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崛起路上的名相,为何都无善终?
大秦帝国在商鞅变法后,由西方弱小之国渐成军事强国,以后历代秦王,沿用商鞅之法,窥视东方六国,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在大秦一统天下的道路上,不仅有众多名将,名将主攻伐,还有众多名相,名相主改革,能根据实势提出对秦国最有利的计策,大秦对于人才...
大秦帝国在商鞅变法后,由西方弱小之国渐成军事强国,以后历代秦王,沿用商鞅之法,窥视东方六国,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在大秦一统天下的道路上,不仅有众多名将,名将主攻伐,还有众多名相,名相主改革,能根据实势提出对秦国最有利的计策,大秦对于人才的招揽和重用的确是山东六国比不了的,但秦国似乎有一个通病,自商鞅之后历代名相都无善终,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都非秦人,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人生的悲惨结局?
第一,商鞅之法的负面效应,商鞅之法使秦国变为战争机器,使整个秦国极度崇尚军功,重功而不重德,这也是秦国为何被称为虎狼之国,言而无信,代表人物就是张仪,这使得这些名相们在秦国有威而无信,必然不能长久。
第二,王位的更替,新王即位都有自己的政策主张,就会重用符合自己治国思路的人才,而不用之人,秦国的君王下手还是很绝的。
第三,他们都不是秦国人,也就是说无论他们的权势有多大,在秦国都没有根基,完全依赖秦王的王权,一旦遇有不测,是没有多少有实力的人愿意帮助他们的。

大秦帝国崛起之合纵连横到底有多牛?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苏秦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南北为纵,东,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张仪以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后来,秦国逐渐以“远交近攻”的方法统一天下。
大秦帝国崛起结局有出入,历史上范雎的下场如何
最近热播的大秦帝国之崛起,大结局了,范雎被赐毒酒而死。然后,历史上范雎是善终的,我们来看看真实历史上的范雎最后的生活。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还在身上撒尿,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并帮助秦昭襄王驱逐四贵,罢黜魏冉,掌握实权。
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掌权后先羞辱魏使须贾,之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又举荐自己的恩人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守。
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妒忌白起的军功,建议撤军,又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使得秦军错失了灭赵的机会。
此后再次攻赵,秦军遭诸侯援军所破,范雎推举郑安平和王稽领兵,郑安平降赵。前255年,王稽也因通敌之罪被诛。
范雎的谋略没有了实施的人,也导致白起死后,秦昭襄王没有了什么作为,因此失去秦昭王的宠信,不得不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辞归封地,不久病死。是善终,而不是赐毒酒而亡。
本文由昨日学堂原创发布,昨日读史记(三十八),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资讯
大秦帝国之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情介绍:2017年中国大陆上映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定格公元前305年,从秦昭襄王嬴稷继位开始,五十六年期间的秦王、宣太后、纵横家范醀、“战神”白起等人的政略架构......
上篇:大秦帝国三部曲演员表
下篇:《大秦帝国》六部曲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