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对于科幻的重定义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4:21

阅读人数: 957

本文主题: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很少看关于科幻的书,脑子里总以为科幻就是天马行空和不着实际,刘慈欣给了我对于科幻不同的定义,读他的文章,故事情节在脑海中总会出现与现实相匹配的场景,就像金庸的武侠,在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下讲述虚构的武侠人物,总能将自己以主角的身份带入到整个故事里。

刘慈欣的科学基础还是可以的,人们似乎厌倦了纯粹靠想象的科幻,他的书对科幻世界的建立基于科学的遐想,这正是书本书成功的所在。当然,这也成为一些不喜欢本书人所诟病的地方。毕竟,对于像我这样理工科出身的人来说,各种“态”和“弦”也是令人费解的。

书到最后将科幻作品写成恐怖作品,特别是时隐时现的物体以及女孩的手,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些恐怖的阴影。

当然,读完了都没明白物体为什么会时隐时现。

对于科幻的重定义

用科幻教育开启科学教育大门

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它用幻想艺术的方式,描绘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科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指向科学家潜质培育的科幻教育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把科幻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新引擎,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发了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幻教育课程。

科幻阅读、鉴赏和写作激发学生兴趣

学校开设科幻文学类课程,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关注科幻教育的故事性和人文性。一是开展整本书阅读,学校向学生推送科幻类书单,包括《海底两万里》《三体》等科幻经典名著。二是开展主题式阅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向学生推送了池莉的《霍乱之乱》、毕淑敏的《花冠病毒》、燕垒生的《瘟疫》等作品。三是开设校本课程“科幻电影鉴赏”,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和讨论《头号玩家》等科幻电影,让学生对元宇宙等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四是进行科幻作文创作指导,借助科幻电视剧《开端》中关于“时间”的话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设关于时间循环的科幻专题,并指导学生以时间循环的手法描写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好玩。

科幻作品成为课程教学的媒介和资源

科幻如果缺少了科学的基因,就不是科幻而是奇幻。学校将科幻影视场景转化为科学教学需要的问题情境,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利用科幻故事辅助学科知识教学,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科幻作品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如在科学课“天问一号”教学中,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逃逸太阳引力和地球接近木星时被木星引力捕获这两个情节作为问题情境,这里涉及两个科学概念“引力弹弓”和“洛希极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到,“引力弹弓”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器加速,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洛希极限”是天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距离,是指一个天体对另一个天体的潮汐力作用,小天体不被大天体撕碎的一种极限值。科幻元素与科学教育融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太空产生了更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科幻教育与STEM教育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

科幻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来实施,科幻教育+创客教育、科幻教育+STEM教育、科幻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都是科幻教育的实践路径。学校在科幻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科幻教育跨学科的5E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教学流程分解为5个阶段,分别是:引入(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迁移(Elaborate)、评价(Evaluate)等五个教学环节。其中,课程目标是基于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法,从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提出了科幻教育的两大课程目标:“大概念”和想象力。课程实施在知识维度上是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在5E教学模式的每个环节中,如在引入环节要求引出概念,在探究环节要求建构概念,在解释环节要求形成概念,在迁移环节要求拓展概念,在评价环节要求巩固概念。课程实施在认知过程维度上是以加拿大教育学家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为指导,基于好奇心的激发和想象力的发展进行的思想实验。

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科幻教育注重好奇心与求知欲、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素养的培育,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动能。

(作者单位系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30日第6版

软科幻片《缉魂》上映,导演:滥用科技会使人性发生质变

在拍摄了《目击者之追凶》等颇受好评的悬疑犯罪片后,青年导演程伟豪的新片《缉魂》今天正式公映,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他强调,这次自己尝试拍摄一部东方式的软科幻电影,“希望将西方的灵魂概念和东方人对于生命的感受结合起来,探讨科技高速发展会给人性带来怎样的改变。”

《缉魂》改编自科幻作家江波的小说《移魂有术》,讲述了张震饰演的38岁检察官梁文超身患癌症,知道时日无多,为了给刚怀孕的妻子刑警阿爆(张钧甯饰)减少负担,决定重回工作岗位探查近期发生的一起富豪离奇命案。在侦查过程中,二人发现,利用RNA技术可以将一个人的灵魂移植到另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命案背后盘根错节,凶手难以确定,在情与法之间,二人分别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程伟豪坦言,看完小说后,自己最感兴趣的就是书中“灵魂转移”的部分,并且就这一理论询问过相关专家,“这是有真实科学依据的,利用大脑中的RNA粉末有一定几率可以将人类的认知记忆复制并移植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体里,从而在这个人身上可以获得另一个人的记忆。”

在改编剧本的时候,程伟豪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杂糅进一些东方的观点,“在东方人传统的观念中,人去世后也会有灵魂,但是灵魂真的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剧本的改编工作。

