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刘慈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已过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3:14

阅读人数: 861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名著刘慈欣

    今年六·一,根据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舞台剧将在上海上演;在此之前,《三体》电影已开拍,计划在今年暑假上映;他的另一部科幻作品《球状闪电》的电影改编、拍摄已提上议事日程……自去年八月以《三体》获得“雨果奖”至今,刘慈欣及其一系列科幻作品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在影视、游戏等延伸产品开发商眼中的IP(知识产权及商业含量)价值日益上升。

    今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当天,刘慈欣从山西阳泉坐高铁赶到北京,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了北京阅读季全城尚读活动的签售会。很少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他特别推荐了自己喜欢的12本书,有世界科幻经典《2001,太空奥德赛》《与拉玛相会》,也有《一九八四》《人类简史》这样的科幻外杰作。本报记者在活动开始前采访了刘慈欣。谈及近一年来获奖、出名那些科幻写作的“身外之物”给他带来的影响,他保持着平静与清醒。

    关于《三体》,刘慈欣觉得自己谈得够多了,不过读者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新话题。比如,《三体》的故事那么精彩,细节那么丰富,书中怎么对“三体人”的形象没有具体描写?“这是科幻小说的通行做法啊。”他说,“一旦写到外星人就不去具体描写,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外星人能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要留出空白才对。说到科幻电影,直接用影像去表现外星人也很困难,除了E.T.,电影史上的外星人形象大部分都不成功。”凭借想象力、叙事技巧、人物和场景描写,他用文字构筑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未知世界。茫茫宇宙中,地球尚且显得微小,作为地球上的人类个体,那种无力感、幻灭感是不是如影随行?“几乎所有科幻小说都在传达着一种意境——人类在宇宙的宏大中显得如此渺小。但是现在看来,所谓渺小并非绝对。人类如果进入太空,生命的蔓延那么快,时间和条件允许,人类可以扩展到整个银河系,那时就不再渺小了。另外,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存在,更没有发现智慧文明,也许我们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技术不够,还有种可能,宇宙中确实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有文明,这个事实如果被证实,那人类在生命、文明的意义上,就是宇宙的中心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科幻小说中的科技成分不再令读者感到神秘,读者想象力的边界也延伸得更加辽远。刘慈欣表达了写作受困于想象力难以突破的忧虑,进而对整个科幻小说界的发展前景抱以不太乐观的态度:“科幻小说和任何文学体裁一样,有兴盛时期也有衰落的阶段。科幻小说诞生于现代科技发展初期,那时人们对科技还保持一种神秘感,对未来还充满向往。而现在,科技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神秘感不复存在。从这一点上看,科幻小说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土壤在逐渐消失,所以目前就是科幻衰落的阶段,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刘慈欣介绍说,面对这样的现实,欧美科幻界曾经尝试过让科幻小说向主流文学靠拢,把现代或后现代手法引入到科幻创作中,试图籍此让科幻小说获得新生,后来证明这种做法不成功。他觉得应该顺其自然,何况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前景或许要比欧美更广阔,“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环境在飞速变化,未来对人们充满诱惑,这可能使得科幻小说在中国进入另一次繁荣和高潮”。

    刘慈欣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内长期从事科幻小说写作的作家大概二三十人,“这么小的群体相对于广大读者的科幻小说阅读需求来说,太有限了。科幻作品的影响力大多很小,《三体》是个例外。”这种情况不止中国科幻界存在,世界科幻界也如此,“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没有一部海外科幻小说让我有以前读科幻时产生的那种震撼感。我毕竟是成年人了,不会再像小时候那么好奇和敏感,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国外的科幻小说创作失去了活力。像美国的科幻读者年龄大多在四十岁往上,这样的读者年龄结构会令科幻创作本身也不那么有活力。”说到最推崇的科幻作家,除了当初启发他走上科幻创作之路的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还有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海因莱茵,“还是这科幻三巨头的作品最经典,他们是科幻黄金时代的灵魂,没有新作家能占据这样的地位”。

