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唤醒颠倒世界里的灵性
原标题: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唤醒颠倒世界里的灵性
《怪诞故事集》(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她受奖演讲中曾经提到,她有意识以来记住的第一张照片是一张她母亲的照片,照片上的母亲神情充满忧伤。她问母亲为何忧伤,母亲说,因为在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想念她了。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可是我都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你又怎么想念我呢?”
“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会想念你失去的人,也就是说,思念是由于失去;但这也可能反过来,如果你想念某人,说明他已经来了。”
托卡尔丘克说,母亲这段话给了她一生的力量,“通过孩童的感官我明白,这世上存在着比我想象的更多的’我’。甚至于,如果我说’我不存在’,这句话里的第一个词也是‘我’——这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奇怪的词语。”
这段话初看也许令人稍感费解,“我”还没有出生,为什么已经来了?结合后一段便会明白,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存在的某个层面,托卡尔丘克想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受视野局限所看不到的,是更多的“我”,是“我不存在”背面的“我在”。
《怪诞故事集》和《衣柜》就是建立在托卡尔丘克对世界这种深邃而奇异的思考基础上的十三篇故事。《怪诞故事集》是托卡尔丘克获诺奖前的最新作品,由十个以“怪诞”为内核的中短篇小说组成,《衣柜》由托卡尔丘克出版于1997年的三篇中短篇小说组成。在获诺奖之前,托卡尔丘克一直以瑰丽磅礴的长篇小说闻名,无论是《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还是《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都如同被纵横交错的隐形逻辑编织起的碎片化的神秘国度,而《怪诞故事集》和《衣柜》则仿佛带我们走入碎片的内部,托卡尔丘克用她强大的感知能力和叙事才能,赋予每一个碎片丰实的血脉和肌理,于是在“怪诞”的背后,我们恍然发觉,这就是我们真实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怪诞故事集》的第一篇《旅客》是一个相当简短却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幼年时期的恐惧经历。他总是在卧室的角落里看到一个灰暗的人影,用疲惫的眼神打量孩童时期的自己,直到他老去之时,有一天在昏暗的窗户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才恍然发觉童年时令自己感到恐惧的身影,正是老年的自己。小说的结尾写道:“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这个微妙的逻辑一如托卡尔丘克母亲讲给她的那段话,恐惧常常来源于自身,我们常常受困于自己从主观出发的视角,而当我们转换视角时才会发觉事情的另一种真相。
《心脏》一篇则讲述了一个人因换了一颗新的心脏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生活在欧洲的M先生因为心脏功能每况愈下,便到中国南方的一所医院换了一颗新心脏,之后他开始梦到一些奇异的景象,产生一些之前未曾有过的思考,比如关于世界的公平问题、关于人的出生和死亡,等等。在这颗新的心脏冥冥之中的指引下,他又来到中国南方一所衰败的古老寺庙,向寺庙里的老和尚提出自己对于人生的许多困惑。因为语言的障碍,M先生未能得到明确的回答,但这样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包裹的,正是托卡尔丘克对当下社会和人类生存相关的诸多问题的思考,以及向东方哲学和文明寻求答案的尝试。
托卡尔丘克呼吁我们应该放弃“民族文学”一词,“文学世界是一个人类经验统一的共同的心理现实”,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心脏》所呈现的超越民族性,及从人类共通的生存经验和文化心理去发现问题、解决我们的世界当下所面对的种种问题的尝试。这种宏大的、超越代际和文化分野的创作理念和世界观,正是托卡尔丘克诸多虚构小说背后的精神内核。
《绿孩子》一篇虚构了一种森林精灵一样的存在,这些“绿孩子”如接受光合作用般,经受月光的照射,通体就会变为绿色,他们只吃天然的食物,共同做决定和抚养后代。这样一种乌托邦似的生活寄托了托卡尔丘克理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以及她对人类社会中泛滥的战争、贪欲、环境破坏的反思,同时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变形中心》这篇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也是一次跨越种族边界、从“非人类”的视角来反观人类生活的尝试。托卡尔丘克笔下有多篇小说都建构在未来世界,她很少明确交代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某年某月,而是通过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冷冰冰的人工智能,高度秩序化、程式化的人类生活给予读者暗示。关于人工智能社会的《拜访》一篇也是如此,井然有序、精确度极高的社会生活本质上却是在压缩着人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一切在未来真的实现了,如果人的生活日渐规范化、程式化、肤浅、单调,如果人的灵性在泛滥信息和发达科技的支配下日渐消失,那么出路在哪里?如同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开口说话的茶壶,托卡尔丘克笔下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存在,都具有生命和灵性。
托卡尔丘克在她的作品中说:“世界颠倒了”;她在演讲中说:“我们的世界出了问题”。于是她用怪诞的想象,用百科全书式的创造力,一次次为我们呈现着这个颠倒的世界,而在“颠倒”之中,世界的真实图景反而愈发清晰。当我们走进托卡尔丘克笔下这些虚构的世界,才会再一次明白她如何用母亲给予她的力量,超越凡俗的物质世界,超越偶然,超越因果联系,超越概率定律,在我们惊异的凝视中打开叙事的维度,呈现那“更多的我”和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讲述最早的发现之一就是命运”,在今天,托卡尔丘克依然在用她的讲述唤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灵性,发现着命运的种种可能。

歐洲怪談奇幻導覽
歡迎來到魔幻與恐怖故事的起源之地!近來大為流行的《哈利波特》與《魔戒》等奇幻小說,使得西洋秘術思想、妖精/妖怪研究、女巫與古代信仰、風水與靈線等神祕奇幻文化大受矚目與好奇,甚至連相關的觀光行程也頗受歡迎。本書是為了有興趣探訪「歐洲黑暗文化」的讀者而寫的指南。這趟探訪歐洲神祕魔幻故事的原鄉之旅,囊括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川索凡尼亞、泥偶巨人哥林姆的布拉格、帕拉哥尼亞的妖怪宅邸、鬼影幢幢的倫敦等地......。那麼,就請各位讀者隨著本書,踏進歐洲那深邃古老又不可思議的世界吧!
