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蓝田猿人遗址:蓝田猿人的生活方式

更新时间: 2025-07-22 12:53:27

阅读人数: 662

本文主题: 星际平凡的采集生活

从上所知,蓝田猿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工具很是原始。“根据遗址情况和出土遗物推测蓝田猿人的经济生活应该是以广谱性的采集为主的经济类型。这一经济类型的对象就是取得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甚至于叶子及花朵,猎取一些食草类的动物或水生的鱼类等动物,也许还吃一些食肉动物丢弃的捕猎物,但从根本上看,采集活动应该是这一时期人类的主导经济类型。”采集果实、植物根茎和狩猎动物占有主导地位。

除石器外,在公王岭还发现有炭,这种炭很可能是蓝田猿人用火时所造成的某种结果,如果确是这样的话,则说明蓝田猿人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蓝田猿人遗址:蓝田猿人的生活方式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20余万年前)

1959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采集与狩猎是远古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手段,北京人也不例外。俗话说靠山吃山,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就地取材,当时他们生活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呢?从对龙骨山的植物孢粉和动物化石组合分析上,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当时周口店是一片由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组成的生态环境。

周口店西北的高山上分布着森林,有松树、柏树、桦树、椴树、栎树、榆树,还有像胡桃楸等多种野生的干、鲜果树。山林中生活着硕猕猴、箭猪、熊、虎、野猪、斑鹿和肿骨鹿。在离龙骨山不远的地方,有结果的朴树和开小紫花的紫荆树。

北京人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说明北京人很可能是采集朴树果为食。朴树结一种球形肉果,味道甘甜,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食物。科学家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进行分析,发现那里还有大量的榛、胡桃、松、榆等植物存在。因此除朴树果以外,北京人还采集榛子、胡桃、松、榆等果实和种子食用。北京人地层中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这从侧面传达出北京人采集食用坚果的信息。此外,坚果还可贮存,作为冬季狩猎不足时的备用品。估计北京人还挖掘一些禾本科和豆科的茎以及采集它们的叶子和种子充饥。就北京人的生产力水平而言,采集活动应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但当时北京人的经济活动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西方人类学家研究过许多现存的以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的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往往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其中男人主要负责狩猎,而女人负担采集工作,这种模式也应该适用于北京人。

向小行星进发!天问二号开启“追星”之旅

  五月二十九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新华社西昌5月29日电(记者宋晨 刘祯)5月29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直冲霄汉。

  问天求索,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启程!

  天问二号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这是继探月、探火后,中国人在浩瀚星宇的又一次重要探索之旅。

  茫茫星海,为何选择“追”这两颗星?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介绍,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其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主带彗星311P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对该主带彗星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

  “追星”之旅,“第一棒”至关重要。本次任务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对火箭的入轨精度要求更高。“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次的难度就像从上海投球到位于北京的篮筐中,篮球不仅要准确入筐,还要以特定的角度和速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魏远明说。

  配备精良装备,才能精准“问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陈春亮介绍,天问二号探测器上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由于小天体引力非常弱小,坚硬表面易造成探测器反弹,而松散表面又难以阻止探测器下陷,探测器的控制必须精准。据介绍,探测器将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策略,从距离目标天体约2000千米开始,基本自主开展目标天体精准捕获、逐步接近、科学探测和样品采集。

  “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说,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后续还将经历10余个飞行阶段。在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天问二号返回舱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将按计划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

  从天问一号火星“首秀”,到天问二号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中国航天人正以“日积跬步”的创新与积累,向着浩瀚深空不断求索,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标签: 远古 古代 西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