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中国原生文明论文明新论电子书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6:10

阅读人数: 273

本文主题: 大秦帝国 孙皓晖 历史小说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数十年文明史力作首次结集,呈献真正体现民族精神的文明内核 阐明与中国国家历史行为相符合的文明根基:儒法共生 揭示中国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精神:强势生存 ☆新作长序,解析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独特价值体系 大同理念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中国社会生存形态终极目标认知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丰厚的土壤 向善去恶理念所呈现的价值观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是中国文明的人性认知体系之本位

售       价:

作       者: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24-01-01

字       数:124.3万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01章 早期国家起源及漫长发展

02章 中国民族群走向国家时代

03章 早期国家速亡现象与种子国家比较

04章 轴心时代:国家文明第二历史时期

05章 文明冲突:国家文明第三历史时期

06章 衰减蜕变:国家文明第四历史时期

07章 黑暗蒙昧:欧洲中世纪的神权政治

08章 古典中国文明的衰减僵化

09章 中国统一文明的历史基础

10章 国家魂魄:中国民族精神

11章 中国古典社会的生存方式

12章 中国战争文明的历史传统

13章 中国思想形态的多元根基

14章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史传统

15章 国家时代的三次文明大危机

16章 中国文明重建的历史方向

附录 危机与希望:非理性对抗时代的来临

夏:国家文明的开端——早期邦联制

西周:礼治社会——精密的联邦制国家

走出文明冲突极端化的历史陷阱(2022版序)

走出中国历史意识的沼泽地(原版序)

第二编 大秦帝国: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第三编 战国之兴亡反思:新六国论

中国原生文明论文明新论电子书

《大秦帝国》:为中国文明寻找阳刚代言

2013年10月29日 06:54

本报记者 蔡梦吟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0月29日 10 版)

《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于今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这是继2009年《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引发收视轰动之后,《大秦帝国》系列又一次重回荧屏。它以宏大的历史气象和厚重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其收视率一路飘红的同时,也让学者孙皓晖的历史著作《大秦帝国》再度获得广泛关注。日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京举办全新修订版《大秦帝国》作品研讨会,乔良、雷达等十余位学者、评论家现身,探讨该书关于中国文明核心价值的时代意义。

身为共和国同龄人,孙皓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趣浓厚。从1993年起,孙皓晖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历史巨献《大秦帝国》。它共6部11卷,505万字,描述了秦兴亡生灭的全过程。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全新的铁器文明。但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孙皓晖认为,中国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富于虎狼精神和创造力的秦则是这个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影响深远。

著名军旅作家、空军少将乔良称《大秦帝国》“为中国新时期以来不多见的历史佳作”,在他看来,这部巨著揭示了中国数千年来历史的来龙去脉和根源核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史,就是一部‘鼎盛——腐败——重整——归零’的历史,这在《大秦帝国》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乔良告诉记者,随着发展,中国的崛起担负着一个历史使命,未来世界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文明。

评论家雷达称自己看腻了文坛上所谓“历史小说”的解构、娱乐与消遣,《大秦帝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作出了大胆评判”,让他颇感振奋,也令读者耳目一新。他说:“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秦帝国开始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复杂。秦帝国是中华文明脱胎换骨大转折的时期,而当代也面临着与彼时代相近的问题:即,如何创造新的国家形态和现代文明、如何走向法制文明、如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等。”

与会专家表示,所有的历史叙事都是当代叙事,《大秦帝国》里无处不在对家国命运的剖析,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观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今天处在全球化时代,‘帝国’不是在民族国家的疆域里而是全球乃至宇宙的范围内建构的。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读《大秦帝国》,追问大国何以成为大国,就会看到作者思想的博大精深。”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是出版界最早推荐《大秦帝国》的专家之一。他回忆自己当初是“手不释卷”地读完了该书,因为“在苍白、孱弱的当代文坛,这是一部少见的、有时政精神的历史著作。”与许多作家只热衷于描写小情小爱、细枝旁脉相比,谢有顺觉得孙皓晖的作品贯穿着对历史问题的辩证思考,体现了“直面主要真实的勇气和能力”,这种回答历史核心问题的雄心令他十分感慨。

