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千亿元!科幻产业“含金量”显“科幻+”新活力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温竞华 阳娜)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4月27日,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首钢园开幕。会上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
《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影视作品映照中国科幻新时代,科幻乐园、科幻舞台剧、科幻展览等新业态走红……从科幻小说出圈到科幻电影火爆,再到形成科幻全产业发展的格局,近十年间,中国科幻版图加速拓宽。
首次突破千亿元,科幻产业“含金量”展现出“科幻+”多元业态的蓬勃活力——
根据报告,2023年度中国科幻产业典型业态包括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板块。除科幻衍生品市场规模收缩以外,其他四类业态均实现较好涨幅,科幻游戏和科幻文旅产业分别以651.9亿元和310.6亿元的营收额有力带动科幻产业消费。
具体来看,科幻阅读产业总营收连续6年增长;科幻中短视频创作数量显著增长,助力科幻文化传播及科幻产品推广;科幻文旅产业总营收翻番,品类和市场范围逐步扩大;科幻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梳理发现,从2016年至2018年前后以进口科幻电影为主要增长点,到近年来国产科幻电影、游戏、文旅展现出明显带动效应,中国科幻正逐渐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格局。
“我国科幻产业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各领域的联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科幻影视代表性作品的热映带来了‘科幻热’,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幻消费,科幻IP开发向线下产品与服务延伸。”报告发布方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任王挺说。
科幻产业“含金量”增长,折射着国家科技实力的跨越发展——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1年第29位上升至2023年第12位,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0%提升至2023年的14.14%。自主创新硬实力与科学文化软实力双曲线同步上扬,为中国科幻的“厚积薄发”提供了肥沃土壤。
“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让中国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促进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快速成长。”科幻作家刘慈欣说,快速发展的中国也在文化上吸引了世界目光,未来中国科幻将输出到世界更多地方。
载人登月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脑机接口技术使截瘫患者能用意念控制光标移动,通用智能人“通通”已达到儿童一定智力水平……今年以来,一项项“未来感”拉满的中国科技新突破,让科学幻想加速变为现实。
从《流浪地球2》用特效技术营造视觉奇观,到AI创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在比赛中获奖,技术革新不仅是科学幻想的源泉和基石,也正切实改变着科幻的内涵和外延。报告预测,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对科幻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科幻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有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益。
传统工业遗存打造沉浸式科幻空间,裸眼3D、实时动捕、数字人等视觉技术让人仿佛置身浩渺宇宙……在北京首钢园这片“科幻热土”上,大会集中发布展示最新科幻作品和成果,国内外科幻作家和产业从业者共话科幻产业发展和科普科幻教育,同步举办的北京科幻嘉年华则立体展现科幻与民生的深度结合。
科幻源自对前沿科技成果和科学发现的理性拓展,以科学探索的无穷魅力引发对未来和未知的无限遐想,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源泉。
“自2023年起,中国科幻大会被纳入中关村论坛,成为国家级科技论坛的平行论坛,充分体现出科幻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说,科幻与科技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也为中国科幻在新时代贡献更多创新活力提供广阔空间。

一本很难概括的科幻小说
,是由一个美国作家写就的,这个作家的名字叫托马斯·品钦。
你能想象一部长篇小说中,包括了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感觉不像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作品。
步履蹒跚迂回婉转地阅读这本书,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里面透漏的东西感觉非常邪恶,但是却如此让人着迷。
且在阅读期间时不时的会出现胸闷、恶心、头胀、眼花。但是不能气馁,于是强迫自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路往下。
1937年,托马斯出生在美国,他的童年时代就是冷战时期。而托马斯可以说是文理都很优秀的天才,他16岁就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工程物理学,两年后到海军服兵役,退役后重回康奈尔大学学习文学,师从赫赫有名的大作家纳博科夫。毕业后,去波音公司负责技术写作。期间非常叛逆,热爱摇滚和民谣,迷恋垮掉的一代,更爱玄学。