荒俁宏(Aramata Hiroshi)翻譯家、評論家、作家,1947年生於東京都。慶應大學畢業後曾任上班族,成為獨立翻譯家後開始從事多元的著作活動。主要著作與譯作包括《世界大博物圖鑑》、《陰陽師之王》、《橫尾忠則論》(平凡社),《荒俁宏的20世紀世界神祕遺產》(集英社)、《三國誌密話》(小學館)、《帝都物語》、《Lord of the Ring——魔戒完全讀本》(角川書店)、《帝都物語異錄》(原書房)、《新.與他界通話》(East Press)、《瘋狂創造史》(筑摩書房)等。
漫游“大渔北塘故事馆”系列之“寻鲸记”!追寻这里的慢时光
大家好!本期,我们将继续带领大家进入“大渔北塘故事馆”,去寻觅“寻鲸记”里的神奇世界......
很多人可能会想,大渔到底是什么样的鱼?其实,古今中外都有关于大渔的传说......
展厅的左手边是西方鲸鱼认知发展史图文墙。很早以前,人类就对海洋中的神秘生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人们只能在远洋航行的偶遇中对鲸鱼进行短暂的观察与接触,在描述鲸鱼这庞大威严而行踪不定的生灵时总不免增添一分奇幻、神秘的色彩:在希腊神话中,鲸鱼座“刻托”是海神波塞冬的使者;在圣经故事中,鲸鱼既能代表莫测的神威,向海船降下审判,也能展现奇迹般的神恩,用救赎感化信徒。
亚里士多德通过两年时间的观察,加以对搁浅鲸鱼的研究分析,首次在《动物志》中提出了“鲸鱼不是鱼”,他把鲸鱼、海豚与一般的鱼类分开,显然他认为鲸鱼是比鱼更高级的一类生物,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用相对科学的手段对鲸鱼进行研究与分类。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导下,亚历山大大帝也对探索海洋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年轻而自信的亚历山大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征服大陆。在中世纪欧洲各地,各种各样关于亚历山大探索海洋的故事不断地创造出来......
在故事的一个版本中,亚历山大的潜水仓被一条大鱼咬着带偏了航向;在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亚历山大委托他最忠诚的情妇看管拴着潜水仓的链子。然而,亚历山大刚刚潜入水中,情妇就邀请她的情人过来,把链子扔进海里。
在中世纪画家笔下,海洋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幻的世界,在众多海洋生物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神威莫测又行踪不定的鲸鱼。
中世纪羊皮书手抄本上的鲸鱼,多被描绘成“危险的海怪”,体型巨大、头顶有两个喷水孔,能掀翻海船、吞噬生命。即使在16世纪的生物学分类著作中,科学家仍然把鲸鱼划分为“海怪”,直到18世纪,林奈的第10版《自然系统》才正式将鲸鱼归入哺乳动物。
一旦人类揭去了一直以来笼罩在鲸鱼身上的神秘面纱之后,征服欲与索取心迅速取代了敬畏之心,对鲸鱼的猎杀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展厅的正面墙上我们能看到鲸鱼“向海而生”的进化史,这是一部勇气的赞歌,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长卷......
鲸鱼的祖先也曾是在陆地上生活的哺乳动物,为了征服海洋,鲸鱼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将前肢进化为鳍足,将鼻孔进化为适合长时间潜水的换气孔。图片中央最下面朝右下方突出的骨节相当于人类左手的大拇指,左方横向并排的两根粗大骨骼相当于尺骨和桡骨。向正前方突出的下颚内侧,可以看到由肋骨围出的一个大空腔,巨大的肺脏就包涵在此。
鲸,试图挣脱陆地的束缚,向海而生,在漫长的演化中适应了随波沉浮,在宽广的新天地中追寻自由的浪潮,却仍旧无法避免被命运的浪潮推向既定的归宿,仿佛是命运的嘲弄,又好像是宿命的轮回,最终为它的自我放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搁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头鲸,如此伟丽而奇幻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被陆地囚禁、变得如此脆弱呢?
我们所在的北塘,也曾经有鲸鱼搁浅。1917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天津博物院在大胡同金华商场举办了一场令人惊艳的独特展览——“观鲸会”。
“观鲸会”一共展示了3天,所展示的是一头已经死去的黑色座头鲸,长五丈余(约13.5米),重3万余斤。这头座头鲸就是在北塘搁浅,用拖船沿着海河拖到天津的。展览期间,万人空巷,天津市民两万余人观看了展览,“观鲸会”成为当时轰动天津的大事件,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
这场观鲸会不仅给天津市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开创了利用生物标本向市民传授知识、进行科普教育的先河。
相关资讯
欧洲妖怪的传说故事
从远古走到今天,悠久丰富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其实西方也有很多传说故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欧洲妖怪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欧洲妖魔鬼怪的传说故事: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