历史情怀难自抑,因而《大秦帝国》中穿插了作者的诸多论述。这曾招致学界的质疑:史著中可以议论吗?谢有顺认为:“所谓的技巧不是问题,枝节永远影响不了主干。”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评论家张陵则用“内力旺盛、格局宏大”8个字来概括他对此书的读后感。他认为:“这本书有可能改变我国当代学术思想走向。”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的现当代文学集中于剖析人性。而《大秦帝国》站在中华文明的立场和高度上写作,影响深远。”

《大秦帝国》所刻画出的文人风骨,让不少专家心生共鸣。评论家贺绍俊说: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正是大秦帝国建立过程中奠定下来的。文人独立的思想品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从书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思想根基。”贺绍俊强调,在如今中国,这样的风骨正是人们所缺少的,却也是中华复兴所必需的。

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自称“老秦人”,在该作品中他花费了大量心血为“暴秦说”重新诠释,把的功过放在深刻的历史语境中解读。乔良认为孙皓晖“辩诬正名用力过猛”,谢有顺却认为“它面对两千年来的历史偏见正面论述,是一个创举”。孙皓晖说:“我长在陕西,这里是中国文明的根源。我只是要为中国文明寻找阳刚的代言而已。”

文明上网,不传谣言,登录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中国原生文明论

本书是孙皓晖先生多年来主要文明史论著的集结,包括《原生文明》《国家时代》与《文明新论》三部著述,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对中国文明发展史和世界文明史的独特深思考。 《原生文明》认为,中国原生文明的成长升华期在五帝、夏商周时期,轴心期为战国时期,而巅峰则为秦帝国。作者以“国家文明”为切口,使用文明史的研究立场和方法重新发现历史,试图探寻中国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共识,发现足以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生命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人才至上、强势生存、自觉求变、统一精神、法治精神等,以重建中国统一文明的精神基础,树立对自身文明的精神信念。 《国家时代》从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基础和价值体系的危机性焦虑出发,发现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文明在历史实践中的兴亡法则,揭示大国文明兴亡生灭的历史经验与深重教训。在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对照中,破除西方文明观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式,探寻中国在六千年人类文明历史实践中矗立不倒的真正根基。 《文明新论》为作者文集,包括少量的访谈与讲话,从文明史意识、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战国之兴亡反思、战国人物论、文明散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我们民族面临新的文明跨越的历史转折时期,重读我们的文明历史,找准我们的文明正源,以新的价值理念寻求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必要性。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数十年文明史力作首次结集,呈献真正体现民族精神的文明内核 阐明与中国国家历史行为相符合的文明根基:儒法共生 揭示中国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精神:强势生存 ☆新作长序,解析中国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独特价值体系 大同理念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中国社会生存形态终极目标认知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丰厚的土壤 向善去恶理念所呈现的价值观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是中国文明的人性认知体系之本位 ☆在全球文明演变中解析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探寻中国作为世界唯一存续文明体的核心密码 纵览五帝时代到秦帝国的七大跨越,总结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五大经验:自觉求变,强力反弹、有限扩张,融合精神,统一精神,培养人才 以世界文明的视野,厘清中国文明生命力的三大特质:注重实干、理性竞争、多元并存 在战国兴亡的反思中重新解读秦文明,还原中国文明史核心的四个面相:奋争之心、求变图存、放襟怀、建设精神 ☆内文修订,装帧升级;随书限定礼赠作者手书“重读中国”宣纸复刻条幅、秦公钟纹饰藏书票 内文全新修订,悉心磨,精益求精 装帧全面升级,精装函套,宜读宜藏。封面用风絮原色超感纸四色印刷,加烫珍珠白工艺;函套用素鼠琉璃纸印刷,加热压烫透工艺 孙皓晖,陕西三原人,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文明史研究理论家,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原生文明论》(《原生文明》《国家时代》《文明新论》)和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