后来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但却拒绝领奖。有人评论他的《万有引力之虹》是托马斯借助神力完成的。
这些经历和格局都让托马斯身上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可能性。他喜欢用狂欢的虚无对严厉的历史进行调侃,内容中总是充满了科学与文学的杂糅。
想要简短的概括这个故事几乎不太可能,我只简单的从几个角度介绍一下这本奇书。
可以这样讲,这是一部另类的二战史实录。
一开篇就从火箭的尖啸划过了伦敦的夜空,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死神,英军的士兵以苦作乐。而在另一端,盟军情报站的中尉斯洛索普(主人公)正在艳遇不断,即便是在这死神围绕的战争中,他也在绘制着他的性爱地图·······
斯洛索普,从主角的命名上品钦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斯洛索普”这个词的词根是懒惰的意思,而懒惰是基督教的七宗罪之一,他整个人的人生都是被监控、被控制的状态,也就是懒惰的状态。
而“斯洛索普”的词缀是绳子的意思,也就是你在小说中会发现,各路人马都跟踪着斯洛索普这条迷宫里的绳子而展开,追寻着斯洛索普的蛛丝马迹寻找答案,于是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线。
整部小说都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但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叙事者都是复数的,是一群在战争中死去的人的幽灵和被上帝抛弃的“弃民”。这都是一些非常开脑洞的视角,有时像灵魂一样会飞到空中俯瞰一切,像是上帝的视角;有时又会从地底下的各种矿物焦油层仰视地表,像是撒旦的视角。
这些视野指示着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正讲述着另一种历史。从原材料从矿石中提取,到被生产、使用、抛弃、转化,最终成为二战军火的一部分;同时还讲述了人类被忽略的历史,黑暗、垃圾、废墟、屎尿······
这些大开脑洞的视角都在传递着人类灵魂、人性的总体,包括那些未被载入史册的沉默着的历史。这和我们新闻报道上看到的死亡数字、统计学观点、科学推论的历史截然不同。而在品钦看来,这些包含了全部信息的历史,才是历史的真相。
之所以会叫《万有引力之虹》是因为,火箭从发射到落地是一道抛物线,彩虹也是,而这两种抛物线之间都是由万有引力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背后象征着必然性的规律。
这种两两对称的隐喻可以说贯穿了全书。比如还有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对称隐喻,如果把斯洛索普找寻火箭的轨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的话,你会发现恰好是一个“v”字母,刚开始会以为这是在指“v”型火箭,但只要往深一层去想你就会明白品钦的这种隐喻无处不在,在德语中“v”是“复仇”的首字母,而这是对斯洛索普的行为的莫大讽刺,看似主动的去追寻火箭的线索,其实始终都被火箭控制着。而且字母“v”也是英语“虚无”和“胜利”的首字母。斯洛索普究竟是胜利还是失败?自由还是被奴役?故事中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迷宫。
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作者,他既是科学家又是作家,他叫c.p 斯诺,他曾写过一本书,叫《两种文化》,在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一个对理学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个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的科学家同样糟糕”。在品钦看来,正是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灾难。《万有引力之虹》正是连接了这两种文化,寻求心灵与大脑的新结合,所以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而这部小说中的科学理念就是复杂性科学。
比如,蚂蚁社会,又叫膜翅目社会,我们单个来看蚂蚁的时候,每一只都很愚蠢,如果孤立一只蚂蚁,那这只蚂蚁会不断的寻找出路原地打转,直到累死。但如果一群蚂蚁在一起情况就会发生转变,它们作为群体的时候会形成一种混沌中的秩序。当它们过河的时候,会组成一个球体,外圈的蚂蚁会被淹死,而内部的蚂蚁可以存活下去。它们在群体时会互相依赖,从而产生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成一种复杂的秩序和智能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领导者,而这就是复杂性科学的核心。而且这套系统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未来也不确定。
《万有引力之虹》正是根据这样的科学原理构思的小说。整个小说中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甚至连斯洛索普也并非绝对的主人公,所有人物都可以算作是主人公,因为除了斯洛索普以外,其他人物也有很多较重的笔墨,甚至连火箭也可以算是一个主人公,甚至是一个凌驾一切之上的主人公。就像观察蚂蚁社会一样,单独去看每一个个体时,似乎都在做着无用功的事情,都活在自己的局限当中,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但是当这些人因为错综复杂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产生了相互的依赖关系,而这就形成了小说中的复杂性系统。
不仅如此,这本书中的世界同时还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没有决定论,一切都是未知的。在这本书中体现为,当火箭发射后会必然降落到地面,那预示着人类文明的毁灭。但是品钦在此设置了一个量子力学的维度供读者遐想。他在书中到处暗示牛顿的经典物理被推翻后,因果律、决定论的失效,描绘了一个人和连续性都不会存在,无法预测未来的世界。