    很多喜欢《三体》小说原作的读者对《三体》改编电影一直存在质疑,在电影即将上映前夕,这种质疑更加强烈。刘慈欣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剧本策划,对特效设计也提出了意见,对电影最终能够呈现的水准,他认为还要看后期制作的效果。说到电影,《三体》已经得到世界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雨果奖”,但中国的科幻电影离世界水准依然遥远,夸张些说,中国是否存在科幻片这个片种都有待商榷。刘慈欣觉得这种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关于中国科幻电影,有人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氛围乃至观众的想象力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的科幻电影也很落后。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美国的科幻电影很繁荣,其他发达国家,欧洲那些国家和日本,科技够发达吧,科幻电影也拍了几十年了,进步依然有限。这怎么解释?”他认为科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个不能简单化看待的复杂问题,就算我们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发展,我们的科幻电影也不一定就能达到世界顶峰,“对此要有平常心吧,别忘了美国科幻大片之所以风靡世界,背后也有美国的强势文化在推动”。

    平日里,刘慈欣就在阳泉生活、写作。那里远离繁华喧嚣,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现在有互联网,对于写作,其实在哪儿都一样。”他其实比较享受这种少人影响、打扰的状态,“在我们那里没什么人关注我,没人跟我谈科幻,省去很多应酬的精力。可能有的作家需要更多地与人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会产生新的想法。不过在科幻写作方面,我完全没有和人交流的欲望。”他和读者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从我个人角度,不愿意过多谈论自己之前的作品。科幻小说常有开放性的结构,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要是作者过多对作品进行解读,就堵死了读者的想象之路。”

    刘慈欣无意评价自己的作品,对于理想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样,他有诗意的标准,“理想的科幻小说,能够把你的视野带到更广阔的时空,激发你的想象力。让你在某个晚上做件平时没做过的事,偶尔还能抬头仰望星空”。不过,这样的科幻小说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近期他不打算写什么和《三体》有关的东西,续作更是渺茫,“没什么续写空间了,无论情节往前还是往后,故事都很难进行。”

刘慈欣:科幻小说黄金时代已过

解开科幻小说的迷思

9月12日,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做客上海纽约大学,与交互媒体艺术项目艺术客座教授Sheldon Brown进行对谈,并与上纽大师生进行了交流。

活动一开始,刘慈欣朗读了他最知名且最畅销的著作《三体》里的章节。他的《三体》三部曲荣获2015年雨果奖最佳小说奖,这也是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项,在海外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文字版本并出版。他的受欢迎程度在现场可见一斑,同学们早早就到报告厅占位,并用手机录制刘慈欣朗读作品的视频。

约一小时的对谈不断引发现场400多名观众的笑声与掌声,话题涉及文化对科幻小说的影响、科学在科幻写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反乌托邦小说写作的兴起,以及科幻小说与预测未来的关系等。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科幻小说的“全球视野下的社会”项目讲师芮安(Adrian Thieret)表示,“《三体》和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喜爱,部分原因在于刘慈欣描绘宏大宇宙极富特色的的表述方式,为我们人类生存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鼓励更多人向外探索宇宙。”

“刘慈欣非常了不起的一点是他开始改变国内外读者对科幻小说的态度,”芮安说。“他在中国引领了一股科幻小说的风潮。《三体》的粉丝开始了解并喜爱郝景芳等新一代中国作家的作品。”

以下为此次对话活动中,刘慈欣的一些精彩回答:

1.您的著作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的广度和复杂性,不管是从历史的、科学的、哲学的还是人文的角度。您自己对于科学世界的探索,是怎样与各种科学概念相融合,在小说创作中得到体现的?

于我而言,科幻小说创作与科学本身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对两者关系的认知与理念是相反的。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科幻小说有助于大众了解、传播科学,培养大众对科学的兴趣。但在我看来,这个机制是反过来的。我并没有兴趣传播科学,我只是利用科学作为一种资源,来帮助我写科幻小说。所以,我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在最前沿的科学领域,挖掘其中的故事资源。比如说,一些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常常颠覆我们的常识。我认为,撰写科幻小说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科学资源。

2. 中西方科幻小说是否因为不同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东方的哲学传统如道教、儒教思想等,是否影响到你的创作?​

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话,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共同点远大于差别。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科幻小说肯定有所差异,但主要不是由工业化、技术革命的缘故。西方有很深重的基督教文化浸染,而东方没有。这就会在两地的科幻小说创作中有所呈现。比如说,克隆人、制造生命在西方是一个在宗教层面非常敏感的题材,但在东方文化当中,这一点却并不是非常明显。

我从来没有在写作中刻意彰显在中国哲学层面的特色。但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创作,一定会受到影响。不过,我感觉西方的哲学思想与思维方式对我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哲学,跟西方的哲学相比,更像朦胧诗一样,很多事情都不说清楚,这不像科幻小说的思维方式。

3. 中国公众对科幻小说的接受程度如何?对于科幻这一文学体裁有何认知和感受?

