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侠文化史
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源流与特点.
是一部了解中国武侠小说文化内涵的好作品.
写作者曹正文先生即上海新民晚报某刊的主编.
曹正文,又名曹晓波,笔名米舒、文中侠。江苏苏州人,1950年生于上海,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新民晚报》高级编辑兼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7年11月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出席第91届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997年起任上海“九三学社”第八届、第九届上海市委常委,1998年起任上海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 曹正文于1992年至2005年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南非、埃及、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英国、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32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
曹正文,又名曹晓波,笔名米舒、文中侠。江苏苏州人,1950年生于上海,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新民晚报》高级编辑兼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7年11月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出席第91届诺贝尔奖颁奖仪式。1997年起任上海“九三学社”第八届、第九届上海市委常委,1998年起任上海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 曹正文于1992年至2005年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南非、埃及、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英国、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32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演。共发表各类文字计1000万字,出版作品集169部,其中个人专著51部,主编丛书118部。苏州图书馆设立的“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金庸先生早年的武侠小说中为什么很少写到嵩山少林寺?
在中国武术的历史上,少林寺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正因如此,位于嵩山的少林寺也是各种武侠题材小说、影视剧和游戏重点刻画的对象,让少林几乎是家喻户晓。
作为现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自然也在作品中对少林寺进行了描写。特别是金庸先生佛学造诣很深,他笔下的少林寺不仅是武林大派,还很难得地写出了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的风范。
可奇怪的是,金庸先生在1955年以《书剑恩仇录》正式出道。但直到1961年的《倚天屠龙记》中,金庸才开始重点描写嵩山少林寺。那么金庸先生早年为什么很少写到嵩山少林寺呢?
与很多文学创者不同,金庸先生是一位非常不喜欢重复,勇于创新的大家。除了特殊创作背景的《神雕侠侣》外,金庸先生从不在新小说中重点刻画自己其他小说中已经出现过的人物。
由于嵩山少林寺在武术史上的特殊地位,金庸先生之前的很多武侠小说都重点描写了少林寺。金庸先生早年是位锐气进取的青年才俊,既不愿重复自己,也不愿模仿别人用过的东西。
为了和当时其他武侠小说区别,金庸先生是有意不去写已经被写了多少遍的嵩山少林寺。直到1961年,逐渐成熟并试图构建文学中全新江湖模式的金庸先生才开始重点刻画嵩山少林寺。
金庸早年为何封笔?他逝世后,这个秘密终于被人说出!
金庸的存在,是一个时代的奇迹。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5部作品,构成了整片江湖。
侠客道义,恩怨情仇,江湖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见过。但我想,它应该是金庸笔下的那样。
今天,香港《明报》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
该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金庸作为19世纪最受欢迎的武侠小说家,曾经创作过无数经典之作,尤其是多部小说都被翻拍成了影视剧,如《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等,成为数代人的回忆。
今天谈论的这个话题,可以说是很沉重了,对于侠客迷们,可以说是最大的遗憾了,然而也是永远的遗憾。
毋庸置疑,金庸先生是公认的武侠宗师。1955年,一部《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金庸开始行走于江湖。经过十七个年头,十七载春秋,在十七年的光影里,金庸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
金庸先生的事业,也随着武侠小说的风靡风生水起。《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969年开始在《明报》连载,1972年9月连载完毕。
自此,金庸先生宣布封笔,以后再也没有涉足武侠江湖。
正值写作的“青春”,金庸为什么会在这时候选择封笔呢?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对此,金庸解释说,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的重复,情节的重复,读者爱看自己的小说,期望值日高,而他则无法保证每部新作都能较以前有所突破,故急流勇退。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众位主角最后的结局几乎都是归隐山林,退出江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等皆是如此。这些也是暗示了金庸的性格,能进能退,潇洒来去,这是处世的最高境界。
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其实,金庸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武侠小说家,他还是编剧,还是导演,而且人家是职业的!另外,金庸先生最强大的技能其实是写社评。金庸先生在《明报》上的社评,被赞誉为“亚洲第一”!而武侠小说,严格上讲,其实只不过是金庸先生的副业罢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如果仔细研究金庸小说的话,会发现在这15部作品中,几乎包含了世间百态,每一种人物、性格等都已经涵盖俱全,比如有萧峰的激昂,有虚竹的真诚,有周伯通的游戏人间,有韦小宝的猥亵无耻,有杨过的钟情,有郭靖的大侠之风,有欧阳锋的阴毒沉狠,有黄药师的离经叛道,有杨康的善恶徘徊······
尤其《鹿鼎记》更是颠覆了以往作品的武侠形象,而回到了返璞归真的韦小宝,从一个没有任何侠义精神的小混混身上看到了另一番社会现实,金庸先生用“韦小宝”给自己一手创建的江湖打了个粉碎,就此封笔。
不管怎样,金庸逝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然而,“金庸武侠”不会远去,他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
时至今日,当年的那群毛头小子早已变成了满脸胡渣的油腻中年男,而当年那些年轻的梦想也全都抵不过一摊柴米油盐,但是,这群在“金庸封笔古龙逝”后的侠客迷们,却始终在翘首以盼!或许,曾经的梦想早已离去,而且渐行渐远,但是在我们心中,却依然残存着当年的那一缕武侠梦。
苍狗白云,有人的地方依旧有江湖,亦复如斯。
相关资讯
古龙:放浪形骸的文坛浪子,为何其作品仍价值亿万?
他的作品中,浪子们往往在情场与江湖间游走,既放荡不羁又深情款款,这种复杂的情感描绘,使得古龙的武侠世界超越了单纯的打斗与复仇,而成为了对人性深层次探索的舞台。尽管古龙已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