说到底,也许我们完全忽略了周遭发生的事情,世界的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为复杂,但我们却活在一个约定俗成的故事剧本中。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培根的四种假象说,也许你我的世界都无法逃脱假象对你的奴役和束缚,但我们可以借假修真,借助这样的小说打开你我观察的局限,突破惯性的边界看到另一个真的世界。
《万有引力之虹》三言两语是肯定无法说清的,它的情节不可简化,每一个隐喻不可简化,每一重意义也不可简化,一个复杂性开放的系统也无法穷尽。它召唤着每一个捧起这本书的读者去阅读、破译、想象,借假修真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少年乌托邦史诗三部曲(你不曾想象过的少年科幻历险小说)
少年乌托邦史诗三部曲(你不曾想象过的少年科幻历险小说)
如果整个世界荒芜破败,如果新的世界由你来着手建造,十几岁的少年们,你们会用如何的智慧与勇气,去开启一段惊心动魄的孤岛历险? 深受法国中学生喜爱的青少年文学家伊夫•格勒韦,书写的是一部奇特的科幻历险小说。为了成全少年的心事与理想,他花费了八年的时间,将现实世界打碎,而把另一个虚构的世界打造得细节丰满、惊险刺激,供追梦的少年驱赶想象力,无限驰骋。 一、宏大的叙事场面,丰富、刺激的故事元素 末日、神话、战争、游戏、密码……融合多种流行元素的“逃离岛”三部曲,是一套风靡法国校园的少年历险传奇故事,分为《冲出迷屋》《禁岛真相》与《米托世界》。本着扎实的写作功底与细致绝妙的想象力,作者格勒韦打造了一个宏大的幻想世界,并且娴熟地驾驭着故事的主线,使得这三部书成为一个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整体,共同讲述着主人公米托悬念迭起、精彩绝伦的历险故事。贯穿这三部书的是同一个迷局:以解密天才米托为首的64个少年,为何被洗刷了记忆,进而囚困到这个孤岛上来的,他们又要怎样才能逃离这种困境?这个问题的答案被重重迷雾笼罩,一系列的神秘事件也因之发生:会在半夜裂开的床,床上消失无踪的孩子,长有畸形嘴脸的“怪物”士兵,用同样的字母拼成不同名字的断耳,来历不明、身份诡异的巫师,失散的姐弟……那些闻所未闻的竞技游戏,闯关式的一次次历险,那些散发出异味的紧锁的门,十位数字密码保护的文件夹,紧守着一个又一个的秘密…… 与世隔绝的小岛,仿佛自成一个小世界,像一个满怀秘密、派系复杂的王国,各方势力为了不明朗的未来,拼死对抗。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融进了古罗马历史与神话的元素,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层次和色彩。古罗马神话的主神朱庇特、战神玛斯,被狼乳养育大的兄弟,辉煌的罗马帝国那一个个显赫的君主……这些若隐若现的线索哪一条才最接近最终的答案? 米托带领着三个伙伴,要拯救全部64个孩子脱离困境。四个少年对抗整个岛,直至整个世界的邪恶势力,这是怎样一场力量悬殊的搏斗。从米托夜晚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读者便和他一起,踏上了这条危机四伏、生死未卜的历险之路。路的尽头是什么,能否安全到达想要的目的地?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是未知数…… 二、忠贞的友谊,残忍的真相,最后的“希望之光” 格勒韦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加上从事教师职业多年,他有着丰富的跟青少年打交道的经验,深谙少年的心理特征。他笔下的少年,尽管身处困境,被蒙蔽,被洗脑,却仍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着坚韧的、让人过目难忘的个性。深沉稳重、善于逻辑思维的米托,温和敦厚、长于组织管理的克洛迪于斯,“胆小鬼”马库斯,小迷糊奥克塔维斯,以及有勇有谋、孩子中的“战神”蒂杜斯。在恺撒严密的监视和高压之下,米托和伙伴们之间秘密地结下了兄弟般的生死情谊,彼此之间以命相护。为了营救马库斯,已经逃出迷屋的米托不惜重回险境,直面邪恶势力的头领;小迷糊奥克塔维斯总是受到三个伙伴周密的保护;宽厚的克洛迪于斯,永远给人温和的安全感;不管身处怎样的绝境,克洛迪于斯、马库斯、奥克塔维斯和米托之间,从来不曾互相猜忌,永远保有最纯洁坚贞的信任。少年间铿锵有力的情谊让人动容。 四个少年,在艰险之中,顽强地守卫着对美好未来的信念,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地方,容得下他们的渴望和梦想。可惜真相超乎想象的残忍。三部书从“迷屋”到“禁岛”再到“世界”,我们跟随着主人公懵懂的视角,仿佛天地初开一样,一点点拓宽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然而谁能预料到,整个世界会如此荒芜破败,亲情被艰难的生存环境挤压得支离破碎。谁能相信,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居然是自己至亲的家人?少年的心境,不断地经受着痛苦的磨砺,读者最终看到的,是主人公越挫越勇的顽强的生长力——他们才是这个破败的世界最后的“希望之光”。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带领一群孩子的成长历程、寻找自我的历程。但是,作者的用意并不仅仅是在孩子的成长,而是在成长之外,还探讨了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内容。正是这样的用意,使得我们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还能进行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也正是这样的用意,才使得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历险小说。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也在参与一场全新的认知的历险,获取一个看待世界的新鲜角度。 这是一部我们年少时应该及早阅读的书。等我们成年之后,对这个世界有更多更深的认识之后,你还会再想起这部书,还能在现实中看到这部书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