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长篇,重磅集结
中国科幻发展历程中,王晋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93年以来,王晋康一直笔耕不辍,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近百篇(部),十六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并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科幻银河奖”终身成就奖。在中国科幻的发展中,王晋康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科幻创作选择从历史的视角来关照未来,其作品宏伟、深邃并富有哲思,笔下构建出了一幅幅冷峻的未来社会图景。
本次科幻世界推出王晋康长篇小说精装合集,收录了王晋康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八部长篇小说,包含了“新人类”系列(《类人》《癌人》《豹人》《海人》)、“活着”三部曲(《逃出母宇宙》《天父地母》《宇宙晶卵》)和《与吾同在》,作品数次揽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及银河奖等中国科幻大奖。“新人类”系列探讨近未来人与技术的关系,“活着”三部曲放眼星辰与大海,《与吾同在》回归对人类本质的反思,通过这八本题材迥异的科幻小说,王晋康将中国文化和他的沉郁哲思充分展现给世人。同时这八部作品跨越了王晋康不同的创作时期,串联起王晋康近二十年的科幻创作生涯,也充分代表了王晋康科幻上的杰出成就和中国科幻的发展变迁。
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高级工程师。
1966年王晋康高中毕业后成为下乡知青,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1982年毕业后进入石油二机集团,曾任该集团研究所副所长。
自1993年以来,王晋康笔耕不辍,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近百篇(部),十六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并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科幻银河奖终身成就奖。其代表作包括“活着”三部曲、“新人类”系列、《与吾同在》和《蚁生》等。
21世纪末,人类通过DNA技术实现了类人的批量制造,而类人的诞生也带来了无数逻辑和道德伦理的悖论。正值事业巅峰的类人工厂总工程师在一次神秘的演习后突然归隐乡间。数十年后,其子剑鸣遭遇杀身之祸,牵扯出当年的惊人秘密。当人造生命与人工智能成为现实,人类将何以自处?人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一位生物学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自己去世祖母的癌细胞——海拉细胞克隆了一个黑人女孩。不料,这个拥有超常生长速度和器官再生能力的女孩很快就成了“蛇头”的目标;与此同时,“维护人类纯洁联盟”也发觉了女孩的存在,视其为异类,欲将其置于死地……
美籍华人青年谢豹飞以惊人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短跑纪录,震惊全世界,也赢得了中国姑娘田歌的芳心。本应是春风得意、温情缱绻,他却无法自控地重演了四年前的悲剧。空前的胜利、重蹈的覆辙,一切的源头竟是瞒天过海多年的亲密家人……
核潜艇艇长拉姆斯从270年的浩浩长梦中醒来,赫然发现海洋族群早已执掌世界的大权,他亲手培育的人类后裔已然式微,而两族生命竟皆把他奉若“上帝”。他将担当怎样的使命?久远的传说、残酷的法则、爱恨的挣扎,与那些抽丝剥茧般涌现的回忆交织成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授予人类智慧,守护人类十万年的上帝主动在世人面前“显圣”,其真面目竟是自远古便降临地球的外星异族。他的出现揭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上帝后裔的外星舰队即将远征地球,而人类将迎来被奴役的命运。
一方是他的后裔同胞,一方是他的人类子民,上帝将如何抉择?人类将何去何从?浩劫之下,善恶之花又将如何绽放?
一场宇宙级灾难即将到来,人类文明进入至暗时刻。面对绝境,楚天乐、鱼乐水、姬人锐带头建立了“乐之友”基金会,领导人类寻找拯救人类文明的方法。
危难之下,人类科技不断取得突破,进入了智力爆发的璀璨年代。以文明存续为目标,“卵生人”“婴儿宇宙”“二阶真空”以及超光速飞船等一系列远超想象的技术落地实施,人类向宇宙逃难的壮丽史诗就此展开。
人类的未来指向何方,灭世之灾下人类能否获得一线生机?这一切是人类的穷途末路,还是上帝的一个玩笑?
