,球手们头上戴的黑幞头也被风高高吹起,一场紧张激烈的马球比赛跃然眼前!
从这幅壁画中,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唐代马球比赛中人们所用到的工具:马球和球杖。唐代马球约拳头大小,通常用轻而坚硬的木材制成,中间掏空,外表再涂漆绘彩,因而唐诗中常称其为“珠球”或“画球”。
打马球的棍子叫“球杖”或“鞠杖”。球杖的质地有用木制的,也有用藤制的,外边裹以牛皮。由于球棍顶端的弯曲部分形如阴历月初的“半弦月”,因此古代诗歌常用“月杖”或“初月”来形容它。如蔡孚的《打球篇》中就有“初月飞来画杖头”这样的诗句。
除了唐墓壁画以外,还出土了很多唐代打马球
1956年西安北郊唐大明宫遗址还出土了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已未年”的石碑。这些都印证了当时马球运动流行的盛况。
马球运动从唐代盛行开始,一直到明代,前后沿续了1000多年,遗憾的是,在进入清代后期以后,马球运动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球运动再次在印度、英国和美国风靡,如今,不少国家把马球作为一项高尚的体育活动来开展。
马球不仅能够体现球手与马匹的配合,也能够将个人骑术和团队战术完美结合。今天,这项令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竞技运动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它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它兼容了勇士的力量和绅士的洒脱,同时所追求的体能、力量、速度和灵敏也显示出积极乐观、正直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深信,马球运动,这项被人们称为“王者的运动”,也许会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新的浪潮!
唐 彩绘打马球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章怀太子墓 马球图(图一)
唐 章怀太子墓 马球图(图二)
唐 章怀太子墓 马球图(图三)
唐 章怀太子墓 马球图(图四)
唐 章怀太子墓 马球图(图五)
唐 章怀太子墓 马球图(图一局部)
唐 打马球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相关资讯
脆皮鸭入门推荐,你看过几本?
《影帝》《金牌助理》《一替成名》《失忆了别闹》《大神养成计划》《一觉醒来听说我结婚了》《不谈恋爱就去死》《彼得潘与辛德瑞拉》《空降热搜》《袁先生总是不开心》《杀戮秀》《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