在中国,公众对科幻小说的认知与学术界或知识阶层的认知差别非常大。侦探小说、爱情小说,在公众和学术界的认知是类似的,是一种东西,但聊起科幻,大家就各有各的看法。有一件事比较能代表中国公众对科幻小说的看法,就是我的科幻小说曾获得的一个国家级的文学奖励,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个奖是作协颁发的,也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众的看法。那就是科幻小说是一种儿童文学,来给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显然与学术界、与西方对科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个情况也在改变,至少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身上。他们的思想更有科幻色彩,他们不像前辈一样只关注个人周围的生活,他们的眼光看得更远。人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整体,他们更多地把自己当成是人类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中国人。这可能是科幻文学和思想在其间的作用。

您怎么看待科幻作为预测未来的一种方式

首先,科幻小说能够预言未来这种说法,或多或少是一个误解。如果你对科幻小说有一定阅读量,你就会发现真正的预言几乎找不到。我举两个以年代出名的科幻小说为例,一个是《2001:太空漫游》,一个是《一九八四》。两个年份都已经过去了,然而现实和书中描述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所以科幻小说和未来的关系不是预测,而是排列。它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用文学的方式来表现,让大家来鉴赏。而一个作家为了写出好的故事,往往选择去写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这最让人振奋。而有时往往是这些最不可能的事,最后却变成了现实。所以,如果你排列了尽可能多的可能性,那么总有一两个转变会成为现实。就像一块坏了的表,一天中也有两次是准的。

5. 宇宙中有没有一些领域是人类不应该去探索的?

我不这样认为。对于科学,只要我们能去探索就一定去探索。当然科学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我们应该降低这些负面效应。也许探索科学会面临一些危险,但停止探索,阻止科学的脚步,是人类面临最大的危险。

刘慈欣:科幻小说就是为游戏而生将推新作

【17173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UP2015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于3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本次发布会上,腾讯公布了全新的“泛娱乐”战略以及文学、动漫、影视等业务战略,并公布多款端游、手游新品。17173前方记者已经到达现场,为大家带来第一手的现场消息。

创作《雷霆战机》科幻小说 为游戏打造平行世界

在30日下午的新品发布环节,腾讯旗下休闲射击手游《雷霆战机》宣布将与知名科幻作家《三体》系列作者刘慈欣展开合作,刘慈欣将作为《雷霆战机》的游戏世界观架构师将创作全新科幻小说《雷霆战机的故事》

刘慈欣在现场接受了17173记者的采访,谈及和游戏的合作时,他表示“游戏可能在未来成为很重要的一个艺术形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并占有越来越重的比重,甚至带来人类文化的新时代。但首先是要把游戏的各方面提升起来。”

担当架构师后,他会对游戏做哪些改进?刘慈欣表示,游戏在和玩家互动的过程中,世界观可能会越来越重要。他说:“《雷霆战机》是一个射击类游戏,之前已经有了故事框架,我将针对其加以扩充,手机游戏受到屏幕等各方面的限制,难以有复杂的世界设定。因此故事会更单纯一些

“科幻小说就是为电影、游戏而生”

“科幻小说和游戏有很多相似性,它们都构造了一个想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展开故事。而游戏的世界观则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个小说的相似性就更高了。”刘慈欣说“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规律也有不同。科幻小说是最适合用画面表现的,它是为电影和游戏而生的。现在一些文学界的人士可能在夸大语言的力量,但科幻小说可能不适用于这一点,相反,电影和游戏就更为直观且合适。”

但他也表示小说和游戏的携手,完全“忠实原著”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刘慈欣认为,可能科幻小说里的一些内容并不适合改编,电影和游戏受到的(**制度)等各方的限制会更多

最后他还发表了对行业的看法,刘慈欣表示期待能和腾讯在未来展开合作,他认为科幻(小说)的前景在于,它可以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融合,包括电影、电视、游戏等等。因此我很希望和包括腾讯这样展开泛娱乐的媒体进行合作。”

标签: 现代 未来 游戏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