楚天乐预言的宇宙暴胀不期而至,智力崩溃之下,“燕哨号”“烈士号”飞船接连陨落,人类文明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时,“诺亚号”飞船激发出三阶真空,晋升为神级文明,为地球文明留下了存续的“火种”。
另一边,遥远的G星上,“褚氏号”带来的“卵生人类”开始繁衍生息。随着褚富贵的苏醒和空间暴缩带来的智慧提升,G星人的科技突飞猛进。为躲避即将到来的宇宙暴胀,G星人突破了时空,一场地球人类的灭顶之灾也随之而来……
从宇宙暴缩时代便开始环宇航行的“天”船队在一次时空溅落中回到地球,悲痛得知地球人类已被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的G星人灭绝。作为最后一批地球人类,报仇无门的“天”船队重新出发,踏上了寻找超圆体宇宙中心的旅程。
旅程中,“天”船队遭遇了一场恐怖的宇宙“空裂”,“天马号”飞船就此失去了与另外两艘飞船的联系。姬星斗临危受命,带领“天马号”度过了双黑洞、强辐射等灾难,并平定了人工智慧“元元”的叛变。
历经磨难,“天马号”终于顺着二阶真空“海流”找到了超圆体宇宙中心,人类船队也在此重新会合。在超圆体宇宙中心,一个“婴儿宇宙”即将诞生,而人类也将迎来伴随宇宙一起升维进化的难得机遇……
当你要用水杯装牛奶时,就要把杯子里的水倒掉。 ...
有那么一瞬,我看到被卡在网里的鲨鱼尸体。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 201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科幻小说新高度《三体》中国大学生在线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高级工程师, 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2017年6月25日,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7月4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日文版正式开售。在日本亚马逊上,日文版《三体》位列文艺作品榜单第一,并有消息透露日本版《三体》已经决定三次印刷。中国的文化力量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文化输出再也不是单方面进行的活动。
2015年,刘慈欣凭借其《三体》系列第一部英文版获得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获得这一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殊荣。这也让国内刮起了一阵《三体》热潮。其实科幻题材的电影和小说,在国内并不是特别的受重视,喜欢的也只是一部分人群。在2014年以前,《三体》只是一本在少数科幻迷之间传播的小众科幻小说。这个由刘慈欣创造的恢宏世界,并不迎合普罗大众的阅读兴趣。但因为有国际奖项的肯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本科幻巨著。如今《三体》被翻译成了很多外文版本,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甚至比国内还高。特别是在美国,《三体》的好评率非常高,不仅普通的民众喜欢《三体》,就连大家熟知的很多名人也是《三体》的粉丝。好莱坞也曾想买下《三体》的版权,至于电影最后将如何呈现在观众眼前,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三体》是一本你会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它就像是一部宇宙版的《红楼梦》,科幻版的《百年孤独》,物理学版的《基督山伯爵》。因为它包罗万象,内容极其详实,一直写到宇宙的尽头。《三体》既可以当做一部严谨的、供人仔细推敲研读的硬科幻小说,又可以当作一部能够供人消遣的文学性小说。它有天然的强大魅力,在篇幅安排和人物描写等方面也相当到位,把人物、文明、宇宙刻画得非常完美,阅读者会有一种“与书同喜,与书同悲”的感觉。
《三体》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诸如人类远航的飞船舰队为了生存自相残杀、“面壁者”与“破壁者”惊心动魄的较量等等,“人性”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三体》没有停留在只写科幻上,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为所有读者铺开一幅宇宙社会的宏伟画卷。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并没有标准答案,读完《三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最美好的光明。
而与大家喜闻乐见的美好结局恰恰相反,《三体》系列的最后结局,是整个人类文明几乎全灭的黑暗现实,刘慈欣以诗意的语言大胆地将这样的悲剧展示在大家面前,以无比震撼的方式诉说宇宙永恒的主题。正如前言中所描述的那样:“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就是灭亡之时。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那时,万物的终极之美曾昙花一现,现在已经变成任何大脑和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以目前已发现的生物形态来臆想宇宙其他文明这本来就存在幸存者偏差,谁能保证我们脚下的石头、喝下的白水不是生物,不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文明呢?对万物永远充满着好奇之心,但同时也要相信万物皆有灵,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从《三体》到《北京折叠》,从《长江七号》到《流浪地球》,中国文化中的科幻元素不再处于小众、封闭的状态。它开始成长壮大,但也依旧存在幼稚不成熟。就像中国科幻读者的平均年龄一样,中国的科幻小说还是非常的年轻,年轻人有无限的可能和创造力,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希望和未来。希望老一辈的中国科幻大师们能够孜孜不倦地为我们奉上更为经典的科幻巨著,后来的科幻新人能够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科幻小说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幻小说也能在中国小说界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与支持。
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史不再是“雾里看花”
《承续开拓与时代脉络:“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研究(1949-1966)》一书以“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尽的文献溯源中,尝试还原这一时段中国科幻的整体样貌,并梳理其在中国科幻发展史与中国科幻文化氛围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书对夯实中国科幻文学史、推动中国科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将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从1904年荒江钓叟创作《月球殖民地小说》至今的120年里,中国科幻文学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1949年前,科幻文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相关作品不断涌现。但此前囿于欠缺学术梳理,1949年到1966年的科幻创作成就呈现出“雾里看花”之感,在新的文献资料与理论支持下,“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样貌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