这几年,由于家人的关系,程伟豪对生老病死有很大的感受。在改编剧本的时候,他的父亲由于癌症去世,最后半年的生命状态,给了他很大的冲击。可以说,片中张震饰演的梁文超和张钧甯饰演的妻子阿爆的心路历程就来自于程伟豪真实的生命体验。“看到了这些生离死别,让我开始思考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成为我想创作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

每部电影都有一个最想表达的情感,在程伟豪看来,《缉魂》这部电影就是亲人之间的爱,尤其是伴侣之间的爱,“为了你爱的人,你究竟会做到什么程度,尤其是在生老病死的极端状态下,可以更加深刻地去体现这些事情。”

《缉魂》中张震饰演一位癌症患者。

张震一开始就是扮演片中梁文超检察官的首选,程伟豪看了他主演的《绣春刀》后,非常喜欢,觉得他除了长得帅,眼神也非常有故事性。在写剧本的时候,一直拿他的样子做设定,随后抱着试试的心态去联系张震,没想到他看过第一稿就非常有兴趣,“他是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

程伟豪第一次见面就提出了瘦身的要求。因为目睹了父亲去世前的状态,他认为要想演好梁文超,瘦是最基本的,他建议张震最少减重20斤。张震一开始有点担心,毕竟一个人年过40,代谢就减慢,一下子减掉20斤,难度很大,但他很快决定要挑战一下自己,“我们一拍即合。”

三个月的时间,剧组专门为张震找来营养师,营养师定了一系列计划,比如第一个月要增肌,要运动,还要吃特定的营养餐;第二个月的时候,就需要快速的瘦身,这时候要减肌减脂,持续控制饮食;到了最后一个月,每一餐就只是吃沙拉,再加上运动,张震很快就瘦了下来,“最多的时候,他的体重降低了24斤。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抵抗力变弱了,甚至有上吐下泻的时候,还容易感冒。”

程伟豪认为,没有消瘦的身体,一个人的病态感光靠演是演不出来的,“我真的非常感动,作为一个演员,张震愿意为了角色付出这么大的努力。”

跟张钧甯也是第一次合作,程伟豪看过她以前演的很多古装戏,发现她的角色都有坚毅的气质,这跟《缉魂》中的阿爆非常像,这一点很打动他。但他对张钧甯也提了一个要求,就是留短发,“我的心中,大部分女刑警都是留短发的,虽然她的经纪公司很反对,但她本人很快就答应了。”

程伟豪之前的电影都是常规的跳跃式的拍摄方式,这次《缉魂》因为预算高了一些,所以就“任性地”用了顺拍,就是按照剧本的顺序从头一直拍到尾,这样两位主演就可以按照剧情的走向来理解角色的心境和情绪,到了需要角色情绪爆发的戏份时,他们也能很快进入状态。程伟豪发现,两位主演都非常专业,对于角色的理解甚至比他还敏感到位,“作为导演,要做的就是捕捉到他们最有神采和灵光的表演瞬间,然后在剪辑台上剪辑出来。”

希望拍出《机械姬》的软科幻味道

程伟豪这次有点想尝试混合类型片的拍法,“我希望做一个东方科幻的类型,有软科幻,有近未来的设定,有东方的神秘和奇幻色彩。”他心中的对比目标是《机械姬》和网剧《黑镜》,这两部影片都是发生在近未来,跟现实生活比较接近。

《缉魂》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也跟程伟豪以前的作品不一样,前半段节奏比较缓慢,目的是让观众能充分感受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到了后面部分,情节开始快速反转,谜底一个接一个揭开,高潮迭起,“这样观众就可以快速理解角色背后的动机,为影片最后高潮的到来做铺垫。”

在拍摄上,最难的就是营造出片中的科幻感。因为故事的时间设定在近未来,地点是一个看起来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城市,因此片中有很多的细节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斟酌,以达到东方式科幻片的效果,比如片中多数的场景都是搭的实景,用的是那种东方式的木质调;在服装上,多数都使用“灰阶色调”,也会有藏青色、姜黄色和孔雀绿等来与人物心境相匹配;片中出现的城市永远都是被雾霾笼罩着,街道上偶尔透着冰冷的霓虹灯的光,“用这些细节来体现近未来的科幻气质。”

片中出现的医疗设备和电子设备,也是“要新不新,要旧不旧。”程伟豪特意去查了未来10年人类可能会出现的科技设备的书籍,并运用到电影中,比如说云智能,可以虚拟操作的平板电脑等,这些细节都在电影中有所展示。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现在人类的科技一日千里,将人类的意识复制保存从而达到“永生”的日子已不再遥远。当这一天真的到来,人类又会面临哪些难题呢?程伟豪告诉记者,这正是自己在《缉魂》中探讨的话题,片中的反派就是一个想要永生的人,他利用RNA人脑复制技术,毫不顾忌他人的生命,剥夺他人的身体,并且形成很多法律、伦理道德的新难题,与此同时贪婪越来越大,整个人的人性都发生了质变。“他内心的恶魔越滚越大,科技的过度使用会给人性带来哪些质变,我已在电影里面完整呈现了。”

标签: 未来 科幻 恐怖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